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材物理公开课堂的改变
2022-11-24钱诚甘肃省兰州西北中学730050
钱诚(甘肃省兰州西北中学 730050)
做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首先就是要避免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在部分学校采用相同年级共同备课的方式,部分教师对于共同备课的理解是:相同教学内容,几位教师同一教案,同一课件,同种授课方式,当然,这种教学方式有优点,即知识点通常不会有疏漏,教学过程一般比较完整,特别适合一些学校老带新、师带徒的教学培养过程。但是,个人认为有优点一定有缺点,特别是当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后,课堂上更需要的是创新,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要展示出风格,展现出个性,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喜爱,物理课堂才会积极生动起来,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作为教师,参加过多次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公开课竞赛活动,也参加过一些公开课活动的评判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感受。下面就怎样上好一节物理公开课,通过几方面和大家做进一步探讨。
一、物理课堂设计上要新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黑格尔曾说过,要于无足轻重的事理中显现出更高度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同一个课题,每个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表面,更要凸显自己关于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展示出自己更深一步的认识。只要做到这一点,公开课就成功了一半。
这几年,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各地教学科研机构、各学校纷纷组织各类同课异构活动,目的就是让教师通过课堂相互交流,彼此学习,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课例一: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参加活动的三位教师不约而同都讲到了双星问题,题目也相同,就是关于双星总质量的计算。
讲完例题后,有两位教师的课堂选择是继续讲解其他类型例题。只有一位教师的课堂选择对学生提问:大家看看这道例题的结果,有没有感到眼熟,是不是在哪里见过?学生相互看看,悄悄议论起来。有几个反应较快的学生已经举起手,教师选择其中一位回答,学生说在前面课上讨论天体质量的计算时,通过环绕天体的公转周期T和公转半径r可以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师做出肯定后问:“这两个表达式形式上完全相同,但各符号表示的物理量意义相同吗?”学生纷纷说不同,前式中M表示双星总质量,r表示双星中心间距离,T表示双星围绕共同的轴心转动时的周期;后式中M表示中心天体质量,r表示环绕天体与中心天体中心间距离,T表示环绕天体围绕中心天体公转时的周期。教师又问:“那这两个表达式为什么这么相近,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瞬间调动起来。教师又启发:“双星模型一般指两个天体的质量相差不大,但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双星模型中我们把其中一个天体的土壤和岩石不断搬往另一个天体,例如,第一个天体质量m1不断减少,而第二个天体质量m2不断增大,这样双星总质量M保持不变,这时我们如果也能保持两个天体中心间距离r不变,那么在转动过程中两个天体中心到围绕转动的共同轴心O的距离r1和r2怎么变化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学生经过讨论回答,第二个天体公转的半径近似等于0,实际上相当于做自转,而第一个天体公转的半径近似等于两个天体中心间距,即相当于第一个天体围绕第二个天体在公转,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天体就变成了环绕天体,第二个天体就变成了中心天体,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便巧妙地统一在了一起。
同一节课,在评课时,所有听课教师都认为,后面这位教师的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科学的逻辑美,与另外两位教师的课相比无疑效果好很多,学生受益也更多。
课例二:课题是机械波。讲到纵波的原理与特征时,比赛中其他几位教师基本是通过纵波演示器讲解,只有一位教师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首先他让学生积极举手参与一个课堂游戏,然后挑选十二个身高相近的学生在讲台上手挽手站成一排。当学生都做好准备后由第一个学生开始重复做下蹲、站起的活动,而后面的学生当感受到前一个学生手臂的拉力作用后也跟随做相同形式的运动。然后让其他学生观察这十二个学生整体的运动形式。就这样当演示的学生通过简单练习后做到第二遍或第三遍时,整队学生的动作变得整齐、有序,这时下面的学生不由兴奋地鼓起掌来,因为他们看到了讲台上形成了一组完美的“人浪”。这时,教师启发:“如果我们把这十二位同学想象为质点,那么他们每个质点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答:“在与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做振动。”教师问:“质点有没有沿波的传播方向运动呢?”学生答:“没有。”教师问:“每个质点的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学生答:“上一个质点的作用力。”教师问:“这些质点整体产生的运动形式又是什么呢?”学生答:“纵波。”就这样,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游戏将物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整节课的气氛都被调动了起来,相信多少年后,学生遇到生活中机械波的实例时一定会想起课堂上的这个实验,想起其中涵盖的物理知识。
从这节课例也说明,物理课堂的实验效果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实验的方式是灵活的、多样的、生动的,不拘泥冰冷的仪器,效果也可以直接展现于学生的肢体活动中。
二、在课堂上展示个性,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好的物理课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重要参与者,要做到既沉浸在物理教学中,又可以游离于学科知识以外。也就是说,要做到教师自身知识、素质与修养的全面性和广博性,当需要学科外知识时,信手拈来,与学科内容相得益彰,不显突兀,随意自然。
例如,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由于对方学校安排的是下午第二节,而授课班级第一节又恰好是体育课,所以课堂上一个学生便泛起困意,在座位上昏昏欲睡。这时被授课的教师发现,教师见怪不怪,慢慢踱步到该生面前,轻拍学生肩头,微笑说道:“醒来少年!”待学生揉眼时,教师又一指窗外,吟道:“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下所有学生都笑了,犯困的学生瞬间脸红,睡意全无。在这个事例中,教师对犯困的学生没有严厉批评,也没有过度指责,仅仅用宋代学者朱熹《劝学》中的两句诗便轻松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局面,既是化解学生的尴尬,也是化解教师自身的尴尬,同时没有打乱上课的节奏,作为物理教师能如此恰当地应用古诗词,更让学生不由平添几分对这位教师的敬佩之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可不好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第三节课,授课内容为安全电压。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电压有3V、5V、9V、110V、220V、1100V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哪些是安全电压,哪些不是呢?”这时一个淘气的学生回答:“用手摸。”这时教师并意外,也不恼,依旧笑着说:“这可不是物理学用以判断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真这样做了,你会知道,有些电压你可以摸多次,而有些电压,你可能只摸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这时所有学生都笑了,不需要过多的陈述,全班对安全电压的概念瞬间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事例,很多读者会认为,做个物理教师该有多机智才能上好公开课啊?其实不然,这几位教师后来都跟我谈到,这些课堂情境和危机实际上都不是第一次遇到了,第一次好的处理往往是灵机一动,而后来再遇到时便是经验的积累了。作为教师,一方面自身知识面要宽泛,要善于发现和积累,另一方面又要多听课,取长补短,别人处理课堂意外和危机好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拿来直接运用。
三、善于利用各类教学资源
一说上课,很多教师都知道可以从各类网站寻找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例图、实验视频等,但其中一些问题却往往被忽视。
例如,教学资源内容的精炼与创新。曾在某次赛课活动中七位教师有三位用相同的PPT课件,估计是从同一网站获取,其中两位未加任何修改,页数过多,内容烦冗拖沓。结果听课教师的一致感受:课堂PPT似乎不再是辅助工具,而变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讲解被课件所捆绑,整节课学生疲于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与探究。课件所利用的视频资源,应该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实验视频,其分辨率低、清晰度差。当显示实验数据时,仪器刻度都模糊不清,试想下面听课的学生会是怎样的感受?反观竞赛中的另一位教师,虽然也用了同一课件,但明显课前做了修改,删除了部分重复的内容,课件的页数减少了,内容和表达却变得简洁清晰,授课时再结合一手漂亮的板书,整节课收放自如,师生互动井然有序,因为有更多时间思考,课堂明显“学为主,教为辅”,其效果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该教师将课件中唯一的实验(有一定危险性,不适合课堂做)灵活地改为微课形式,更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信任。
好的物理课堂,特别是一节好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绝不是瞬间一蹴而就的,提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关乎教材,更关乎教法、关乎学生。同样的,一节好的公开课,对学生、对听课教师,甚至对授课教师自身都是一种愉快体验及享受。通过课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现方法,提高信心。而授课教师通过课堂,分享知识的同时,也在分享成功,分享快乐。当我们做到上面谈到的几点时,自然也就减轻了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对物理学习能保持长久的兴趣,这样,教师的物理课堂便进入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