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2-11-24张伟艺福建省云霄元光中学363300
张伟艺(福建省云霄元光中学 363300)
就高中物理学科而言,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的基本属性,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理清事物间的必然联系,通过辩证分析、逻辑归纳等方式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面对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从“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从科学思维的内涵出发,在习得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一、以问题引导培养科学思维
问题教学可将学生置于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探究欲望,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线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究完成知识构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静电现象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静电现象?”“梳头时头发飘起来是不是静电现象?”“脱毛衣时噼里啪啦的声音是不是静电现象?”“同学间无意碰到皮肤时产生的刺痛感是不是静电现象?”等问题,学生在回忆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同时思考这些问题,激活自身思维,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科学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再如,在“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放电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上展示了用电流传感器检测电容放电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电流的变化率不是恒定的,而是减小的?(引导学生思考变化趋势)”“充电时,会有怎样的变化电流?(引导学生思考和对比不同的过程)”“电容器充电、放电时电压会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物理量知识)”“电流、电压变化的趋势为什么是相似的?(思考欧姆定律知识点)”“电压、电流与时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进阶思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对电流、电容、欧姆定律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以真实案例增强科学思维
物理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加上高中物理含有很多晦涩难懂的物理定律、抽象的物理知识、深奥的物理习题,学习难度比初中物理骤然提升,很多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时备感吃力。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案例让物理知识形象化,如引入物理学家的研究事迹来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定律的形成过程等,当学生了解到这类真实案例时,其对物理学科的态度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例如,爱因斯坦曾提出著名的“等效原理”假说:在一个理想化的电梯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用以开展各种测量实验,当电梯相对于地球静止时,电梯内的物体都受同一种力的作用落向地板,且各种物体的下落加速度是相同的,即电梯此时受外界引力的影响。当电梯从一个无限高的地方做自由下落运动时,电梯内的物体反而摆脱了外界引力的束缚,加速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可以随意停留在电梯内的任意空间中。通过引用这样的真实案例,将学生带入神奇的物理世界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又如,在“力学”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解释“冲力”的概念,教师引入了这样的案例:从高处落下的鸡蛋,若落到水泥地上会摔碎,但落到海绵上就不会摔坏。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力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最终得出“冲量相同时,时间短则作用力大”等物理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到位了,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增强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以实验教学发展科学思维
物理实验是习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来看,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各种物理概念和定理,学习过程过于枯燥,久而久之,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例如,在“动能与势能”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了“弹簧翻跟头”的小实验:教师准备一块木板,以45°角固定好,再在木板上放一根塑料弹簧,用手捏住弹簧上端并弯曲,形成“∩”形,松开弹簧后就会发现弹簧不停地翻转下去,就像在翻跟头一样。在演示完这个实验后,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动能与势能的知识点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不难发现:当弹簧形成“∩”形后,已经完成了伸长形变,储存了一定的弹性势能,具备了收缩弹力,而当弹簧前端接触木板时,前端变成后端,弹簧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下翻滚。可以说,弹簧的翻滚实际是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三者之间的转化,且这个转化过程是持续性的,这才使得弹簧可以一直翻滚下去。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始终在观察物理现象并思考其背后的原理,这样的思考与分析过程实现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如,读取螺旋测微计的读数是高中物理实验涉及较多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不到位。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动手操作时间,教师在阐述完实验流程、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后,让学生自行安排和布置具体操作,像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如何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如何填写实验报告等。学生操作的次数多了,在操作时手、眼、脑就更加协调了,同时也在操作中完成了猜想、验证、分析、总结的全过程,科学思维也由此得到了锤炼。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引导,指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观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在保证实验时间的基础上,科学展示数据处理的方法,以便于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具备自主进行实验的能力,在实验活动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四、以探究活动巩固科学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仅仅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定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题能力,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高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习题,引导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提炼和总结解题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背后隐含的条件,从而发现已知知识与问题的结合点,找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电荷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练习题:“两个完全相同的星体,在其连心线的中点处将一物体沿连心线垂直方向抛出,若忽视阻力,则该物体会()。A.一定永远离开星体;B.最终落在某一星体上;C.最终落回抛出点;D.在抛出点附近做往复运动。”这道题目乍一看与电荷知识点并不搭边,但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完全可以将题干中“两个完全相同的星体”视为两个固定的同种电荷,将抛出物视为与星体不同种类电荷的带电体,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和库仑定理的相似性得出答案。在这道题目的解答中,学生可以从题干中得到隐含条件“两个星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两个星体的电荷也是完全相同的”。此时,学生立刻就会联想到库仑定律,再将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联系起来,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又如,在“平抛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生活中常见的平抛运动,如泼水时的水流、篮球落地时的弧度等。在课堂上演示这类案例并不难,但学生还要利用平抛运动轨迹曲线的坐标、重力加速度等数值来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学生在分小组探究的过程中,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弥补了个人素养、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自主演示平抛运动的轨迹,根据数据计算初速度,有效弥补了单纯知识传授存在的印象不深刻、理解不到位等问题,有效丰富了知识形成过程,增加了知识应用经验。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但激活了知识习得的过程,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备受学生欢迎。
五、以科学评价鼓励学生科学思维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多采取量化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上重点关注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不够重视。对此,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教师也要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机制。
在构建评价机制时,高中物理教师应将科学思维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之一,把物理教学评价从知识层面转移到思维和能力层面,对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同时,高中物理教师也应把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并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全面掌握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水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评价,并将之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依据。
六、结语
高中物理学科对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理性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为学生打造科学氛围浓厚的高效课堂,使学生通过问题教学、实验学习、探究活动等措施逐步形成和增强科学思维,具备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特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