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肠帽状息肉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22-11-24董世龙刘爽赵春辉赵莹张玉英

疑难病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甲硝唑黏液螺杆菌

董世龙,刘爽,赵春辉,赵莹,张玉英

患者,女,30岁,因“腹泻、黏液脓血便6个月余”于2021年4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腹泻、大便带黏液及脓血,每天2~8次,偶伴腹痛,便后症状无缓解,体质量下降2 kg。患者初发上述症状1个月后就诊我院,实验室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肠镜检查示: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隆起糜烂溃疡,上覆白苔;病理示:肠黏膜慢性炎性反应,伴淋巴组织增生,局部增生性息肉形成。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等药物治疗,后加用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较前有所好转,遂出院。院外规律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5个月,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查体:左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复查肠镜及再次活检较前无明显改变。胃镜检查示胃炎,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诊断为结肠帽状息肉病。患者Hp阳性,遂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铋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四联抗Hp及酪酸梭菌活菌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患者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症状好转出院。出院2个月后复查Hp阴性,出院后4个月患者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症状未再复发,复查肠镜示息肉病灶消失。

讨 论结肠帽状息肉病(cap polyposi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肠道炎性息肉病,是由Williams等[1]于1985年最先报道,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结肠运动异常、黏膜脱垂、幽门螺杆菌等感染性因素和免疫紊乱相关。该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腹痛、黏液性和血性腹泻及体质量减轻等。其最好发的部位为直肠及乙状结肠,内镜下表现为多发性糜烂性息肉伴白色黏液渗出,病变间的黏膜组织正常。病理特点为黏膜增生、固有层肌纤维闭塞、隐窝延长曲折性的改变,息肉表面覆盖着一层纤维性渗出物,“帽状“也因此而得名。结肠帽状息肉病可因肠道蛋白渗漏出现低蛋白血症[1],严重者可造成水肿及腹水表现。

帽状息肉很难诊断,应注意与溃疡性结肠炎、黏膜脱垂综合征、阿米巴肠炎、结肠癌及其他息肉病相鉴别。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帽状息肉病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内镜下表现相似,且发病率较高,初诊误诊以本病多见。另外结肠帽状息肉病与黏膜脱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也十分相似[2]。也有学者认为结肠帽状息肉病是黏膜脱垂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但两者仍有不同之处,如黏膜脱垂综合征多局限于直肠,且固有层肌纤维闭塞较结肠帽状息肉病轻微[3]。

结肠帽状息肉病目前尚无最佳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的黏膜病变用甲硝唑可治愈。但Suzuki等[4]报道甲硝唑治疗有效率仅为28.6%(6/21),提示甲硝唑作为单一疗法的效果欠佳。Oiya等[5]首次报道帽状息肉与Hp感染有关,1例帽状息肉患者予抗Hp治疗,8个月后复查结肠镜显示黏膜帽状隆起的病变消失。Suzuki等[4]报道抗Hp治疗帽状息肉的有效率为100%(14/14),推荐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帽状息肉。但抗Hp有效的原因不明确,一些研究者推测,其可能是由于肠道其他细菌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产生了反应,也可能是抑制了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6]。对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或甲硝唑治疗后无效的结肠帽状息肉病患者,类固醇药物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且灌肠的疗效优于全身用药[4]。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帽状息肉的病例也有报道[7]。如患者在接受内科治疗的情况下症状仍反复,可行手术切除,但 Tokunaga等[8]报道,手术的有效率只有55%左右,因而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

综上,结肠帽状息肉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多因腹痛,黏液性、血性腹泻就诊。结肠帽状息肉病诊断困难,主要依靠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诊断,应注意与溃疡性结肠炎、黏膜脱垂综合征等疾病鉴别。治疗方法包括甲硝唑、抗Hp治疗、类固醇类药物、英夫利昔单抗及手术切除等。

猜你喜欢

甲硝唑黏液螺杆菌
牙膏中甲硝唑和诺氟沙星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40189-2021)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甲硝唑维B6和甲硝唑,是同样的药吗
甲硝唑栓联合雌激素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OipA6间接ELISA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