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2022-11-24苏江童杰卞青青
苏江,童杰,卞青青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潜力的群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这些具有活力的高校学生。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学生创业率也稳步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足等诸多问题[4-5]。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6-7],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并为企业的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8]。
1.1 理论意义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利于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新。深入剖析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和丰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9]。
1.2 现实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指导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开办新企业,同时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使他们在实践中富有创新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更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这些能力的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与案例分享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案例就是课程思政最好的素材,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是相互促进的。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形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政策引导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促进专业群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由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各二级学院负责教学实施,二级学院负责教学的教师团队一般由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组成。由于任课教师并不是专职创新创业课教师,本身承担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已很繁重,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重点把握不准确,教学随意性强。这样的授课也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专业知识开展,将“创意产品设计解决生活痛点”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也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但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放在一年级开设,课程内容往往以创业教育为主,后续高年级并没有针对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
2.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足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一年级应侧重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二、三年级应侧重基于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在工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应建立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条件,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设计和制作新产品,解决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小问题。这种平台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教师科研项目、学生社团等方式来搭建,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2.4 创新创业竞赛经费投入不足
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比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两项比赛的成果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遴选条件之一。创新创业大赛分为校赛、省赛和国赛三个阶段,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校赛阶段对学生项目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未能对学生项目进行有效指导,学生也没有足够经费去制作所设计的产品,影响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5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觉得创新创业离自己太远,缺少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和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创新创业课堂无法调动学生设计和制作创新产品的积极性。
3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措
我校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致力于服务于粤港澳地区制造产业升级和发展,培养具备现代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产品、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工业机器人编程、产品质量检验、机电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多次在挑战杯、“互联网+”、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好成绩,这得益于专业群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举措有力提高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
3.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启蒙教育+专业结合+双创大赛”阶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启蒙教育”面向所有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启蒙》必修课,以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方法选择、创新能力提升、创业项目挖掘为课程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基础;“专业结合”将按照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和职业特点,在核心课程中融入创新产品设计,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完成产品设计与制作并申请专利;课程体系的顶端为“双创”大赛,依托“双创”大赛精英班开展针对“互联网+”和“挑战杯”“双创”大赛的培训,聘请不同专业背景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从市场调研、作品的优化设计、撰写创业计划书及路演技巧等进行全方位辅导,为学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创新能力培养和采用翻转课堂,促进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10-12]。根据智能制造专业群特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企业创新产品,在实践课程在注入作品创意设计,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商业计划。打造一门侧重学生创意设计的专业课,让学生“敢想”;打造一门创新产品制作实践课,让学生“敢做”;打造一个创业与路演兴趣班,让学生“敢创”。专业教师、企业技师和创业导师共同制定基于创新创业的专业课教学载体,将创新创业理念有机融入专业课程。
3.3 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打造高水平的“双创”师资队伍
依托智能制造专业群合作企业和合作学校的人才资源,建立“双创”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设讲座、提供咨询、优化课程、孵化项目[13-14]。出台《创新创业教师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奖励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教师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勉励教师推进“双创”课程改革。同时,通过经验丰富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获得成功经验,做到及时查漏补缺。通过专家指导、政策激励、以老带新,逐步建立一支“乐教学、能创新、精创业、懂大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学生“敢想、敢做、敢创”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3.4 打造“三位一体”的学生“双创”社团
建立一个社区教育、校园科普、“双创”竞赛“三位一体”的学生社团。通过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技术社区教育,创新授课方式,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耐心;通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创新活动载体,锻炼学生以通俗语言讲好专业知识的能力;通过参加“双创”大赛,设计创新作品和撰写商业企划书,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位一体”学生社团的打造,使学生变成了能讲课的教师、会科普的讲解员、有技术的创业者,实现学生“要我学—我要学—我爱学—我能讲”的过程转变。
3.5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智能制造专业群来讲,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学生能够设计和制作创新作品的实践平台。首先,借助智能制造专业群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合作企业建立创新技术需求库,定期向学生发布企业产品创新信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些创新项目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创新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创建智能制造专业群众创空间,积极促进优质创新创业项目的资源转化,增强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获得企业指导和认可,实现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6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每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传授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创新,理性创业”的意识。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兴趣小组,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兴趣小组中进行沟通和交流。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坛,邀请校外青年创业者讲述创业经历,邀请企业高级技工分享“创新设计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故事。加强身边创新创业人物宣传,通过公众号、网站加大对创业成功的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的报道,营造“创新光荣,创业宝贵”的文化氛围。动员学生参加挑战杯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决赛路演通过网络现场直播,增加场内外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支持学生设计和制作创新作品,奖励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学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融合、师资队伍、学生社团、实践平台和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