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硅巷的运行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南京及秦淮硅巷为例
2022-11-24张文涛臧艳秋王世春陈欣怡
张文涛,臧艳秋,王世春,陈欣怡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城市硅巷是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城市(园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硅巷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它没有固定边界,以挖掘存量载体空间潜力为主要特征,是都市型高新区发展的一种形态。本研究结合新发展阶段下高新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南京市及秦淮硅巷为例,着重分析城市硅巷的运行机制,并为都市园区高效利用存量空间载体、激活创新资源提供积极可行的对策建议。
1 城市硅巷内涵及功能定位
硅巷起源于美国纽约[1],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内涵。硅巷不同于传统的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它是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的多功能复合空间,其主要有4个方面的功能特征。(1)创新资源富集。硅巷不是功能单一的科创载体,而是具有高密度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科学统筹多元创新主体,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协同主体资源,聚力打造特色科创载体,强化专业平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是城市硅巷建设区别于其他老城改造的创新之处。(2)配套服务优质。硅巷是一个创新活力迸发的区域,集工作、生活、文体于一体,具备优良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条件,能够提供完善的商业配套,促进人与社会、产业、技术、信息的碰撞融合,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3)市场运作健全。硅巷一般实行市场化运营,通过股权或产权把成果、技术、人才、资本、园区、企业和高校院所“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政府主要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服务支撑等作用,而非直接运营管理硅巷。(4)产业创新完善。硅巷是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注重提升主导产业的高端化和集聚度,注重创新招商机制,增加龙头企业和总部型企业的数量,其目标是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高科技企业。
2 国内外城市硅巷发展现状
近年来,科创回归都市,老城产业复兴已成为城市建设者们的共识,纽约、柏林、伦敦、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南京等地纷纷开展“硅巷”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国外城市硅巷现状
美国纽约是最早的硅巷起源地,始于曼哈顿第五大道和23街交汇的熨斗区,后延伸至曼哈顿的中城和下城及周边区域,已形成互联网信息产业集群,集聚了谷歌、苹果、脸书和微软等一大批知名互联网企业。曼哈顿硅巷是在金融危机和互联网兴起背景下而建设的。20世纪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经济萧条,大量商业地产和楼宇闲置,而此时,互联网技术正蓬勃发展,地产开发商们通过对闲置楼宇和厂房进行改造,以低廉的租金吸引互联网创业企业入驻孵化,逐步带动周边地区高技术产业以及金融业繁荣。
德国柏林Adlershof科技园[2]是政府顶层设计下园区更新建设的创新实践,且依托原有的制造产业转型,服务于德国工业和绿色能源国家战略。早期的Adlershof科技园是德国飞机发动机研发基地,受苏联制裁后走向凋零。二战后,Adlershof科技园开始重建,以生态智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并将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海绵城市等落实到园区实际建设中,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
英国伦敦东区科创城[3]是以政策引领推动园区更新改造,因区位和新产业而形成的创新园区。伦敦东区紧靠泰晤士河,临近港口,在经历传统制造业衰退危机后,依托港口交通地理位置和遗存的工业建筑吸纳了一批创业公司入驻。英国政府专门发布《伦敦东区科创城战略规划》,从政策资金、空间保障、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指导伦敦东区科创城的建设。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英国重点发展的产业,而伦敦东区大量的废置工业厂房发挥了作用,为艺术家们的活动提供了价廉的创作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在伦敦东区也得到迅速发展。
2.2 国内城市硅巷现状
从国内看,北京东城区提出围绕数字经济产业,打造独具东城区特色的硅巷,建立科创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推动优势产业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虹口区以打造硅巷型科创中心和升级版的国际创新港为目标,充分整合城区服务资源和产业资源,通过对一些老厂房和现有的写字楼改造而释放出来的空间,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无边界的科技园区。西安倍格硅巷以焕新城市活力为使命,以打造“全生命周期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商”为目标,通过对既有空间改造和品质提升,建设融文化产业、贸易、旅居、办公、休闲于一体的创业生态综合体,成为城市孵化“新科技”与“新消费”的摇篮。深圳罗湖区避免“产业空心化”,通过城市更新和空间再造,提供更多低成本、优质服务配套的产业空间,让产业回归城市中心区,打造罗湖硅巷标杆示范区。南京通过主城老校区、老厂区和传统街区改造,通过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构筑“巷—港—湾”创新活力区,支持城市硅巷与都市工业园融合发展,秦淮、玄武、鼓楼、江宁百家湖硅巷竞相建设。无锡借鉴硅巷模式,依托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建设,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方式,升级低效载体,打造创新“熟地”。
3 城市硅巷的运行机制
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硅巷这一创新模式有助于解决老城产业创新和缓解发展空间制约难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本课题以南京市及秦淮硅巷为例,研究梳理城市硅巷运行机制的现状,为城市硅巷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3.1 政策保障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城市硅巷建设的有力保障。南京市委连续5年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空间新格局,积极打造都市型产业新载体,支持建设创新港、都市型工业功能区和城市硅巷,实施留住人才、减免租金、创业补助等多项措施。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支持和奖励举措。按照2021年的政策,对顶尖人才及团队,最高资助1亿元,对高层次双创人才给予最高350万元支持,对创新型企业家在贷款、厂房、培训等方面也有相应支持。南京市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2022年一号文件指出,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对于初创型企业,给予最高100%房租补贴。这些政策措施大大激发了南京市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
针对硅巷建设,秦淮区专门制定了聚焦空间、内涵、产业、服务等质效提升的6项行动计划,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机制大力推进秦淮硅巷创新发展,并且建立硅巷建设联动机制,构建功能板块、机关部门、街道、大院大所大企之间资本引介、人才引进、项目引入等信息的高效互动平台,推动区域创新资源高效流动。
3.2 政府项目
南京市和秦淮区在政府项目支持硅巷建设方面都付诸了具体行动。南京市围绕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提出强化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支持建设城市硅巷,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硅巷和创新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指出利用主城闲置土地资源,挖掘低效载体价值,大力推进建设硅巷载体,重点支持小而美、特而精的“地标性”精品硅巷打造,对入选精品硅巷建设计划的载体,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秦淮区把做优做强创新载体放在突出位置,借助历史文化优势,利用“老厂房+”模式,对创意东八区、55所、门西片区等存量载体集中实施改造建设,释放出新的创新空间,逐渐形成“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创新载体梯次供给模式,硅巷空间布局不断拓展优化。到“十四五”末,秦淮硅巷科创载体总规模将超200万平方米。
3.3 科技支撑
立足破解老城产业动力不足的问题,城市硅巷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把先进科技成果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打通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通道。南京市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聚力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未来网络等创新型产业,支持产业链骨干企业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培育打造一批硬科技先进成果应用场景,激发硅巷产业内生动力。
秦淮硅巷聚焦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以市场化方式,引入海创岛、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专业机构,在联通物联网、中航金城无人系统、金陵智造研究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商招商,引导各类创新技术成果在硅巷落地转化,积极推广硅巷产业的场景应用,推进创新多样化。
3.4 金融支持
城市硅巷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路径,目前主要分为3种: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开发、平台公司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当预算充足的时候,政府一般选择直接投资工程建设、购买设备及服务;当预算不足的时候,政府主要通过发放债券、采用PPP模式或开发部分存量资产,依托平台公司,实现专业化、产业化转型,为导入资源赋能。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硅巷产业基金,来引导和促进硅巷项目运营与产业发展。一方面,政府设立硅巷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推动硅巷内产业发展和升级。注重基金市场化运作、提高基金投资力度、完善基金投资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发起以引导基金、孵化基金(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债权投资基金)、成长基金等为主,其他基金为辅的基金池,促进硅巷产业发展。
3.5 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直接影响创业的动机、行为和过程,关乎城市硅巷的创新创业活力。硅巷建设应加大市场开放程度,营造更公正的市场氛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硅巷内的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南京市全面推进建设市场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00条”,打造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和优良市场环境。围绕硅巷空间拓展,鼓励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支持现有产业空间向硅巷核心企业租让,允许一定条件下的企业转租和分割转让,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和产出水平。
秦淮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一业一证”场景,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探索高频事项“省内通办”,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大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行业许可证告知承诺制改革,不断提升硅巷创新服务。
4 对策与建议
结合南京市及秦淮硅巷的运行机制实证分析,对城市硅巷高质量建设发展有如下建议。
(1)加速推动科创载体动能转换。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辖区(园区)内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载体提质增效,加快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科创园区。推进区域科创载体一体化管理、招商和服务,建立科创载体培育库和管理平台,加速培育增量载体。规范载体运营,支持科创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强化载体质效评价。深入挖掘存量载体资源,推进闲置载体、老厂房等改造升级,在地价、容积率等方面加大“工改”支持力度,通过先租后让、产权入股、异地置换、厂房联建、低效闲置土地开发等方式,提升现有载体效能。推动政府、国有企业持有房产,支持科创载体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创载体的投资改造和运营管理。
(2)大力培育硅巷经济新业态。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围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培育适宜硅巷发展的业态。结合创新创业需求,布局休闲文化、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业态,打造创新创业与品质生活相融合的功能复合空间。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老旧楼宇改造提升,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推动楼宇整合,引导楼宇错位发展、特色经营,重点培育商务服务、数字经济、类金融、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楼宇业态,提升楼宇硬件水平和载体功能。推动建设新型都市工业载体,着力发展总部型、技术型、特色型都市工业,构建以都市产业园区、都市工业社区、都市工业楼宇为支撑的新型都市工业发展格局。
(3)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以建设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场景应用”的创新生态链,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联合高校院所、专业服务机构打造硅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以平台资源链接硅巷创新型企业,通过共性技术协作开发和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完善构建硅巷产业生态圈。优化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扩大硅巷内科技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和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关注支持硅巷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融资。注重硅巷人才共享交流,邀请高校专家教授、行业大咖、创业导师、投资专家等,以项目路演、创业辅导、投资分析、人才沙龙等形式,打造共融共享的人才交流空间,为硅巷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
(4)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新优势。城市硅巷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打破院墙隔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分工协作的“硅巷共同体”,凝聚起创新发展新优势,真正构建“无边界园区”。在党建引领下,发挥硅巷内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支部共建、党建联盟等方式,找准硅巷各创新主体的党建“同心圆”,并以此为切口,积极导入硅巷发展所需的技术、成果、人才、金融、平台等创新要素,深入互动互通,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发展合力,为城市硅巷创新发展赋能。
5 结语
城市硅巷是老城更新与产业创新深度结合的探索实践,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支撑、丰富老城内涵品质和提升区域产业经济质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梳理南京市及秦淮硅巷的典型做法和运行机制,旨在让科创回归都市,让老城产业复兴,推动打造以创新型经济、研发型产业、融合型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科技产业高地,探索现代城市以及都市型高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