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青”育“青”:西迁精神寓于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刍论

2022-11-24雒自新王祯

关键词:西迁成人师生

雒自新,王祯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一、西迁精神内涵与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现状

(一)西迁精神的内涵与主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在党中央公布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西迁精神彰显着大学师生的爱国奉献与责任担当,是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其“精神成人”,为其人生发展奠基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动力的鲜活范本。

西部地区的建设离不开前赴后继,奔赴大西北的有志之士,这其中,交通大学西迁师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先一批扎根西部、建设西部的先行模范,由此凝结而成的西迁精神,深深激励着后辈更好地为西部的发展,贡献着青年的力量。

1956年,为相应国家的号召,交通大学主体西迁,在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交大青年师生呼应祖国建设号召,以双足踏触大地,以双手艰苦创业,谱就了西迁魂。西迁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其主旨内涵的历经了多次地推敲和凝练,主要以当时西迁的交大青年师生为代表,以心系祖国、坚定理想和笃学求知等方向的概括,例如西迁老教授朱继洲曾言“爱国爱校,顾全大局,乐于牺牲,无私奉献,尽职敬业,艰苦奋斗”[2]的西迁精神基本要义,后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委员会的提炼总结,将其进一步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3]四个词、十六字的内涵表述,这十六字也代表了西迁精神的内涵与主旨,并受到社会与人民的认可与弘扬。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嘱托要传承好“西迁精神”,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调研,在参观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时,对“西迁精神”的主旨思想做出了精辟地论断,“‘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4]国家对西迁精神的进一步重视、社会对西迁精神的进一步传播与交大对西迁精神的进一步阐释,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其生机和活力。

总体来看,西迁精神的内涵包括有大学生自身的艰苦创业精神、胸怀大局和奉献自我的价值选择以及主动请缨,建设国家的热忱情怀。在那个年代,从青年大学生群体自身出发,交大师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在祖国的西部大地播撒智慧的火种;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在艰苦的环境下用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理想信念毅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的热情;心系家国、勇于担当,以自身之小我成就奉献祖国之大我。交大西迁师生在求知笃行、坚定信念、心怀家国等方面凝聚起的西迁精神在彼时和当下对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都有着表率和推动作用。探寻彼时青年西迁之实践,培育当下青年理想之品行,以“青”育“青”,西迁精神虽然衍生于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但以交大师生为代表的高校青年师生的行动凝练和价值追求,对当下西部地区建设,进而延展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实现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现状

“精神成人”顾名思义,即是指青年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理年龄和认知已普遍年满十八周岁,成为法定意义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但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缺位,在现实情况中,大学生群体精神层面的成人往往滞后于法律意义上的成人,这也成了当代各国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特别是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的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以及多元文化的涌入,80、90后的精神价值的塑成、精神世界的完备以及精神观念的成熟遇到了外部世界的冲击与影响,逐步呈现出个人认知的迷茫与困惑、理想信念的淡漠与价值选择的功利、家国情怀的缺乏与社会公德的失范等诸多问题。

在国内对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状研究,夏中义教授首提此概念,并给予其精炼的定义,并提出了从生命‘个体’蜕变为价值‘主体’的历程理论,在此理论下的精神成人“旨在让一个大学生于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之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5]由此可得,夏教授对于大学生要旨的规定性在于其是否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和省思体悟。而英国教育家纽曼则依自我为原点,更加强调高校育人的品德力和精神性,认为“德”先于“学”,主张“大学教育首先要使学生的灵魂健全,到达博雅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6]博雅即在自身人格健全与精神完备的基础上,具有博爱社会的情怀。

因此,梳理不同教育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论述,摘取其对高校群体“精神成人”的要义,兼虑我国目前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助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事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法门,需以端正大学生笃学求知的态度为始,从学、信、德三个方面促成大学生“精神成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而建设年代的西迁青年即为他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表率,从交大“青年”的实践和精神中,可以为培育当下青年价值观提供依据与理路。

二、西迁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7]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诞生的西迁精神成为中国精神谱系中独特的一个支流,它不仅代表了交通大学西迁创业的伟大实践、成为了本校师生代际传承的精神坐标,也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大学生的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如北京大学沙宗平老师认为,“西迁行为本身就是大学之道得以呈现于公众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生动感人的案例:大学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大学既要专注于追求高深学问,探索未知世界,也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之需要,推动文明互鉴、文化理解之历史进程。”[8]因此,西迁精神虽然本体具有时间的特殊性和地点的校域性,但其精神力量和诉求之于当下中国大学生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忆苦思甜,精勤求学:对大学生笃学求知的教育意义

西迁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成立初期、新中国建设与探索的年代,彼时的新中国物质资源短缺、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对于深处内陆的西北地区,相较于东南沿海发展的尤为滞后,交大师生饿着肚子、拖着病体坚持劳动、不舍信念,扎根西部大地,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贡献了青春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之于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可贵。

作为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生活水平相较于西迁师生总体丰裕殷实,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市场经济错误的消费观、金钱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予以崇拜,生活安逸享乐,物质攀比浪费,这其中既有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拐点时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原因,也有大学生群体自身自控能力弱,心智不成熟的内因,在娱乐至上、享乐之风盛行的当下社会,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端正态度,明白学生应有的价值选择和使命担当,珍惜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忆西迁师生于艰难困苦中渴求知识、问道求学之苦,思勤学苦功、求真学问之功。学为习之始,以学习的态度和品行,锻造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的见解和成熟的价值选择,在西迁精神中忆苦思甜、汲取力量,抵御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等不良风气的侵染,让西迁精神成为激发大学生个人砥砺奋进、问道求学的精神动力。

(二)拨云定力,志存高远:对大学生坚定信念的教育意义

著名哲学家冯契在定义信念时指出,“信念是人们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9]由此可以看出,持之以恒信念是人内在精神的笃信和确立,它是人在求知和学习后更深层次认同的精神力量。上个世纪的交大西迁,正是建立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受社会主义国情教育的基础之上,凝聚起了响应祖国号召、建设大西部的强大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让交通大学在祖国的西北大地焕发新生,使交大师生筚路蓝缕却无问西东,勇担祖国规划建设和谋局发展的需要,为使命而顽强奋斗,其所独具的内涵和精神价值也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提供了滋养渠道和现实范本。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拨云定力,摆明姿态,亮明身份,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领导,将个人成才的“小梦”与家国振兴的“大梦”兼采合一,做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靠青年一代来开创、去实现。交大师生正是依靠着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西部的青春理想,才在祖国的西北大地不畏艰难,扎根创业,这成为西迁精神宝贵的财富,也是引导和凝聚当代大学生精神信念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中理想信念的力量。

(三)胸怀大局,奉献集体:对大学生心系家国的教育意义

爱国主义是西迁精神最为鲜亮的底色和坐标,也是西迁精神内涵衍生发展以来本质不变的内核体现,交大西迁表征上是一校之举,实质上却直接关系到全国工业建设、政策指向、院校调整等问题,交大西迁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西部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交大西迁体现着以全国建设布局为重,心系祖国发展家国情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高校层面的生动展现,对于纠正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多元主义的不良倾向具有启迪借鉴的教育意义。

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高的教育层级,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其“精神成人”的必要因素和核心目标,对以大学生为主的广大青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做以了深切地寄语,“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10]心系家国是西迁之魂,西迁精神也是对爱国主义的生动诠释和具体体现,交大西迁师生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建设,在扎实知识、坚定信念之后不忘初心,心系家国,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将西迁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中,树立起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和价值观,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国家建设统一起来,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祖国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可靠有生力量。

三、西迁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实践路径与方向

要想以西迁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以交大西迁青年师生的身体力行和精神品质,育化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出现的种种问题,就应多主体、宽领域地契合二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在西迁精神的维度实事求是,承继历史,让生活鲜活的西迁历史为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洞析彼时西迁之“青”是以“青”育“青”的前提和基础。其外,从培育的客体出发,找到新时代青年之接受规律和偏爱喜好,逐步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育新时代青年对西迁精神的认知与接受,在知悉历史之后,向新时代之“青”转化与教育,是以“青”育“青”的目的与归宿。第三,在主客体之外,还应该积极地探寻外部环境渲染、宣传的作用,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优化西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以“青”育“青”提供环境保障与支持,三方联动,为西迁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寻求创新的路径与方向。

(一)历史承继:洞悉西迁之“青”的精神与实践

西迁精神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其年代时间久远,目前尚无系统化地梳理与研究,因此以“青”育“青”的首要前提即是要洞悉彼时之“青”,通过校志校史的文字记载、亲历师生的口述描绘以及多方资料文献,对交大西迁进行挖掘和整理。在将西迁精神应用于大学生“精神成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时,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理解和学习西迁精神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价值构成和事例支撑等多方因素,合理地筛选、整合和梳理西迁事迹中当下大学生“精神成人”亟需的价值构成和理论旨归,同时将西迁的事迹与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确定西迁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侧重点和主内涵,有效地发挥西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西迁精神虽然只是交通大学一校之举,但其教育效能和价值却不仅仅限于校域,反而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从参与主体出发,与当下“精神成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有年龄、身份以及领域的一致性。因此继承历史,创新转化,“对其在中国精神谱系中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意义。[11]”

挖掘和整合西迁历史,并让其成为教育的范本和素材,生动地应用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精神成人”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新时代青年找到与之年龄相仿却行为相左的精神榜样。

(二)引导认同:契合当下之“青”的培养和教育

新时代青年的培养和教育是西迁精神应用的目的和旨归,也是以“青”育“青”的核心工作,因此,要深刻把握当下青少年的诉求与状态,采取积极引导、潜移默化和互动交流等形式,不落于窠臼,让青年乐于接受,并为之学习和效仿,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正如胡凯总结的教育规律“一方面,教育者的施教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产生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者施教又不能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还应当主动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即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2]教育者在这方面应以新时代青年的需求为本,积极调适,利用案例法、互动法、演说法等教育方法有效地激发当代青年对于交大青年西迁行为和精神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既能向教育客体——新时代青年提供真实的西迁事例作为事实理论支撑,同时也兼具时代感、创新性地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拜访、询问西迁老教授、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中,让新时代青年充分感知西迁青年心中的理想信念、肩上的家国情怀以及足下的无悔之路。

西迁精神既是一次生动、现实的教育素材,就更应让当代青年构建其两代“青年”的情感价值认同,利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将西迁的品德与精神代际传承下去,于无声处培养和教育当下青年之品行。

(三)优化环境:营建以“青”育“青”的外部保障

西迁精神作为一种柔性虚化的价值,在作用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精神成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有外部的环境载体和支撑,因此,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信息化平台,营建西迁精神的内外部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渲染作用,为以“青”育“青”的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积极地推动外部宣传、营建活动在实践中有条不紊地推动进行。

首先,在物理环境上完善西迁精神物化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工作,西迁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力量,亟需物化地呈现以更好地发挥其宣教的作用,因此,西迁精神博物馆、西迁精神物件、西迁遗址以及有关西迁的报道、文献资料都应很好的整合、保存下来,同时借助互联网信息的平台,搭建西迁精神的网站、客户端等多媒体形式,为学习西迁精神提供便捷的渠道和丰富的资源,让当年青年在具化的物件中感知西迁青年师生的真实处境、状态和环境,更好地体会西迁精神的价值力量。

此外,要同时重视柔性宣传教化的力量,通过举办西迁精神读书会、西迁精神研讨会,不断促使西迁精神向纵深化推进,构建西迁精神的品牌文化体系,在最大程度还原承继西迁精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媒介方式,推广宣传西迁精神。整合西迁的目标、口号、史料等基本资料,重点以笃学求知、理想信念和心系家国为宣传方向,将西迁精神立体同时重点突出的呈现出来,加强其理论价值与实践功用。

四、结语

西迁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层面的生动呈现,是交大西迁青年师生品行的价值概括,这种不畏艰难,扎根西部的精神品格,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成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历史的教育意义和现实的启发价值。两代青年通过历史承继、引导认同和优化环境的实现路径相“对话”,双向互动、相互影响,西迁精神的交大青年师生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精神成人”提供了教育范本与宣传载体,而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又是对西迁精神传承、弘扬的有生力量,以西迁精神促成当代青年学、信、德三方面的“精神成人”,同时又以当代青年“精神成人”的青春力量推动实现西迁精神的时代旨归,反作用于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发挥西迁精神寓于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意义,寻找二者契合的实践路径,使新时代大学生不仅学业成就,更以精神之滋养,促使其道德完备、精神成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环,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13]

从西迁之小我,窥视思政育人之大我,创新思政教育培育人才的理路,以彼时之青年学生事迹和凝聚精神,教育当下青年之“成人”难题,需要各方各界的通力合作,国家、社会和学校要注重利用西迁事迹、实物、授课、纪念活动等平台和载体,培养西迁精神新的传人,实现精神的不断新生,学校授课,教师言传作为思政课的主阵地,应多汲取西迁精神的典型案例与史实资料,还原当时交大师生的真实心路历程,从而构建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主客体以及外部环境的三方互动,达到彼时西部之青年与如今思政育人的契合交通,创新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培育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彼时之青年的行为实践和精神价值,更好地教育当下青年之品行,从而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与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西迁成人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养大成人
西迁丰碑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用“西迁精神”打通航道——大学之大,重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作的时代新人
成人不自在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