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转药农
——沿黄流域中药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研究
2022-11-24满玉清郭时金王慧凯宫凯凯付石军
满玉清,郭时金,王慧凯,宫凯凯,付石军
(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2.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 滨州 256600;3.滨州市中医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在时代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经济水平、素质修养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开始追求绿色养成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信任并选择中医,这使得中药材市场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以实际为依据,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病毒防治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再次提高了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在该区域开展粮田转药田,大规模种植中药经济农作物,不仅能进一步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能在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同时,促进滨州建设成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生态城市和中医药特色城市。
1 滨州市中药经济作物种植模式问题现状
1.1 经营方式有待优化
结合现状来看,当下滨州市中药材种植户基本上是以个人经验为主开展生产种植活动,缺乏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的种植指导及耕作指导,此外还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办法。部分种植户还存在不信任专家指导的问题,以及未使用科学育苗、栽培管理和规范种植技术的问题[1]。
除此之外,这些个体农户的经营方式也存在诸多不足,在缺乏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的背景下,极易导致药材在采集和加工过程中,无法接受科学有效的质量检测,进而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对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地种植户没有规范标准地操作、对栽培和育苗的管理能力不足、缺乏稳定的质量保障,以及无法提升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等[2]。
1.2 基地规模小,产业链短
首先,当下滨州市中药材种植存在区域不集中、规模过小的问题,进而导致中药材的供应能力始终无法提升,在现有市场中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其次,种植合作社的管理存在过于松懈的状况,对该地区中药种植事业进一步发展、扩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中药材种植基地过于重视产量而忽视质量问题、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未开展跟踪服务亦拖慢了中药种植的发展进度,而结合滨州地区现状来看,该地区与中医药材相关的龙头企业极少,大多数现有企业多为初加工,且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档次较低,无法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无法拓宽市场销售面;最后,滨州地区药材在当下市场中所占比例过小,缺乏全面系统的产业链,无法在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3]。
1.3 缺乏有效推广和种植技术管理
当下,滨州地区中药材种植人员存在对药材生物特性了解不透彻、相关技术掌握不全面的问题,进而导致在开展种植作业过程中,出现了种源繁杂、无法形成良种壮苗的问题。此外,与中药材质量相关的问题还体现在外观检测方面,滨州地区药材检测技术与现代化发展进度无法契合,这也导致药材质量无法达成优质高产和稳定可控的目的。最后,个别种植人员在管理基地时,缺乏科学管理举措,致使基地内杂草丛生,病虫害极为严重,大幅度降低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2 滨州市中药经济作物种植模式优化策略
2.1 强化健全滨州市中药材种植扶持政策体系
为了进一步强化滨河中药材种植的成效,提高药农种植的经济效益,当地部门应拟定系统健全的扶持政策制度。首先,应以当下滨河中药种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种植补贴标准进行优化整改,在这一过程中,应主动将其与当下农业方面的补贴条例进行区分,形成粮食补贴与中药种植补贴相关联的政策体系;其次,需要针对目前滨河大型中药种植企业、示范园区、合作社及个体户进行补贴,提高该群体的政策受益度,规避其在优惠政策享用、补贴申请等方面受到阻碍;再次,应依据中药材土地流转大户、融合企业等开展优化措施拟定工作,通过行之有效的补贴政策优化,强化其规模及生产量;最后,应全面强化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鼓励当地农户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自主将粮食补贴和农资补贴用于中药种植。
2.2 强化人才培训,完善种植药材人才体系
人才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加快滨河中药材的发展速度,就应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首先,应针对滨河地区中药种植农户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借助短期培训、科普讲座和田间指导的方式推进,达成强化药农专业水准、知识技能的目的;其次,还应针对新兴职业农民拟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确保当地务农人口充足;最后,应强化对中药材种植人员综合素养的强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此解决中药材种植户年龄失衡问题。
2.3 强化粮田流转,放活经营用地形成规模种植
第一,滨河政府应积极创建各类优惠政策,让农户在各项保障全面落实的情况下,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第二,应充分运用滨河地形优势,拓展中药材种植面积及经营范围;第三,应借助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更多农村新农民开展规模种植;第四,应放活集体建设用地,创建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借助土地流转成本的作用,有效降低土地成本,达成拓展种植规模的目的。
3 沿黄流域中药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初步成效
3.1 政策扶持及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的通知》(国发〔2016〕15 号)精神,促进滨州市中医药事业全面振兴与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的实施方案》(鲁政发〔2017〕9 号),结合滨州市实际,制定了《滨州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挖掘整合滨州市旅游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紧扣消费需求,发展“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的健康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开发具有滨州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扩大中药种植业,鼓励相关县(区)创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走出一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1 年10 月14 日,滨州市中医药大会召开,安排部署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会议得到了省市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先后组织骨干力量拜师国医大师,加强滨州市中医师承工作、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杏林寻宝”活动,搜寻散落于民间的各种中医技术、单方验方、中医类别古籍和文献。对特色疗法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后去芜存菁,挖掘民间宝贵医疗经验。
3.2 中药示范基地种植初具规模
滨州市中医医院是国家标准委批准的中医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其在滨州市高新区建立中医药特色种植园,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适宜沿黄河道、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的红花、丹参、射干、金银花和黄芩等7个品种,其中丹参、黄芩是山东省重点培育扶持的“鲁十味”药材。依托中药种植示范基地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区低值中药(小蓟、马齿苋、柽柳)的创新应用,在沿黄流域生态保护、中医药低值作物在盐碱地的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特质(指标成分含量高)中药材改造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建设黄三角特色中药种植基地方面,山东滨州绿都生物技术研究院发展以万亩中药科技产业园为平台的集中医中药、中医中药文化、亲子体验乐园、文教创意、休闲康养、旅游观光、温泉度假和电子商务等一体化全产业链综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将以“四新促四化”的“新六产模式”助力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以大健康、大旅游和大产业等新兴产业为发展引擎,重点建设“一基地、二康养区、三社区、六园区”。“一基地”即万亩中药种植加工基地;“二康养区”即现代医养康复区与传统中医药医养康复区;“三社区”即建设高标准、高档次的农村宜居社区,温泉休闲康养社区,以及文化教育社区;“六园区”即中药主题观光公园,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国民俗建筑博物馆园区,婚礼、影视基地园区,温泉休闲康养园,亲子体验乐园和中医药加工园。
3.3 文化、经济效益凸显
文化效益方面,滨州市中医药特色主题文化公园依托滨州市中医医院建设。景观设计面积约3 万m2,主要包括景观、广场、假山、雕塑、草药种植园和新建园路绿道等项目,公园由一轴、一带、五园和六区组成,景观设计中通过提取中医文化元素,设置人物雕塑、文化景墙和地雕等,展示传统医药学技艺的博大精深,使整体景观环境富有传统医学韵味。园区绿化以中药材为主,树木以银杏、白蜡、红枫和柽柳等为主,灌木以枸杞、酸枣和金银花为主,草本以麦冬、马齿苋、小蓟和地肤子为主,每种植物都有明显简介,向群众介绍中药基本知识,体现了浓郁的中药主题特色。
经济效益方面,基本实现了多元经济复合发展,发挥边际效益。小营新区及开发区园区现已完成土地流转7 000 余亩,仅土地流转一项,农民年亩均纯收入1 100元以上。种植航空丹参、黄芩和白芷等中药6 000 亩,种植樱桃李树35 000 棵,成为山东最大的成方连片的丹参、黄芩中药种植基地。园区中草药品种均可进行深加工,实现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中药材的种植和深加工可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1 000 余个。此外,中草药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可安排500 人以上在园区工作5个月,尤其是能够带动中年妇女及55~65 周岁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预计年增加农民收入共计1 000 余万元。在促进农业初加工转型,“粮农转药农”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4 结束语
拓展中药材种植、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不仅是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国文化之路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医药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全新机遇,多元化中药种植模式可以起到推动中药种植行业进步发展的作用,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医药事业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强化、相关产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