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策略研究
2022-11-24王煜慕
王煜慕
(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安宁 650300)
自脱贫攻坚以来,各高职院校始终将定点帮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院校教职工拼搏努力,院校职能部门团结协作,在加大教育帮扶力度解决代际贫困的同时,统筹院校优势资源,创新各类举措,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各项工作任务,取得显著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当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阶段,要求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接续开展帮扶,各高职院校帮扶工作任重道远,还需持续努力奋斗。
1 高职院校帮扶工作方向
高职院校帮扶工作要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促定点帮扶工作开展。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定点帮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帮扶挂钩点做好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让农户持续致富增收,让村庄继续焕发新貌。在措施制定阶段,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立足院校特色、优势,挖掘创新点,突出帮扶工作重点,深入对照帮扶点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规划和实际开展帮扶,以发挥实效。在措施落实阶段,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集中优势、力量抓实重点项目,用心、用情及用力做好帮扶。
2 高职院校资源优势现状
2.1 组织工作优势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目前均已按照党建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建设完成,是院校党组织中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是团结师生,保障院校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在思政课堂建设中,各高职院校整合和吸纳优势师资,倾力培养了一批思政教师团队,打造了一批精品思政示范课,具有强劲育人作用和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筹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校级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校级党校可以通过“送教上门”等形式深入一线开展工作,为帮扶点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管理服务人才和先锋模范带头人[2],将成为基层组织干部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这样优势显著的沃土上,高职院校的组织和思想优势必将转化为助力基层党组织振兴的重要资源,也将促进高校思政育人模式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自治组织建设、思想文化建设。
2.2 人才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始终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德师风建设、专业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储备及创新创业师资开发上下足了功夫,汇聚了涵盖社会各工种、职业的高端人才。在近年“双高”计划的实施推动下,院校专业群开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逐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得到重要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来自农村,广大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与学生的长期接触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熟悉和了解;大部分教师也来自农村,对农村有着浓烈乡土情怀。教师们不仅可以将自己的专业技术运用到具体帮扶工作中,还可以辅助帮扶点培养急缺的实用技术人才,也能通过自己的乡土情怀,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
2.3 校企合作优势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要教育方式,是面向社会各行业开放的就业和技能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直接效益和价值。在近几年积极对接社会和行业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工学一体发展势头良好,院校内专业群对接企业、工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系一厂”教学模式,并广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办学,有效实现了与现代企业融通发展。融汇了项目、技术及就业岗位等丰富的校企合作优质资源,在乡村振兴帮扶中能够实现帮扶资源多样、帮扶措施精准,也能够为有就业和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精准推荐岗位和产业项目,为产业兴旺打下基础。结合高职院校技能培训、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能够探索出“培养一人、就业一人、产业增收和全家致富”的特色帮扶路径,让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致富增收有保障。
3 高职院校定点帮扶对策
3.1 提升产业发展推动力
3.1.1 巩固致富带头人干事创业实力
为更好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供给变化,对培养出、挖掘出的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致富能人还需继续加强培养,让致富带头人不仅会生产,更会销售,让农特产品走得出,卖得价,持续带领农户增收致富,缩减地域地区间相对差距。充分发挥院校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优势,理论联系实际,为致富带头人和村组年轻人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选取院校电子商务教学典型案例进行推广,继续开展电商和新媒体营销培训,让新媒体营销手段与传统农业结合,使得短视频、直播营销走进田间地头,销售门店开在“云上”,让农户足不出户即可销售农特产品。
3.1.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
笔者在滇西的国家重点帮扶县入户走访发现,务工收入是脱贫户年终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年终收入70%以上。要充分运用校企合作优势,大力开展外出务工宣传和引导,保障农户收入持续稳定,提升岗位与农户能力的对口度,在市场用工的高峰期和农闲时期加大企业岗位推荐力度。通过培训,提升地方劳务经纪人工作能力,加大政策宣传,调动积极性,配合做好外出务工稳岗工作。同时结合农户意愿和实际,对不能外出转移就业的,继续做好本地就业帮扶。
3.2 提升人才质量硬实力
3.2.1 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素质
充分发挥院校社会服务化水平和能力,将技能提升行动同扶智扶志工作相结合[2],积极争取各类培训项目,持续加大对农户一二三产业各类工种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改变农户“等靠要”思想。深化与帮扶点相关部门的合作,继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技能培训帮扶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培训质量和数量双提升,培养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高质量技能人才,孕育出一批乡村工匠、乡村能人。积极与各地方开展机关、企业工考合作,严格开展培训、评价定级,为其余达到相应技能等级水平的人员鉴定考评,增加地方高技能人才储备,补足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强地方技能人才质量。
3.2.2 加强帮扶点“两后生”培养
依托院校教育资源,依据学院招生政策,与地方教育部门紧密合作,继续招收初高中“两后生”。按照学院培养层次,确定市场和地方紧缺人才专业,订单培养、定向推荐就业,积极鼓励回到原籍地或基层一线就业。同时认真做好报读“两后生”校内思想、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和帮扶工作,班主任定期交心谈心,对符合国家资助政策要求的积极帮助办理相关资助、补助,对有困难的“两后生”及时落实校内勤工助学、奖助贷等资助政策。
3.2.3 抓实党员、村民管理服务委员会能力素质培训
党员、民管委是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要综合利用院校思政、教育培训资源,开展专业化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对帮扶村组党员、民管委员会成员和青年人员进行知识理论、技术技能及信息化办公等的系统培养。并通过学院弹性学制和函授继续教育,帮助一部分有意愿提升学历的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开展学历文化水平提升教育工作。
3.3 提升文化内涵原动力
3.3.1 持续巩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运用院校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3],将思想政治课堂开在农村,讲到农户家中。定期组织学院优秀党员、思政教师到村组一线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重要会议精神,着重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3]。协助完善乡村书屋建设,委派专业人员进村指导,让乡村书屋规范有序运行,共享院校电子图书资源,提升乡村书屋藏书种类、质量,助力打造乡村精神文化家园。
3.3.2 着力开展民族文化挖掘推广
组织音、体、美和建筑相关专业教师,立足少数民族特色和农耕文化传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采风,吸取现代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编创出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等节目,总结出民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讲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助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3.3.3 持续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结合部分院校帮扶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将提高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能力作为农村群众文明生活习惯养成的切入点,广泛开展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讲好普通话活动。组织开展帮扶点每年度普通话比赛,提升乡村农户文化素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涵养乡村农户文化情操。加强与地方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合作,承担普通话培训、考试等相关工作,助力地方推普工作开展。
3.4 提升绿色生态吸引力
3.4.1 引导农户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帮扶点加大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引导,利用入户走访、村组活动,教育引导农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生活。凝聚村民力量,共同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遵循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念。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协助联系专家、科技特派员或委派农业学科实训教师开展绿色农业专题培训和入户指导,在田间地头传授生态种养殖技术。
3.4.2 配合地方严格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紧密配合地方部门、村组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提升和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等系列行动[4]。在入户走访、驻村帮扶工作中,加强乡村污染防治、畜禽粪污处理、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等宣传教育和监督、整治,助力乡村走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5 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3.5.1 协同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
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及时转化院校全面开展党建标准化建设的经验成果,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双联系—共建双推进”活动,与帮扶点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支部联建活动和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工作指导,注重工作质量和工作实效。进一步提升党建标准化工作,将“资源共享、双向共建”的党建帮扶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发展实力。指导督促帮扶点联合建党支部全面达到党建标准化要求,并培养出示范党支部,发挥好示范效应,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3.5.2 夯实基层治理能力
建立选派驻村队伍长效机制,按照“选优配强,精锐尽出”的思路,选派一批顶得上、吃得苦、任得怨和干得事的优秀党员干部、专业技术能人、乡土情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和工作队员,为挂钩点注入新鲜血液,传播新时代思想,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协助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配合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员干部、民管委员会成员等进行党建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宪法、民法典学习,开展长效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及“四史”宣传教育,提高党性修养,为农村党员干部践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提供思想保障,提高基层治理本领,夯实基层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