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及功能分区探讨

2022-11-24彭磊磊钟黎文

园艺与种苗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源栖息地江西

彭磊磊,钟黎文

(1.江西山和林业工程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38;2.江西省合众勘测规划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96)

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处于修河-鄱阳湖-长江流域源头区和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重要越冬栖息地分布区,为了确保修河源区优良的水质和充足的水量,保护中华秋沙鸭及其越冬栖息地,保护修河源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建设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作为濒危动物的中华秋沙鸭全球仅存不足千只。因此,开展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调查及功能分区有利于进一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1 湿地公园定位及规划目标

1.1 湿地公园范围

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西省修水县境内,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地理坐标为 114°18′37″~114°44′9″ E,28°54′39″~29°11′26″ N。湿地公园的范围包括从程坊东津水库到修水-武宁县界之间的修水干流及其滩地、河泛沼泽、蓄水区、库塘、稻田、溪流、泉眼、人工渠系和周边部分山林地,湿地公园总面积为4 342.4 hm2。

1.2 湿地公园定位

从鄱阳湖大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出发,以自然与人工复合湿地系统为景观特色,融合湿地文化、乡村民俗,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充分发挥多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打造国家重要源头湿地,把湿地公园建设成集湿地生态修复、候鸟栖息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培训、湿地生态利用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湿地公园。

1.3 湿地公园规划目标

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恢复和构建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修河流域湿地和森林复合生态系统,减少进入鄱阳湖、柘林湖的污染和泥沙,改善水质;有效保护中华秋沙鸭及其越冬栖息地,恢复水禽栖息地,有效保护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有效调节气候,保障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效涵养水源和调节洪水;对区域的防灾减灾作用巨大,从质与量上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源头上促进修河—鄱阳湖—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格局的形成,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屏障。通过湿地保护利用、生态修复、科普宣传、科研监测等,把江西修河源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全国江河源区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大流域综合管理和库塘型湿地生态修复的典范。

2 湿地资源分布特征

2.1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参照《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分类系统[1],将湿地公园湿地划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 大类,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时令河流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和泛滥地4 种;人工湿地包括池塘湿地、灌溉地和蓄水区3 种。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为3 577.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38%。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1 874.8 hm2,占湿地总面积和土地总面积的52.41%和43.17%,人工湿地面积为1 702.4 hm2,占湿地总面积和土地总面积的47.59%和39.20%。在天然湿地中,永久性河流湿地、草本沼泽湿地、泛滥地面积分别为1 073.3、286.7、513.0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0.0%、8.02%和14.34%。在人工湿地中,蓄水区、灌溉地面积分别为1 651.2、49.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6.16%和1.39%。

2.2 湿地生物多样性

2.2.1 植物资源。修河源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7科,211 属,344 种(变种)。其中蕨类植物 8 科 9 属 9 种,裸子植物 1 科 2 属 2 种;被子植物 68 科 200 属 333 种(双子叶植物54 科140 属233 种;单子叶植物14 科60 属100种)。在69个科中,含10 种以上的科共有 8个,共计87 属161 种,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在湿地动物栖息地维护方面起着具有重要作用[2]。

2.2.2 脊椎动物资源。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在湿地公园及周边山林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388 种,隶属于34 目102 科,其种数为江西已知脊椎动物总种数的45.9%[3]。其中,鱼类有 5 目 14 科 74 种,种数占江西已知鱼类的36.5%;两栖动物有2 目8 科24 种,其种数为江西已知两栖动物的60%;爬行动物有3 目11 科51 种,其种数为江西已知爬行动物的66.2%;鸟类有17 目50 科184种,其种数为江西已知鸟类的43.8%;哺乳动物有7 目19科55 种,其种数为江西已知哺乳动物的52.4%。

3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建设思路

3.1 修河源湿地保护保育区

3.1.1 现状。该区紧邻修河源头区,面积为1 651.2 hm2,主要包括程坊东津水库及其周边滩地、沙洲、部分山林地。该区水域开阔处达5 000 m,视野宽广,常年达到I 类水质标准,但湖滨消涨带因人工调蓄水位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1.2 建设思路。该区主要以保护为主,对程坊东津水库进行严格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湖滨消涨带修复。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防止库区湿地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修河水源区域的生态特征[4]。同时,开展针对性强的系列科研活动和监测活动。

3.1.3 建设项目。水源涵养林保护保育工程、修河湿地珍稀植物及动物栖息地保护保育区、修河源湿地科考站。

3.2 修河饮用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

3.2.1 现状。该区面积为759.2 hm2,包括修河从东津电站至双井河段及其周边滩地、沙洲、部分山林地。目前,该区生态环境良好,针阔混交林较多,滩地、沙洲众多,水质良好,常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是目前修水县城的饮用水源河,对修水县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效应。

3.2.2 建设思路。该区主要是对水质进行严格保护,进行水质净化,严格控制采沙,以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保护修水县城市水源不受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

3.2.3 建设项目。河滩栖息地保护、森林河滩湿地修复与恢复、灌草丛河滩湿地修复与恢复、江心洲岛屿生境序列建设、沉水浮叶植物恢复和重建、挺水植物恢复和重建、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5]。

3.3 三都中华秋沙鸭栖息地保护区

3.3.1 现状。该区是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和主要的水禽分布区域,面积为401.4 hm2,主要包括修河从饶家至武宁、修水县界河段及其周边滩地、沙洲、部分山林地。目前,该区生态环境良好,针阔混交林较多,滩地、沙洲众多,水质良好,常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是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水生生物多样性不高,且水禽栖息地规模偏小。

3.3.2 建设思路。该区主要以保护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和水质安全为目标。具体的建设思路为:严格控制周边村民对该区内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地的影响;采取严格的水质保育措施对现有的水质进行保护,拦截外源污染;加强水生动植物的保护,构建结构完善、功能完备的水生生态系统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物种多样性;在严格保护现有水禽栖息地的基础上,扩大不同水禽栖息地的面积,不断提高水禽栖息环境。

3.3.3 建设项目。中华秋沙鸭越冬栖息地保护项目、其他水禽栖息地、观鸟塔、鸟类环志与救护站。

3.4 杨梅渡湿地生态体验休闲区

3.4.1 现状。该区位于修水县下游方向,面积为857.5 hm2,包括修河从安坪至饶家河段及其周边滩地、沙洲和部分山林地。区内湿地类型多样,植被丰茂,水质清洁,景色优美,交通可达性较好,十分适宜开展湿地生态体验休闲活动。

3.4.2 建设思路。该区以现有的河流湿地、森林湿地景观为基础,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充分发挥湿地生态休闲功能,对重要景点进行景观改造,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和体验湿地的场所,也是向公众展示典型湿地景观和开展湿地生态休闲活动的主要区域。

3.4.3 建设项目。亲水平台与景观亭、杨梅渡古樟文化广场、杨梅渡农家乐项目、六都湿地探索体验园、高沙森林浴场、“诗画修河”观光项目、湿地植物园项目。

3.5 义宁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3.5.1 现状。该区面积为659.7 hm2,包括修河从双井至安坪河段及其周边滩地、沙洲和部分山林地。该区植被丰茂,水质较好,城市与乡村景观在此相交融,与城市直接相连,便于开展湿地生态展示活动。

3.5.2 建设思路。该区主要以湿地生态保护和功能展示为主,结合城市景观建设,通过地带性植被恢复与重建,建立起结构完整、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湿地生态系统[6]。在该区内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同时针对本区穿城而过的特殊有利条件,建设别具特色的城市湿地景观带。

3.5.3 建设项目。水网恢复工程、湿地生态功能展示项目、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项目、风景林改造、“庭坚”故里、黄庭坚影视文化产业区湿地文化展示项目、马家洲市民科普休闲工程、黄庭坚纪念馆改扩建工程。

3.6 服务管理区

3.6.1 现状。该区位于修水县城南部,面积为13.4 hm2,与城市直接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3.6.2 建设思路。根据保护、管理、宣教的需要,构建江西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完善的保护、管理、宣教体系,配置相应设备,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6.3 建设项目。湿地公园管理局、游客服务中心、修河源湿地博物馆、修河源文化广场、湿地学校、湿地文化长廊。

4 小结

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重点是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持水系生态健康、促进湿地文化传播,开展湿地资源的本底调查是基础,在现有生态功能分区的前提下要进一步优化,不断提升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因此,根据江西修河国家湿地公园目前的资源现状及功能分区情况,建议完善以下技术管理措施:①加强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评价,确保各类湿地资源得到科学保护;②以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为指导,优化湿地景观空间布局,积极修复各类受损湿地斑块;③合理构建湿地植物景观,加强湿地植物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功能利用;④积极营造湿地生态科普宣教氛围,通过不同科普宣教载体加强湿地文化传播;⑤积极探索社区共管共建模式,以生态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河源栖息地江西
地域民俗文化类展览的实践与思考——以“客风古韵——河源客家民俗展”为例
江西银行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BEAN SCENES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共享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