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改良:明清以来常州民间家训研究
2022-11-24周焕卿
周焕卿
(常州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家训既指规范、准则意义上的家规族规,也指教化训诫或规范活动。家训的形式多样,包括《宗约》《族规》《祠约》《庭训》《家戒》等。内容相当广泛,涵盖范围从个人、家庭、宗族到邻里、乡党,乃至国家社会。近年来,对家训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又一热点,成果日渐丰富①家训方面的研究论著有陈延斌《中国古代家训论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林庆《家训的起源和功能——兼论家训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傅元琼、史为栋《〈商书·盘庚上〉与家训的起源》(《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期),孙明泽《中国古代家训的交友思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王长金《中国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巴蜀书社,2008年),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等。举凡家训的文献整理、起源、历史、内容、形式、价值与意义等问题,上述论著均有涉列,内容翔实,结论持之有据。。但是,相对于体量巨大的明清家训而言,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对常州民间家训兴盛的现象、家训的形式、内容、价值意蕴,以及家训在近代的改良等问题,鲜有论著涉及。今以常州民间家训文献为对象,对上述问题作出探讨。
一、明清以来常州民间家谱与家训的兴盛
常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东晋南渡时期、唐末、宋末元初,及元明易代之际,多次的移民浪潮波及常州。大批移民的涌入,人口的更新、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就明清时期而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常州宗族出现了不少科举世家。常州府郡城的吕氏、庄氏,武进的杨氏,无锡的秦氏、顾氏、华氏,宜兴的路氏、任氏、储氏等,都是世代科甲鼎盛的科考世家,簪缨望族。
由宗族社会衍生而来的一整套宗法制度及观念,在常州宗族中得到传承与强化,具体体现在宗谱的纂修及宗约、规训的制定上。庄氏《宗约》云:“族谱之修,非徒明世次、昭穆、尊卑、长幼而已,盖永以敦一本之谊。”①《毗陵庄氏族谱》卷七《宗约》,常州:常州市武进第三印刷厂,2008年,第123页。谱牒不仅载明家族变迁、沿革,序昭穆、别尊卑,还具有增强家族凝聚力的功能。“宗法坏而爱敬之教亡。教亡,然后家谱作。故谱也者,宗法之遗意也,蔼然示人以爱矣,秩然示人以敬”②《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引古》,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爱敬之意,观于谱而油然自生,宜其忧戚相关,忧喜与共,交相顾恤”③《毗陵庄氏族谱》卷七《宗约》,常州:常州市武进第三印刷厂,2008年,第123页。。爱敬之教藉家谱为载体,以达到敬宗收族之效。在道光十八年(1838)宗族权威受到挑战之际,庄氏族人拟定《新增宗约》,称:“今与同宗定约,嗣后各分子弟有不循礼法者,凡在尊长,均得随时申斥,毋长佻达之风。”④《毗陵庄氏族谱》卷七《新增宗约》,第123-124页。为了宗族持续的繁荣发展,各个家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宗约家训以严格约束宗族成员,旨在“保家声而长厥世”⑤《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修谱关乎敬宗收族,是宗族一项重大活动。由于常州府宗族发达,纂修家谱的活动频繁。从历史上看,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留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从最新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即可知,江苏的常州、无锡和浙江的绍兴、金华及安徽的徽州是江南现存家谱最多的地区。而家训大多收入宗谱以传后世,成为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部家谱都附有家训族规,并将其置于卷首或卷一,足见对其重视程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家族文化的兴盛,谱学的蔚兴,带动家训文化的发达。明清以降,形成了家谱与家训并存共盛的格局。
二、家训的形式
就形式而言,民间家训主要有条目体、诗歌形式,也有篇幅较大的散文形式,或载于别集中,或单独成书,又有箴言、遗嘱、家书等形式。
(一)训诫规条形式。训诫规条的形式,是家训中最为常见的。开篇大多有家训的引言或序言,强调家训的目的与意义,劝诫族人恪守训导等。这种形式眉目清晰,要言不烦,主题突出。如《鹤坡公家训》有条例十三则,分别是“立身四条”“忠君”“孝亲”等。
(二)箴言、格言形式。圣贤名言,或家族先贤警语格言,也是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诸葛亮《诫子书》、朱熹《朱子家训》等都是此类家训的典范。庄氏族谱所载《鹤坡公家训》就采用了箴言的形式。如“死生之际,大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辨之不可不早也”⑥《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4页。。意蕴深刻,典重精炼,是这类家训的优点。
(三)诗歌形式。以诗歌形式撰写的家训,间见于文集,也有收入族谱。这类家训由于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庄蕡荪创制集句诗,告诫儿子勤奋读书,曰:“不知何处是前程(罗隐),教示诗书望早成(元稹)。富贵必从勤里得(杜甫),还闻世上有功名(王建)。”⑦庄蕡荪:《五十初度自序集唐七十首》其四十二,载《玉照堂集句》(不分卷),清刻本。
(四)散文杂记形式。以散文、杂记形式著录家训,一般篇幅较长,多见于别集,也有单独一卷载录于族谱之中。如《家训》一卷,收入《武进西盖赵氏族谱》。
(五)书信形式。马援、王昶、陶潜等都有《诫子书》文,均以家书、家信形式著录家训。庄氏家训也传承了这一形式。如庄清华《慈荫堂家训》十卷。书信中对大至为人处世,小至衣食住行,无不谆谆教诲,读来亲切有味。
三、家训的内容特色
常州民间家训继承了历代家训的传统,内容相当丰富,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个人修身、治学到家庭伦理、宗族管理乃至邻里、乡党关系处理、国家社会,甚至琐碎如宗族内部的婚丧嫁娶等一切事物。常州民间家训显示了重德尚学、尊礼守制、务实求变的地域特色。
(一)重德尚学。在古代社会,家国一体,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无疑是制定各种族规家训的理论依据。因此,家训的内容无不以儒家学说,尤其是理学家所宣扬的人伦道德、敬祖收宗、忠孝之道为核心。而基于读书求仕的观念,家训也鼓励族人刻苦读书。不过,常州民间家训的特色在于,在弘扬儒家学说的层面上,推崇读书治学。庄起元的《臆论》可视为纲领,其曰:
天地之精神,圣贤之蕴奥,于文字乎寄。……四子五经,宏开脉络。百家诸史,莫出范围。……《大学》首明,《中庸》原性,《论语》志学,《孟子》陈王,《大易》乘时,《尚书》执中,《毛诗》迪正,《曲礼》持敬,《麟经》取义,名目虽异,指归则同。吾夫子删正六籍,师表万世,窃味《时习》一章,固已该括经传。……学之真脉,致知力行。学之实际,修己治人。……固知圣贤千言万语,总一为学。宇宙古今,帝王师相,典学之外,别无工夫。学兼修治,而治出于修;修彻知行,而行根于知。①《毗陵庄氏族谱》卷七,第105页。
这段话有三个要点:第一,文字系文化命脉的载体。自然的法则、儒家理学的天理及圣贤阐发的义理均寄寓在文字之中。第二,为学是儒家学说的旨归。四书五经虽然取径不一,但要旨在于为学。为学的真谛在于致知力行,既要学识丰富,又要注重实践;为学的实践在于修己治人。这四者的关系是,为学兼有修己治人两方面,治人出于修己,只有做好修己做人,才能更好地治理民众;修己要贯彻到知行合一当中,而实践根源于知识。第三,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在于,读懂经传,掌握义理,最终达至融汇贯通的境界。可见,庄氏推崇儒家修齐之道,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强调致知力行。同时,重视读书治学,一方面将治学视为儒家学说之宗旨,强调“圣贤千言万语,总一为学”;另一方面又将治学视为传承文化最为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主张“学兼修治”,通过读书治学传承儒家修齐之道。即,肯定治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将读书治学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
1.重德。“学兼修治,而治出于修”,知识的践行包括修身、治人两方面,尤以“修身为本”。这与儒家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伦理逻辑是一致的。修身,即修养身心,学会做人,塑造品学兼优的完美人格,主要体现在道德品行、处世之道两个方面。
(1)道德品行。德性的培养,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庄起元指出君子修身有四个重要的面向。一是“生死之际”,应当舍生取义,而这正是恽寿平所言“不欲死其心,故宁遗其身而存其心”②《恽氏家乘》卷一《祖训》,民国三十六年(1947)刻本。之意;二是“取与之介”,须不卑不亢,做到“让千乘而无德色,赠麦舟而无矜容”;三是“去就之间”,当特立独行,如“神龙变化,不受鱼饵;威凤翱翔,不入鸟笼”;四是“语默之几”,当审时度势,直言以有利于天下,沉默以保守机密。庄起元并非告诫子孙明哲保身,而是强调出言审慎,“遇大变处大节,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肯为”③《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4页,第101页。。总之,立身处世,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是要求族人在日常生活中,践履道德,追求正道,恪守名节,以完成自我。
对于品格的培养,重在立下志向,养成向善之心。家训强调“其要先在定志”④《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4页,第101页。,“为善当在存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⑤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性理》。。存心为善,不行一恶,这样才能积善成德,促进人格的完成。此外,要持之以恒地行善,“能勤则万善皆举,好逸则万善皆废”⑥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三《训诫》。。同时,还要时时自我省察,及时发现道德上的瑕疵,“每日只要数时刻的下功,昧爽清明,切须警觉”⑦《恽氏家乘》卷一《祖训》。。除了向善外,还要坚守“不作恶”的道德底线。“我辈必有断然不为之事而后可以有为”⑧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三《训诫》。。要之,立定志向,勤于行善,时刻省察,绝不作恶,才能确保人格的养成。
(2)处世之道。处世之道,在于虚心礼让,小心谨慎。这包括待人与处己两方面,郑孺人劝喻其子时刻谨记“待人不厚为刻薄,处己不严为自宽”①《恽氏家乘》卷一《祖训》。的训诫。具体来说,谦虚谨慎要落实到与师长、同学、同事的交接上。“务择明师亲良友,相与讲习研究,贯通古今”②《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对待同事“以虚心谦下为主”,“公事到手,亦须好好请教旁人,同司之人皆待如先生,不失循循子弟规矩”。同时,要严守法令,不可妄议朝政,或徇私枉法。“外和而内守其正,貌恭而事守于法,切不可以非义非分之说相为标榜”③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三《训诫》。。待人接物上,要谦和谨慎,外圆内方。
此外,处世谨慎,也体现了相应的时代特色。由于古代社会文网森严,家训也规劝子弟:“笔墨之事极须小心,速祸最易。家信益宜慎重,吹毛索瘢,何处无之也。”④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三《训诫》。
2.尚学。基于为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理念,常州家训极其崇尚读书治学。各宗族家训认为读书有益于个人品德心性的培养。家训云:“读书变化气质”⑤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学问》。,“读书与圣贤为伍,所以明义理,治身心”。通过读书明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后,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困顿苦厄。恽日初指出:“学则见性,见性则知化,知化则适时,适时则自得,穷通得丧,处之既一。”⑥《恽氏家乘》卷一《祖训》。通过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平衡于社会与自我之间。这是在道德理性的层面上,揭示治学的重要性。
由于认识到为学之要义,这些科举世家反对世俗以读书谋取功名的做法。教子弟发蒙时,不教“如第易高科大拜等语”,以免“艳动其心”⑦《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得知其子应举下第,即劝喻:“先从孝弟忠信上做起,慎言谨行,守身如玉,科名小事,且不患不得。”⑧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三《训诫》。对于禀性聪明的子孙,自然要教之诗书明礼义;对于资质平平者,“亦须教之勤农业,知正务,收检身心,勿纳于邪,则养成德品”⑨《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
而最好的道德教科书,自然是儒家的经典。恽氏家训强调:“礼教不可失,故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⑩《恽氏家乘》卷一《祖训》。具体来说,“四子五经即以为修身制行之本”⑪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学问》。。又强调读经书要从蒙养开始,“幼孩读书,总以明白五经四书为主,四书尤宜一字一句不稍放过,小注亦然”⑫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学问》。。除了四书五经,读书的范围还要扩大《通鉴》《史记》《汉书》,及二程与性理全书均须读。⑬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性理》。博览群书以外,治学还需重视实学。“凡天下兵农礼乐地理人事,古来沿革之道”,“求其本源而别其是非,合以今时之可行与否,会通而贯穿之”⑭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学问》。。总之,读书应以四书五经为本,辅以性理之书及史学著作,学习古代圣贤的嘉言懿德,以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值得指出的是,自戊戌变政后,世家大族的读书观念又有所改变。庄鼎臣命子侄辈“尽弃旧业,研究有用之学”⑮庄鼎彝:《长兄荪甫先生家传》,《毗陵庄氏族谱》卷十二,第384页。,极力赞成侄子庄启、庄适海外留学。虑及风俗日靡,急需普及教育,力劝弟鼎彝归,办冠英学堂。庄清华也鼓励其子要学好外语⑯庄清华:《慈荫堂家训》,清抄本。。在江南的世家大族当中,男性家族成员往往支持女性读书写作,但鲜有在家训中提倡女子接受教育的。常州家训却倡导女子教育,说:“世风日开,男子本志在四方,女子亦宜就学。”⑰《毗陵庄氏族谱》卷七《续订家规四条》,第118页。足见其教育观念之进步。
(二)尊礼守制。儒家提倡“克己复礼”。礼,是指具有等级特征的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因此,宗族家训就个人处理家庭、宗族邻里及国家社会关系等方面,确立了具体的规范与仪则,以维护等级有别的社会秩序。
1.家庭。在古代社会,家国一体。个人修身的目标就是齐家,齐家又是治国的基础。因而,作为一家之训,家训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就是“齐家”。儒家致力于建构父慈子孝、兄友弟让、夫义妇顺的家庭伦理关系。
首先,是孝亲。“尊亲者,非必在禄位显荣,虽一命之士,行合神明,心无愧怍,自然身享多福,亲有令名”。“不辱者,左规右矩,绳趋尺步,兢兢业业,克修明行”。“能养者,必养心志。于父母存日,不离左右,朝夕奉养”①《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2页。。这就是庄氏家训对曾子所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②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四十八,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468页。的注解。赵氏家训也强调为人子女,要听从父母劝喻,“凡亲之所欲苟无大背于理者,皆有以曲从之”。而为人父母,也有教导子孙的职责。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之识道理,惜廉耻,不作无益,不犯非礼”,“言动食息,出入起居,使之循礼绝欲,通晓世务”③《清隐府君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这显示了家庭教育既重视道德品质又注重生存能力的倾向。
其次,是友悌。家训认为:“兄弟者,同受形于父母。一气所生,天合至亲也”④《清隐府君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为兄者友爱有加,为弟者敬恭必至”⑤《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2页。。针对兄弟争利失和,则劝诫“凡为兄弟者当思财货有散而复聚之时,兄弟无失而复得之理”⑥《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作为兄长,有教弟之责。“须以兄而兼师,不率教则戒饬之,戒饬之不悛则重责家法”⑦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三《训诫》。。宗族依靠家法、家规对族人的行为规范化,以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让的人伦关系。
再次,是宜家。传统家训遵循儒家倡导的“夫为妻纲”“三从四德”,对女性提出了诸多顺从丈夫的清规戒律。家族能否兴旺发达,也系于妇女身上。“娶新妇,家运好必有勤俭知甘苦之人;家运不好则有骄奢诟谇之人”⑧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治家》。。常州家训也有片面强调女子顺从丈夫的局限性。不过,它有时也会针对夫妇双方作出要求,如“夫义妇顺”“夫和妻柔”“夫妇和睦”等。还将夫妇共苦而不能同甘,归咎于丈夫“不能修身”,强调“夫正乎外,妻正乎内,庶无夺嫡,小无加大”⑨《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2页。,“妻贵而妾贱,妻尊而妾卑”⑩《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以确保家庭内部形成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良好秩序。
2.宗族邻里。家庭之外即是同宗同族。在古代宗法社会,个人与宗族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乡里虽无血亲关系,但由于地缘之便又关系密切。宗族邻里成为个人重要的社会关系。因此,家训的内容,自然涉及族人与宗族邻里的关系,宗祠的职责和对族人的权力,宗祠对外事务的原则,而最主要的是对族人行为的规范和管理。
(1)宗族邻里关系。睦族的观念,充斥在古代家训当中。赵氏家训倡导:“凡我族人务宜视为一体,患难则相与救,忿争则相与平,仇怨则相与解。”⑪《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具体来说,对穷苦亲戚“必须量力助之”,每日聚钱百文,“有告贷者斟量赠之”⑫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治家》。;对孤儿寡妇,应负起“周恤之责”,“吾家有余,理应收养,即或不足,亦宜曲为图,维以安之”。宗族是利益的共同体,族人相信“我能救人,则我到穷时人必救我也。此为天理”⑬《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足见宗族互助的观念,深入民心。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古代社会,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或家庭变故,个体应对能力较弱,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此时,宗族互助尤为重要。不过,有些家族劝勉子孙自力更生,不要依赖族人,否则有自取其辱之嫌。“吾手足黾勉以供衣食,毋以贫故向人告急,我固不足,人亦未必有余”⑭《恽氏家乘》卷一《祖训》。。确实,在自尊自强的前提下,宗族乡邻之间才能实现相互帮助。
乡邻之间,是非易生,冤家易结,因此,乡里要和睦。乡里人无论富贵贫贱,都要小心周到,不得轻慢,不可苛刻;不论善恶,也须尊重礼让。总之,乡里和睦,才是保身全家之道⑮《毗陵庄氏族谱》卷七《乡约六条》,第125页。。
(2)宗族的日常活动。修缮宗祠、看护坟墓、祭祀活动、纂修谱牒等,在宗族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宗祠为祖先神灵所栖,坟墓为祖宗体魄所安。宗族认为“祖之灵爽有所凭依,则精英遂聚而不散,是以仁人孝子怀敦本之忱者,必以立庙为先务”①《毗陵庄氏族谱》卷八《创建宗祠襄事记》,第143页。,而“宗祠之建有三善”:“亲宗祖”“联族谊”“惠子孙”。②《毗陵庄氏族谱》卷八《庄氏宗祠记》,第142页,第143页。建宗祠,宗族“倡议捐资,按丁缴米”③《毗陵庄氏族谱》卷八《创建宗祠襄事记》,第143页。。宗祠建成,还需定期看护,“稍有颓坏,即行修葺”。④《毗陵庄氏族谱》卷八《祠规》,第146页。为了不忘祖先,守护坟墓,规定定期扫墓⑤《毗陵庄氏族谱》卷九《祭期》,第183页。,并规定一系列墓祭仪则。宗族还专门设立祭田,以租息设祭。⑥《毗陵庄氏族谱》卷八《祠田记》,第143页。各宗族都有《祠祭仪则》,对“告参见庙”“时祭”“奉神主出就祭位”等祠堂祭祀仪礼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绝不含糊。⑦《毗陵庄氏族谱》卷八《祠祭仪则》,第147-150页。
纂修家谱方面,赵氏宗族规定“凡我族人必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⑧《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修谱一般经过推定负责人(主修人),各支派、各房分、各家庭提供资料,主修人提出意见、修订凡例,分派印谱费,印制分发宗谱等程序。如宗族人数众多,则采取分修合纂的形式。为了确保修谱顺利进行,很多宗族会将修谱人员的具体分工、捐款人名数额、修谱的细节过程及编务资料等公示族人。⑨参见《恽氏家乘》第三十卷《纪余》,其中有历次修谱留下的《纪略》,将每次修谱的情况、费用、捐款数、领谱交纳的工价等都专门列出。
其他宗族活动,在《祠规》中也有明文规定。如摄长,即由于族长年老精力不济,如何会推摄长及副摄长。再如如何司事、输赋、置产、征租、收贮、出籴、给发等皆有规制。⑩《毗陵庄氏族谱》卷八《祠规》,第146页。
(3)宗族财产。由于远古流传下来的宗族财产共有的思想残余,以及财产是祖宗的遗留和余荫所创造的观念,祠产被视为宗族的共有财产。而事实上,“敬宗收族者所由祠产之设”,祠产是孝敬祖宗,团结族人的物质保障。祭扫外,用于“御凶荒,备徭役,建义学,给鳏寡”。⑪《毗陵庄氏族谱》卷八《庄氏宗祠记》,第142页,第143页。祠产惠及同宗族人,个人不得侵吞祠产。“典守者弗据为己私而侵以自润,经管者弗视为公物而漠不关心”,对于祠产,要一一查实,载入谱牒,以便稽查。⑫《毗陵庄氏族谱》卷八《祠田记》,第143页。此外,还要致力于扩充祠产。
3.国家社会。社会由众多宗族、家庭组成,个人也生活在社会之中。在国家社会层面上,常州家训对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1)禁止违法行为。家法族规禁止族人从事被统治者视为匪类的活动。大则不许“谋反叛逆以及造妖书妖言”,小则不许“健讼好勇赌博以及奸拐做贼做盗”。⑬《毗陵庄氏族谱》卷七《乡约六条》,第126页。至于酗酒、奸淫、赌博等危害社会秩序的事情,也予以禁止。家训中就有《戒酒》《戒色》《戒财》等劝诫类诗歌。
(2)约束娱乐活动。族人进行娱乐,也受族规的管束。庄氏族规禁止“游惰戏娱”⑭《毗陵庄氏族谱》卷七《续订家规四条》,第118页。;禁止青年人看小说,连长辈案头也不能放这类读物⑮《毗陵庄氏族谱》卷七《丹吉公家训》,第109页;制止年轻人做艳体诗,明令“坏心术诗不可做”。⑯《毗陵庄氏族谱》卷七《纪述家事训言》,第116页。宗族对女子的文娱生活干预更多,如禁止女子接触才子佳人题材的小说小唱。⑰《毗陵庄氏族谱》卷七《董太夫人家训》,第115页,第113页。许多宗族不许妇女入寺院,更不许女子游山玩景。庄氏宗族认为士大夫家应远离僧道尼姑之辈,禁止参加香会⑱《毗陵庄氏族谱》卷七《丹吉公家训》,第108-109页,妇女与三姑六婆交往,要“淡淡待之,不与深言”⑲《毗陵庄氏族谱》卷七《董太夫人家训》,第115页,第113页。等。但事实上,族中妇女往往得到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比如康熙年间庄蕡荪就与不少道姑、尼姑交好,随其参禅学道。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族规也不是严格执行的。
(3)提倡国课早完及无讼。国家税粮并非私有财产,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因此,宗族将纳官租、应查役视为本分。常州家训警示族人“毋欠官租”①《武进华渡管氏族谱》卷一《融宇公遗训》,民国五年(1961)刻本。,要求族人不必“劳官府之催征,胥役之追促”,“夏熟秋成,及期完纳,毋累官司”,“一有差遣,即赤心任事,切不可营求躲闪,欺瞒君上”②《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
基于儒家“和为贵”的理念,各宗族主张“毋结冤仇”“毋好争讼”③《武进华渡管氏族谱》卷一《融宇公遗训》,民国五年(1961)刻本。。赵氏家训主张:“君子树德不树怨,报德不报威。已有怨于人则自悔,人有怨于己则早释。”要求族人力戒狠戾之私,睚眦之忿。此外,主张无讼。认为争讼或起于忿,或起于财,争讼只会招来败德、聚怨、荒业三种恶果④《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
(4)务实求变。儒家讲“内圣外王”,个人修养为内圣,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即经世致用。因此,常州民间家训除了重德尚学外,还主张崇实黜虚、经世致用,重视治生及治国理政、关切时代主要矛盾、回答时代主要问题,显示了务实求变的特色。恽氏家训推崇“为学当以经世为务”⑤《恽氏家乘》卷一《祖训》。,即是明证。具体表现在治生、治国观念,以及家训的改良上。
1.治生。家族延绵,当以治生为先。衣食为生理之资,因此,对治生一事,家训都是反复强调的。其曰:“治生之道,不出开源节流二端。开源在勤,节流在俭,二者皆务本而得之,非妄营非分”,“凡垦田谷、植莱菜、时畜牧、积糗粮,皆勤之义。凡慎土木、禁纨绮、汰冗役、算食费,皆俭之义”,“理财者,以广大而兼节俭,损有余而补不足。”⑥《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4页。以开源节流为治生的方法,又以勤、俭、理财为一切谋生之道的基础。
基于开源节流的治生观念,首先倡导经营百业,各安生理。庄氏家训指出:“地间人个个都有生理”,第一读书,“即不能做官,为人师表,也是上等事”;第二务农,“比买卖的利更大”,“眼不见官府,脚不踏城廓,有许多妙处”;第三手艺心,“若能勤谨,不懒惰,终身衣禄无亏”;第四商贾,“经营义取四方财”。⑦《毗陵庄氏族谱》卷七《乡约六条》,第126页。恽氏家训也主张:“识义理,能文章,即是家业”,“笔耕舌种,为吾家时业。”⑧《恽氏家乘》卷一《祖训》。家训认为职业有贵贱之别,并以读书为本,与其尚学的取向是相一致的。但因读书求仕存在较大风险,赵氏家训就警醒后人,以“耕”养生保家,安身立命;以“读”立身报国,功成名就。劝诫子孙耕作时,“务储水利,垦荒芜,粪硗薄,时种莳”;交易土地时,又要求精审户田等⑨《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家训对子弟职业有明确限制,认为学术、医卜、书画、算法均有益于世,星相等未免流于虚妄⑩《毗陵庄氏族谱》卷七《乡约六条》,第126页。。对于寄食于人的行业,也明令禁止,“毋为奴隶、娼优、僧道以辱祖先”⑪《武进华渡管氏族谱》卷一《诚斋公遗训》。。
其次,还要讲究勤俭持家,甘于清贫。赵氏家训强调:“治家莫贵于节省。”⑫《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关于如何勤俭,有许多细则,比如衣食从简,不事奢华等⑬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治家》。;其他家庭、宗族活动及社会交往均要遵照常规,不要过度消费,避免“无故而张乐设宴,信邪而奉佛修斋”等行为⑭《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但是,省俭要有度,也不能过于刻薄,每月费用可简不可裁去,否则令人生怨,不利家庭和睦⑮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治家》。。
可见,在治生方面,常州家训虽然认为各种职业有贵贱之别,但这是在肯定各种职业自有生理的前提下提出的,较之贱视读书求仕以外行业的陈腐之见,更为注重实际。至于“耕读传家”的治生观念、职业观念,以及勤俭持家的主张,同样具有务实性。
2.治国。常州望族多为世代簪缨之族,出了众多勤政爱民,政绩显赫的官员。恽氏家训强调居官之道在于“以宽抚民,以严察吏,以勤补拙,以俭养廉”⑯《恽氏家乘》卷一《祖训》。。在总结治理国事方面,常州望族的训诫具有典型意义,要求子孙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执法严明,善于用人。执法方面,家训劝诫子孙:“凡虚名无实者勿为,至于勿累无辜,勿妄提邻证,随案手自酌核”,“于狱讼中积善最妙,断非宽纵之,谓公平便为善矣。”①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二《吏事》。执法公正严明的同时,还要避免严刑酷罚。“万民之命不可稍涉一丝意气,责人以笞杖,尤宜留心存忠厚之意”。用人方面,“观人必以实事观之,勿采虚声,勿赏空论,尤须辨其心迹如何,虚而公,辨而察”。除了要有识人之明,还要有用人之度。“用人须少留意,观人无有不先误者,误一人而力戒之,以后或可不误”,“作事大忌面软”,一旦发现用人不当,“作事必宜有决断”②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二《吏事》。,将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勤政爱民,廉洁奉公。身为地方官,既要“勤理民事词讼,案牍勿延勿压”,“簿书期会,件件躬亲”,还要体察民情,“巡查察问,事事身历”,“亲履乡间,随即查问”,上至乡绅,下至百姓,多方探访,了解民生疾苦。同时,还要惠泽于民。“凡事勿操之过严,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惠”③《恽氏家乘》卷一《祖训》。。此外,为官还须廉洁俭朴。“要做好官,须从理财起,要廉,须要俭”,“穷到极处,百姓之钱必不可取”。不但要求自己勤俭,还要谨防手下营私舞弊,中饱私囊④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二《吏事》。。这些都是勤政的一个方面。
再次,教化民众,尤重德育。“教学之道以孝弟、忠信、本分为主,文艺为末。设有书院课艺其教谕生徒之说。县考时先传廪保,亦切实以孝弟忠信为训而勉其实力教人。其考在前列之童生亦以实行为教。甚至审断狱讼,正事毕后亦诚心以前说为诫,随事生情,语不离宗”⑤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二《吏事》。。教民以德,与重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
3.改良家训。及至晚清,时局动荡,外忧内患,更兼欧风美雨,民主自由思潮纷至沓来。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规范族人行为的家训,到底是坚守旧有的条文,还是作出适当的改革?庄鼎臣为适应时代需求,转移风气,对家训作出改良,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手订《家政改良十则》《续订家规四条》,以昭示族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制度。《礼记·昏义》载:“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⑥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3648-3649页。世家大族对婚、丧、祭等仪礼极为重视,制定了众多条例。庄鼎臣对此作出了改良,反对铺张浪费,对繁文缛节予以取缔。婚礼方面,嫁女废财礼,娶妇纳采也从简,又废除前后茶,以削减大量开支。行结婚礼的各种程序细则,均可于结亲时预为声明,商定办理。丧礼方面,规定三日内大殓,只告至亲,不点树灯,不拜素忏,七中不延僧道,讽经不烧化纸锭;百日内外安葬,与家长别,家奠灵前一奠;送葬的仪仗简化;下葬时,出于保护棺木的需要,金井“须亲督开挖,以深为上”⑦《毗陵庄氏族谱》卷七《家政改良十则》,第118页,第117页。。祭祀方面,强调“报本追远,唯在一心之诚”⑧《毗陵庄氏族谱》卷七《家政改良十则》,第118页,第117页。,总的倾向,还是趋于简化,但又不失郑重。
(2)处世之道。西方平等自由的学说与儒家等级差别的伦理道德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庄鼎臣则以多元并存的策略来应对。他指出:“各国风俗不同,西人风俗,我不以为是。我国风俗,彼亦以为非,其实于是非之中各行其法可耳。”针对西方平等自由价值观对儒家家庭伦理造成的威胁,他指出:“今人误解新学诸说,几视亲长可以平等,言动可妄自由。一家之内,势必渐起乖离,不关痛痒。”并对当时“为人子昵其妻而不责以事父母,为人妇昵其夫而不顺于舅姑”的社会现象加以批判,强调夫妇之道为人伦之始,夫妻关系不能过于亲近,为人子要责成妻子侍奉父母,为人妻则应孝顺公婆。庄鼎臣的观念无疑是保守的,他信奉的是儒家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但是,从他的表述来看,又别有意味。他说:“平等自由之说,苟无法律教育以济之,亦断不可行之于家庭。”⑨《毗陵庄氏族谱》卷七《续订家规四条》,第118页。强调若要在家庭中行使平等自由,那就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教育的辅助。也就是说,他承认,对于中国家庭来说,西方自由平等之说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有可行性的。
此外,为人处世的准则,在庄鼎臣看来,无非是儒家之道。他说:“吾辈向服孔子之言,则男子处世之道,不外忠信笃敬;女子处世之道,不外德言容功。”①《毗陵庄氏族谱》卷七《续订家规四条》,第118页。男子讲忠君,女子囿于“德言容功”,这些观念又未免太保守了。
(3)日常生活及娱乐活动。庄氏家族向来主张勤俭持家,自太平天国乱后,更是强调开源节流,“男子劳于外,尤赖女子勤于内”,“数十年来勉以成家”②《毗陵庄氏族谱》卷七《续订家规四条》,第118页。。对于日常生活及娱乐活动提出不同的要求。
就日常生活而言,对衣食住行起居,均有细致的规定。除了厉行节俭的传统观念外,还渗透了开明进步的生活观念,如有规律的日常作息,“晨必七钟起,夕必十钟寝。每日三餐,亦须有一定时刻”;讲究饮食卫生,“主洁净,变味者相戒不食”;严禁女子缠足,“女子缠足,明奉厉禁,尤当懔遵”等。另外,还借鉴西方统计学上的预算、考核等方式来贯彻勤俭治家。“量入为出,行政要法。自后无论男女幼弱,必将出入款项先时预计,平时定一会计表,年终会集,结成全家总表,以资考核,宁有余而无不足”③《毗陵庄氏族谱》卷七《家政改良十则》,第117页。等。
娱乐生活的限制也有相应的变化,限制的范围有所缩窄,但限制力度有所加强。庄鼎臣对族人有较高的要求,在国家动荡不安之时,合乎公序良俗的庆生及宾朋宴会也应自觉屏除,嫖妓、吸鸦片等违法行为更是明令禁止。至于读小说看戏文等文娱活动,则不作限制④《毗陵庄氏族谱》卷七《家政改良十则》,第117页。。
此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改良,如鼓励女子读书,主张学习西学、外语等,已见前述。总的说来,面对时代的新挑战,常州家训作出及时的应对,可见其务实求变的特质。
四、家训的价值意蕴及现代启示
家训是家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真实反映家族的人文传统、经济状况及政教风化。就内容而言,家训契合儒家精神,重视对儒家学说的通俗化阐释,有利于儒学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落实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得以广泛传播与普及;从效力上看,家训无疑受到族权的强力支撑,但在古代社会,族人生活在皇权与族权的双重统治之下,家训不可避免地要对此作出积极应对,显示出皇权、族权的合谋与皇权对族权的让渡,及个人、家族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从个性上来看,家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地域性。
(一)儒学的阐释与传播。儒家修齐治平之道,是常州民间家训主要阐释的内容,正是赵氏家训所云“先祖编列家训几及百条,其发明修齐之道详且切”⑤《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不过,至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明显。某些家族成员也颇受佛教的影响,因而家训中就出现佛教思想的阑入。如庄受祺认为可借鉴老子修身之法及佛教折衷方法来处理家庭矛盾⑥庄受祺云:“宜以老子修身治齐之法,退而治家。所谓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以退为进,以让为争,则嚣靖而纷可解”,“家庭之际,处之最难。断不可论曲直,辨是非,与佛法一样。”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一《治家》。。也有的家族在家训中明确贬抑佛道二教,以强化儒学独一无二的地位。如恽氏家训劝喻子孙:“佛道以有入无,是贼人也。吾不为所惑。”⑦《恽氏家乘》卷一《祖训》。总的来说,常州望族家训以阐释儒学为主要内容。
家训最主要的形式是条目体,从几条至数十条不等。条目下,即以大量文字对条目进行通俗化解说、阐释及引申,以便族人理解并执行。阐释的文字文白参半,有的甚至近乎俚语,却能深入浅出地阐明儒家学说。每一条目俨然一篇说理文,采用多种方式加以诠释。有的引用儒家经典、史实,或宗族先贤的语言,或富有地域色彩的谚语、民谣、俗语等;有的先厘清概念的内涵,再加以阐述;有的从正反两面论述利弊,以警醒族人。从书信中别裁而出的家训,往往针对晚辈自身的存在问题,结合儒家学说,加以发挥,循循善诱,又切中肯綮。为了容易识记,甚至编成诗歌、铭文、歌词等韵文加以传诵。
考察家谱或书信中的家训文献,我们发现不同家族的家训条目、具体内容及文字往往大同小异,有的家族甚至直接抄录古代家训的名篇名句作为本族的规训。如吴氏家训云:“凡先贤谟训格言切于身心世故者,举当佩服而遵行之”,“前言往行,散见各集,则录其十余条以为修身睦族之助。”①《薛墅吴氏族谱》卷二《家训》,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古代先贤的家训文献,为后人撰写家训提供了参照范本及精神资源。家训本身对族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其影响范围甚至可超出一家一族而辐射全国。金祥武揭示庄述祖《遗摩室遗训》的重大意义,云:“(是编)谓之家训可,谓之治谱亦无不可。夫天下者积一省一郡一邑一家而成者也,故一代风俗人心之醇疵漓厚,多由士大夫之家启之。”②金祥武:《遗摩室遗训序》,庄受祺:《遗摩室遗训》卷首。家训不仅可构建一族家风,对一代风俗人心还具有开示作用,尤其是当地的世家望族,其家训的影响力更为巨大。从古代先贤到当代望族,他们的家训文献及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典范,为其他家族所吸收与转化,由此形成了以阐释儒家学说为内核的家训文化共同体。此外,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谱局的兴盛,家训文献流播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也促使家训的趋同性得到加强。要之,家训成为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重要传播形式。
(二)皇权、族权的合谋与让渡。明清两代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代,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独断性质。而宗族的家法族规是一种具有民间司法性质的体系,体现宗族权力并由宗族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家法族规的合法性在于必须与国家法规一致。这正是国家法规向宗法的延伸,并由此实现国家意志向地方的渗透、强化。这与忠孝一道,君亲一体的儒家伦理逻辑是相一致的。庄氏家训强调:“臣子当国家无事之时,固当尽言尽职,为国为民,不为肥身营家之计。至于临利害,遇事变,死生存亡,间不容发,盟金石而不渝,炳日星而有曜,方得谓之忠贞。”③《毗陵庄氏族谱》卷七《鹤坡公家训》,第102页。所谓忠贞,和平时期当公而忘私,尽守职责,一旦家国存亡之际,理应以身殉国。在日常生活中,赵氏家训认为,积极履行社会职责,“不欠官租”及“不避差役”,也是“忠之一端”④《云卿公遗训》,《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卷一《家训》。。宗族成员在族规家法的约束下当一名孝子贤孙,事实上是皇权与族权合谋的结果。
诚然,皇权大于族权,族权只能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族规家法也必须得到官方的认可,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国家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个人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个体对宗族的依赖性很大。相对于皇权来说,族权往往显示出优先性。比如,族人犯有过错或纠纷必须先由宗族处理。族中各分子弟如不守礼法,长辈均可随时申斥;如犯禁,亲父兄处治不下,及本无亲父兄,则由房分尊长责令速改。如不从,先在小宗祠内,传集合分子姓公同议责,还不遵守,申请族长传至大宗祠严行戒饬,如仍不悔改,则被认为甘服刑宪,自弃于名教之中,族分长会同各分长,定议革出宗祠⑤《毗陵庄氏族谱》卷七《新增宗约》,第124页。。家庭、族人之间发生纠纷,若不是违法乱纪,属于田土口角、一切家庭细故等问题,需到祠堂去请族长、分长排解。“在祖宗神位前论曲直,剖是非”。无理而不肖的一方,当即按情节惩罚,甚至绳之以祖宗家法,令其改过自新。如不服,“轻则鸣鼓共攻,解官求治;重则祠中斥革,谱内削名”⑥《毗陵庄氏族谱》卷七《宗约》,第123页。。即使有理,但若不禀告宗祠,自行告官,则犯有不以祖宗之法为念之罪,也要受到重罚。若有被告者藐视祠堂权威,被传不到,祠堂要先惩治他抗规的罪,然后再判案。族人若不服从祠堂的处断,祠堂还要加以责治。当然祠堂也规定,处理纠纷要及时、公平。可见,族人首先是宗族的属民,其次才是皇家的臣民。因此,解决族中纠纷,必须要先经过宗祠这一关,个人并无选择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国家向宗族作出的权力让渡。
要之,族权远远薄弱于皇权,但是宗族在处理族内事务上依然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家法族规体现了皇权与族权高度的一致性,也显示了族权的优先性。这无疑有利于国家意志自上而下的强力输出、贯彻,但同时也为族权提供了寻租的空间。
(三)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记载了家族的变迁,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而民间家训作为地域文化的样本,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因此,家训显示出时代性与地域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家谱详细记载家族的源流、变迁,旨在辨昭穆、别亲疏,使子孙崇木本水源之意。谢氏宗谱云:“家之有谱,所以叙姓氏源流之实”①谢旻:《续修宗谱序》,《毗陵谢氏宗谱》卷首,民国十年(1921)刻本。,“谢氏自周宣时以申伯封于谢,始得姓受氏,历秦汉以迄元明,代有伟人,在江左者尤称望族”②王华:《毗陵谢氏宗谱序》,《毗陵谢氏宗谱》卷首。,“自东山而之金陵,之关右,之开封,之吾常。邦域若是,是其屡迁矣”③毛宁:《谢氏宗谱序》,《毗陵谢氏宗谱》卷首。,“从县尉廙公始迁至毗陵之谢庄,由谢庄迁至邱庄,又由邱庄迁至北梅村及罗墅东西湾。”④《毗陵谢氏宗谱》卷六《志略下》。毗陵谢氏家族的南渡始祖谢廙,字彦成,宋建炎初官武进县尉。由于仕宦,谢氏家族遂定居常州武进。其后,生齿日繁,“地因姓显,绵绵世泽”⑤毛宁:《谢氏宗谱序》,《毗陵谢氏宗谱》卷首。。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宋代南方成功的家族并非如通常认为的是随着人口的大迁移从北方迁居而来,而是来自于周边地区,或是在当地为官后定居于此的。他们认为,来自外地的家族很少能渗透到本地家族控制的权力网络中,而通过后两种方式移民的家族,相对而言更少阻力,更能成功。作为宋代迁常的望族,谢氏家族延续了这一迁居模式。可见,家谱中对移民文化的载录,不但是家族的历史记忆,还是地域文化的标本。
常州自古是人文之渊薮。明代唐顺之的出现是常州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他倡导的经世致用的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实学思潮在常州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推毂作用。明清以降,常州学人在经学、散文、诗歌、小学、音乐、绘画、算学、医药等领域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常州家训文化的繁荣,是以深厚的人文传统与发达的学术文化为前提的。家训重视文教,尊崇读书,“发明修齐之道”的儒学主张归结到个人的修身治学,及至耕读传家上;国家、社会方面,除了禁止违法乱纪及不良风气、提倡国课早完与无讼之外,尤重为官之道,强调官员须执法严明、善于用人、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及教民以德,显示了知识精英阶层的济世情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家训也与时俱进,在如何适应晚清外忧内患的政治局势,如何平衡于儒家等差有别的伦理规范与西方平等自由学说之间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礼仪制度、教育方式、为人处世、日常生活及娱乐方面作出了改良。于此可见,常州家训所蕴含的崇儒尚学、务实求变的价值追求,具有浓厚的本土化气息,紧随时代变迁而日久弥新。
五、家训的现代启示
常州民间家训以儒家精神为价值核心,是儒家伦理型文化的载体。这一文化并非以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而是将个体统摄在家族和国家之下,强调个体对家族与国家的义务,体现为对皇权与族权的驯服。而过分强化的宗法观念、臣民意识,不仅对个体价值、人权意识起到贬抑的作用,同时也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民主法治精神相悖。因而,家训不可避免地有其先天局限性。但是,传统家训尽管有其落后成分,然而其中涉及的个人修养观念、家庭伦理、家庭中的经济观念、睦邻互助的和谐社会观念等,放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建设服务。
首先,常州民间家训内容覆盖修身、齐家、治国等诸多方面,对于当前社会管理、家庭建设与教育及个人品德修养、人际关系处理等大有借鉴意义。诸如家训中“秉持仁心”“检身克己”“恭谨有礼”“宽厚忍让”“以德服人”等观念,对个人的进德修业大有裨益。而针对“孝悌忠信”“儒师宜重”“敬祖收宗”“耕读传家”“惠民以利”“恤民之苦”“国课早完”等观念与规范,只要作出适当的转化,对于当下个人品德的培养、待人接物、家庭及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无疑仍具有启迪意义。这些观念对于个人品德的养成,家风的建设,乃至民风、党风、政风的净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古代家法族规劝阻禁止的行为,诸如懒惰嬉戏、侵占家庭财产、嫖赌、吸毒、招徕匪类、聚众闹事等,也是为当今社会法律、道德所不容的。在这些方面,家训也起到警示作用,正符合当前文明家庭的建设、社会治安的强化及社会稳定发展的需求。家训族规中也有不少乡规民约,如“德业相劝”“礼俗相交”“过失相规”“患难相恤”等规训,也符合和睦邻里关系、基层民主管理、乡风文明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再次,务实求变的价值追求是常州民间家训的精髓之一。若要传承家训文化的优良传统,应从根本上掌握这一精神特质,实现家训文化的与时俱进。常州民间家训在价值取向上传承了儒家忠孝仁义的伦理追求,同时也认同古代社会厌恶诉讼、家丑不外扬等落后的理念。在当下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这些保守的传统观念应作出扬弃。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的家风,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综上,常州民间家训中的精华部分,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对常州家训文献进行整体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常州民间家训文化的面貌及其转变,同时对常州城市文化的内涵建设,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