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体育思政”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格局的构建

2022-11-24尹淑桂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政育人

尹淑桂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开始进行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注重学生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立德树人”当做现在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认为体育只是锻炼身体,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及思政课程的融入。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只有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才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因此,构建高职“体育思政”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格局,是当代高职院校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1 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挖掘其隐形的教育资源,并将思政教育的要求、原则和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教材开发、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以构建全程、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不同课程与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基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他不是单独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要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在不同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目前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教育理念,还需要不断的拓展与深化。

2 全方位、立体化与交互式概述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运用多样的方式、不同的载体、不同环境或者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育人的工作,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2]其主要强调全面性,从各个方位全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3]

立体化育人主要让教师利用体育课堂外与内的不同资源,从多角度指导教育学生,使现在的大学生在这种多种资源教育的作用下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让自己的心情愉悦,实现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其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特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身心特征作为出发点,运用开放的、动态的、综合的、互动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思政教育的基础。

交互式育人主要是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作为课堂的主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需从旁辅助,作为配角。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完成交互式育人模式。

3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3.1 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还采用比较原始的理论基础讲授法,只讲授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没有其他的拓展性内容,更不要提与课程思政联系到一起,且课程也缺乏系统性。教师未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当中,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3.2 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当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仅仅具备体育专业的相关知识,通常缺乏思政教育的经验积累,融入思政教育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最终造成了体育课程中采取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难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3.3 教学的内容相对陈旧

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却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基本都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健美操等比较基本的课程。除了技术讲授与自己训练外,不会涉及其他内容,新的项目有待开发,其他辅助与相关的运动内容并未列入课程教学当中。很难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学生们缺乏参与的热情,认为体育课没有其他专业课有用处。

3.4 教学方式固化且单一

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通常是课堂教学前15分钟,教师仅注重体育技能技巧的讲解,然后进行15分钟的示范,剩余时间就让学生自由练习、活动。整个学期再穿插几次达标测验、考试。且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往往强调规则、裁判和监督,因此在体育氛围之中难以对学生们的素质进行培养,尤其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固化,让高职的学生无论是在动机取向上还是思维判断方面都是以体育技能比赛方面来作为出发点,影响到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们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高职“体育思政”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格局的构建意义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格局,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历不同的情绪体验,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比以往单纯地进行理论道德课程讲授,效果要更好。[4]

体育课程是一门被广大学生所喜欢的课程,其极富感染力,且体育当中的竞赛氛围也能让学生们想去融入与参与,促进道德规范与准则的内化,以此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此外,体育中蕴含着团队精神、挫折教育、规则意识、敬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多种德育的资源。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与知识的过程当中,就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使他们进行拼搏与进取。在进行各种竞赛或团体活动时,也能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还能学会如何与其他队员进行合作,培养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5 高职“体育思政”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格局的构建策略

5.1 教师应言传身教并注重榜样教育

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是整个课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本身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地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道德素养和思想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渗透到教学当中去,确保体育思政的新格局构建。

“言传”主要是指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榜样教育,这也是能让学生迅速学习和成长的最佳方式。在这个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并从多角度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会出现害怕失败、害怕吃苦的情况,教师就需要用鼓舞性的言辞来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自己也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穿戴整洁、精神饱满、语言文明、举止大方等。同时对待学生也要公平公正,爱护与尊重学生,给学生不断传递正能量,时刻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5.2 在课程育人因素中融入思政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与其他的课程的教学不一样,其蕴含了很多的品德与思政的育人因素。第一,体育课堂教学中通常会用到一些教学器械,这就涉及领取与归还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自觉归还的好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第二,在进行教学场地布置的时候,课前的人数清点及队伍整理等工作,都可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第三,在高校中通常会开展一些选修课,例如跆拳道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包含跆拳道的礼仪,要有握手礼、师长礼、国旗礼等,同时教学中还体现着百折不挠、忍耐克己、知荣辱的精神。经过跆拳道课程,让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的好习惯,为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让他们形成互相理解、团结合作、尊重师长的品格。第四,在进行一些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时,可以适当为学生播放一些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勇敢拼搏的视频,例如羽毛球、乒乓球、滑冰等比赛视频,让运动健儿为国争光,身披国旗的画面印在他们的大脑当中,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第五,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些体育小游戏或者竞赛,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当中学会发挥集体的智慧,增强沟通能力,学会自我管理。[5]

5.3 结合教材特点与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高校体育教材难易、深浅与练习形式不同,同时受场地与气候的影响,教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非常熟悉教材的内容,分析和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当中关于品德教育与思想性的因素,在进行备课时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将教书与育人的目标相结合。例如,一般高校的体育教材都会讲述体操、武术、田径、球类等内容,这些项目都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机智灵敏、刻苦耐劳的精神。还有一些游戏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的品质。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提升学生品质的因素,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4 结合教学条件与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堂教学不同,一般会在室外场地或者室内体育馆进行,通常还会有很多辅助器材。例如,瑜伽课时需要瑜伽垫、瑜伽球等设施,乒乓球课需要乒乓球拍及乒乓球案子等,所以要时刻提醒学生爱护学校设施,不能故意损坏。同时,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绪,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情绪,让他们要向好的方面发展。此外,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们遵守课堂纪律,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不缺课、上课不开小差、及时上交作业等。

5.5 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利用实际生活当中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为国争光永不服输的女排精神;奥运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努力拼搏精神,让学生经常通过视频看到这样的画面,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这些事例也能激励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锻炼好身体。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按照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奖惩,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表现稍差的同学要及时教育。

5.6 制定体育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制定体育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维度的思想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向多维度进行转化,逐步改变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体现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促进思政教学的不断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发展需求作为标准,科学的制定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准则,从而建设更为全面的有效评价体系,提高学校、老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形式,可以将学生整体的课堂表现,及思想意识及道德水平纳入最终的评价体系当中,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技能同步提升,而不仅是停留在技能方面。这样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7 结合体育竞赛的竞争性进行成就与挫折教育

体育避免不了竞赛,竞赛必然会分出胜负,有人的成功,有的人就会失败。学生在进行体育竞赛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失败与成功。当竞赛成功时,对学生要进行适当鼓励与表扬,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一次的成功不能代表永远的成功,要继续保持这个来之不易的成绩,总结成功的经验,坚持不懈;当竞赛失败时,也不能对学生过于责备与批评,在鼓励的同时,要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原因后予以调整,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此外,还要利用体验竞赛中的规则。告诫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遵守纪律,不破坏规则,让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无缝连接。

5.8 将价值导向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

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只有确切的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在体育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将育人目标融入体育教学的目标当中,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当中。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将蕴含的体育精神与技能相融合,使学生得到除身体锻炼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在进行各种团体赛时,让学生不要执着于胜负,将胜负的标准模糊化,进行更加多元的评价准测,时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将思想品德培养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培养。

5.9 将思政教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相融合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中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若能将思政教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相融合,就可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的育人新格局。如可以利用校园中的体院文化活动,将其作为载体,发挥高校宣传媒体、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俱乐部的作用,将思想教育与高校体育文化融合,发挥学生主体自我管理、自我宣传、自我服务的优势,打造“体化—思政”教育育人的体系。同时,还可以利用体育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将具有象征和代表的事迹进行全面的宣讲,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宣传,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凸显出来,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6]

6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较多,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融入,在宏观方面有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融入,对学生考核标准的融入等等,可以从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格局进行构建,做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力图改善体育课只关注学生外在形体强健,而忽略学生内在思维塑造与思想引领的现状,旨在体育课教学中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步形成“体育思政”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格局,搭建横向延展,纵向上下延伸实施框架,解决高职体育课思政育人方向不明确、标准不确定现状,高质量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选择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思政课“需求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