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和施策
——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精神的思考

2022-11-24黄德桥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7期
关键词:职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黄德桥

课程体系承载着职业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陆续推出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等政策文件, 并于2022 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在制度层面明确要求实施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发展要求[1],为职业院校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 诚然,职业院校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整合院校、行业、企业、教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然而,不同相关主体的利益关注点及角色参与度各有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开展“教育链—产业链”全面对接的链式生态协作[2],实现大职业教育观下适应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育人目标。 为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强调从学生与岗位契合角度构建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分析现阶段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为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考。

一、职业院校构建面向职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保证,重构课程体系是面向职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3]。 以往职业院校的育人方式有着很强的普教化特色,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征不够明晰,继而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当有与所实施职业教育相适应、符合规定标准和安全要求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资源等。 因此,构建响应产业需求、面向职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产业行业岗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一)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以“教”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主要关注知识的输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而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独立、能动的学习活动作为受教育的中心和本体。 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是让学生、教师、教学资源三者融合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来,引导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避免教学过程变成教师的“满堂灌”。 试想,如果专业课程教学仅靠校内专任老师“教”,而不是从书本理论学习上解放出来, 让学生体验和融入真实的企业工作岗位情境中,去积累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总结实践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5]。因此,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还原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本质属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仅靠学校教师简单“教”课程式的物理叠加,而应充分体现学生学用融合、人岗匹配和知识的可迁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锚”而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课程或内容,特别是选择面向职场的“通识+专业+选修+创新创业”课程,才能推动从“学”转向“用”的现实转化,真正提升职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二) 实现人岗高度契合是重构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

基于职场需求是职业院校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院校学生求职的基本面向。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不应仅基于“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更要基于职场“应用”的行动体系构建。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的内部适应性,也要体现社会发展需求的外部适应性。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既存在“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又有大量职场岗位空缺的现象,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问题严重。 调研数据表明,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侧的企业岗位工作匹配度不高。很多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是基于校内实训室或虚拟仿真完成,而不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或职业场域孵化的,与真实岗位操作存在差距。 此外,部分专业教师对于产业行业新业态背景下针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了解不深、认识不足,局限于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定目标、走过程、做评价,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了企业岗位不够用、不好用。 伴随我国产业转型催生下的新业态, 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正从传统的职业“阶梯” 路径转向基于个人成长历程做出职业选择的发展道路。 如果不能让学生胜任就职的岗位,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无缝对接,便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如果只能让学生就任于某一个工作岗位,不能多岗迁移、转岗提升、可持续发展,便不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6]。 因此,打通学生学业和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必须重构人岗高度契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有突出的岗位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构建校企“双元”共育的课程体系

新《职业教育法》确定了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企业在职业院校办学格局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为校企互利共赢创造了深度合作的制度空间。与学术型普通本科教育依靠学校自身及科研机构独立或协同培养不同,职业教育需要担负起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责任,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其具有典型的跨界特征,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通识与专业、职业与教育的边界。这意味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元”的主体,即人才的成长需要学校与企业在“环境的共创、知识的共构、双师的共育、能力的共培”等方面合作与协力,最终适应企业环境中的岗位需求。 为此,构建“双元”共育的课程体系应着力于找到和开拓产教融合空间,真正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格局,构建包括学校与企业在内的“校内实习实训双基地”,组建包括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在内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开发包括学校与企业教育资源在内的“双元教育资源库”。

二、职业院校构建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面对的突出问题

面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对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知识与技能亟待不断提升,进而达到与企业岗位任务需求“无缝对接”的标准。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当前基于知识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建构逻辑仍难以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从市场供需情况看,企业高技能人才紧缺,但另一方面毕业生却因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要求,造成供需“对接失灵”,导致专业通用性、技能普适性和岗位针对性之间的差距[7]。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

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 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8],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特别是随着技能中国建设深度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对高端技能人才和一线熟练技工的需求量加大,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短板日益突出,加剧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职业教育本应是与产业经济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仍然没有脱离普通本科学科知识本位的培养思路,基础性知识过于“宽”,职业性课程过于“窄”,导致在社会人才需求供需结构性问题存在的当下,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的现象。正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言:“‘用工荒’现象源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与人才需求不匹配。”此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仍以传统自主培养为主,不深入挖掘产教融合资源,相关专业教学和实践缺乏企业深度参与,导致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难题仍然存在。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精准对接

课程体系作为教学内容资源体系最直接的体现,是划分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依据。 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缺乏与企业岗位对接的精准度。 具体而言,一是课程体系建构真实性不足。“真实” 主要表现在缺乏真实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上,受传统办学思维及教学经费影响,很多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没有根据区域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资源的真实需求,缺乏充分的调研,未将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 课程标准紧密对接岗位任务、专业技能紧密对接企业生产,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产业岗位(群)需求。二是课程体系建构参与度不够。“参与”主要表现在企业主体作用的体现上, 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仍然是学校为单一或核心主体,而作为用人主体的企业却很少参与,导致教育效果的“闭门造车”和人岗不匹配现象。 三是课程体系构建更新度不高。 “更新”主要表现在专业核心课程未能随着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而与时俱进。虽然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在“变”,但很多专业课程在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却一直没“变”。

(三)课程师资缺乏职场经验分享

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影响,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基本上是“才出课堂,就上讲台”,相应学历的毕业生没经过企业历练就进入职业院校成为专任教师,虽有着很强的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和基础技能,但却缺乏企业真实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 部分专任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讲理论课和重复过时的专业技能, 而在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的当下,很多新业态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及大批先进设备因教师没有掌握、不会使用,而使得人才培养禁锢在教师的自我知识储备中。尤其是在教师满负荷投身于课程教学过程后,更是很难有机会进入企业,很难将教师到企业实习与实践落到实处。 此外,在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方面,虽然现在很多职业院校也都开设了就业辅导课,但时常流于形式,表现在学生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发挥在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引导方面的作用。

三、职业院校构建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明确使命与担当,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技能型社会培育所急需、能实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以目标岗位群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此来构建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

(一)适应产业需求:重构面向职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产业转型发展和新业态的出现,对人才需求的巨变倒逼职业教育改革,并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面向职场的新要求和新方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向职场意味着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打破院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主动对接重点领域人才缺口产业、新型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岗位变化及要求,使人才培养方向适应产业转型和新业态需求。

一是为契合多种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和缓解结构性就业问题注入“智慧”动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结构、规模、质量的需求具有典型的递进性,也就是说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的有机衔接,实现跨领域、分层次、多元化的知识技能与持续的自主创新力的人才培养载体和目标变革。

二是专业人才的培养精准契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的,而产业行业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有具体的需求,都需要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反复商讨,实现课程体系的共建、人才培养的共育、综合资源的共享,可以通过探索企业项目制与院校技能人才定向培养相融合、企业专项培训与技能人才定制培养相融合等方式得以落地实施。

三是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校企协同推动育人模式变革,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与逻辑, 并从企业真实人才需求出发,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重构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赛项和技术规程为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吻合度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和开设企业课程,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高度契合性和适当的超前性,紧贴产业发展新趋势。

(二)课证同频共振:重构面向职场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证同频共振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契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企双场域中学习和探索,在实训实习实践中实现人岗契合。

一是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校企联合优化课程结构,将企业课程合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联合组织课程教学、联合编写教材讲义,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企业职业标准,实现校企互动、产教一体的课证融通设计。

二是推动课证深度融合。为了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预期目标岗位(群),形成“课程+证书+岗位”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教学中,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中,探索和优化企业“岗位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基于职场需求联合开发高含金量的课证融通证书,并在课证融通过程中,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整合相关职业技能专家、第三方机构,搭建“线上+线下”的“教学+培训”课程体系,覆盖校企师资、校内校外实训资源、第三方测评机构等资源,实现课程体系建构中的“岗课赛证”融通。

(三)适应职场发展:重构面向职场的课程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为“专业+职场”导师,开设企业定制课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切实实现双主体育人。

一是鼓励院校培育和引进行业权威、 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担任专业带头人。 引导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等级的任职能力标准,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出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课程,编制试题库,并将行业领域内领先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品质标准、现场管理等经验做法在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下根植进课程体系中。 例如,担任线上营销课程的企业导师,在讲授直播带货内容时,可以在真实的直播过程中,从直播团队的组织、装修、分工和系统操作,直播选品促销的策略、定位和数据分析,直播技巧的脚本、推广和运营,并针对数据复盘,分析新增粉丝数、直播间浏览次数、成交金额、成交件数、点赞数、在线人数等经验和技巧全过程,在课程教学之中进行全面体现。

二是组建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在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进行联合授课、联合指导。 在此过程中,要求企业导师真实参与授课或实践指导学时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导师资源与职场经验。 职场经验包括职业核心技能、有意义的和隐性的工作经验以及持久的人际关系维护。学生要建立与职场的连接,就需要企业导师既要做学生初入职场的引路人, 也要充当学生做人做事的良师益友,在职业生涯指导中发挥企业导师独特的作用,顺利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成为职场人的过渡。

猜你喜欢

职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