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2022-11-24王霞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7期
关键词:中华培育核心

■王霞

职业教育要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对职业教育提出全方位改革设计,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目标。 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强调“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中职学生不仅要注重技术技能的特长,还要注重其他方面全面发展,逐步成长为具有核心素养的人。 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在实践探索中融合、创新,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强大支撑”的中华优秀文化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本,可以更好地帮助中职学生规划人生,描画人生底色。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期进行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学校仍然偏重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对中职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培育力度不足,学生综合素质问题逐渐凸显。

(一)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中职教育存在偏重职业技能,忽视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对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的现象。 中职学生自身文化意识和素养还有明显不足。调研中发现学生普遍阅读量少,一些学生不能准确辨别红色经典书籍。如把《论语》《哈利波特》《红楼梦》等书籍误认为红色书籍。 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地区的革命文化、英雄人物等有了解兴趣的不多。 在关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的问题中,只有60%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作用很大,可以吸收中华文化精神,涵养道德修为,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发展。 关于“中职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意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校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不足, 大多中职学生选择通过“参加学校、社团统一安排的各类活动的方式”参加社会活动,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不强。关于“中职生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的调研数据显示,仅有50%左右的中职学生选择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定期进行反思和修改”,也就是说,有近半数的学生没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个数据表明,中职学校对学生加强理想教育,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显得十分必要。

(二)学校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存在偏差

中职教育存在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片面化、狭窄化的不足。很多中职学校对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认识不清晰,对于类型教育、高中阶段的中职学生需要具有怎样的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将核心素养培育等同于德育,或者将核心素养等同于职业关键能力,忽略了核心素养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忽略了核心素养是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多维度的综合体,因而学校顶层设计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校因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且兴趣不浓,随意减少文化基础课程,职教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不力。 一些学校不注重打造校园文化, 没有很好引进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乏力。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缺失,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主规划的能力,缺乏精湛的专业技能、双创能力,削弱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的培育缺乏统筹

中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品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文化的熏陶、浸润与引导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这些情况迫切需要职教工作者从实际出发,探索如何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当中,如何将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结合起来。中职教育存在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缺乏统筹,实效性不强,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缺乏规划、各自为政等问题。 不少学校的做法是增设几次专题讲座,组织几个社团活动就称之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管理进行系统整合,不能很好地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忽视了核心素养培育过程的全面性、系统性、发展性,没有形成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元育人的合力。

二、中华优秀文化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

历经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思想精华和精神基因已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不断实践、碰撞、融合和发展,是新时代文化自信之根、精神价值之源。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成长和做人做事,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养分、汲取力量,寻找契合点,使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有机融合,通过“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主题进行学习,让中职学生更好地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浸润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着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为推进人际和谐与社会稳定,构建了基本的伦理基础。“仁、义、礼、智、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 新时代,这些价值观念仍然散发着科学合理的魅力,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为人们所推崇和恪守。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孝亲爱国”“和而不同”“兼容天下”等观念,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的思想来源,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些价值追求应该渗透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指标体系中。

(二)中华优秀文化对中职学生必备品格的浸润

中华优秀文化为中职学生必备品格的自我提升和行为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但同时也存在着价值失范、利益冲突严重等问题,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约束。“仁、义、礼、智、信”蕴含着道德建设的伦理思想,对人们提出了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修养、自我批评的现实要求,推动以传统美德为内容的学校教育,可实现中职学生自身修养与社会要求、 伦理道德的辩证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省慎独、修己安人”“诚信自律”思想,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个体发展提供了自律自强的思想动力,为培育现代人格塑造了理想标杆。中职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未来参与者,应该坚持自省,严于律己,自觉纠正自己言行的偏差,并不断为自己确定更高的道德标准,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中华优秀文化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浸润

中国古代技术文明灿若星河,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等成语形容技能高超、技艺精湛,有“庖丁解牛”“卖油翁”的工匠传奇,有“精雕细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技近乎道”的精神追求,还有鲁班、墨子等工匠大师用他们的发明创造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留给世人璀璨的技术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敬业乐业、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里。 职业能力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是“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因此,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职业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且在格物致知的实践与技能锻造活动中更好地认识不同文明成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让教育在文明传承与转化为创造力过程中服好务。

三、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及实施路径

在中华优秀文化价值内涵中寻找“根”与“魂”,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相融合,通过课程资源建设、经典诵读活动、环境营造等开展浸润式培育,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帮助学生成人、成长、成才,增强职教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全面开展中职学校课程结构改革, 通过 “目标—过程—评价”环节,发挥显性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体系既要涵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要素指标,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关注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还应该关注职业范围内所需共同素养,关注那些“回应社会需求”和“应对社会变化的素养和能力”。除了学校开设的传统专业课程,学校还应该努力开发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教材。学校课程建设首先应该研制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接着制订每门课程核心素养培育清单,明确其具体任务,随即研制课程评价标准。 开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或者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本课程,引入“非遗项目课程”,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落实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以经典诵读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将有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理解“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内涵,塑造其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观,明晓做人、立身、处世之道,继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必备的职业品格,为其未来职业与人生打造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文化思想根基。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师生互动来品味经典、演绎经典,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在格物致知、技能锻造中,更好地认识理解经典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在传承中提升创新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明确类型教育在中职学段的培育内容和目标,将核心素养培育与经典诵读融合在一起,加强经典诵读读本资源的分类分级建设,重视对经典读本内容的研发,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诵读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丰富经典诵读的内容和传播方式,确保核心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根据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需求、特点,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功能,营建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以文化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 第二课堂、社团、各类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学习形式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加强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筑等隐形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校园建筑、雕塑上体现传统文化、职业文化特色。还可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主题活动,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建设虚拟仿真文化实训基地,成立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特色的核心素养发展体验中心等,让学生在特定环境氛围中体悟中华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规范举止;邀请传统手工艺者、大国工匠、企业劳模走进校园,让学生感悟“劳动”“工匠”之美,思考人生的价值追求。

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多维度、多主体、全时空的过程,需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充分整合学校资源,挖掘企业、社会资源,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素养培育浸润式环境,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文化中汲取养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猜你喜欢

中华培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