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社会科学普及类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现状研究
2022-11-24周振勤王申红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文/周振勤 王申红(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社会科学(以下简称“社科”)普及是指通过人们易于理解和参与的方式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思想,传承文明弘扬人文精神的活动[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 年5 月17 日)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三个方面的资源。这些内容都是社科普及所应该关注的。习近平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由此,高等院校面向学生的社科普及课题被提出。
高等院校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是搜集、整理和利用文献,本身即拥有丰富的数字文献资源以及全流程的读者服务、阅读推广等制度体系。这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可能且应当成为高等院校社科普及工作的主要力量。但是,长久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针对社科普及的数字资源建设并未得到重视。数字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载体中,并通过计算机等方式再现的资源[3]。数字文献资源在概念上比数字信息资源更加组织化、有序化。据安徽省第二次公众社科素养抽样调查结果,科普网站是最受欢迎的传播媒介[4]。这反映了数字文献资源的使用更为方便,使用数字文献资源已经成为获取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首选途径。为了解社科普及类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动态和实践现状,本研究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络调查。
一、研究方法
高校图书馆社科普及类数字资源建设可以囊括针对哲学社科普及工作进行的专题数据库建设和推送渠道建设。2021 年3 月,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社科普及+数字资源”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途径,返回的结果为0 条。以“社科普及+资源”进行主题检索,返回结果100 条,经筛选,绝大多数与资源建设无关。社科普及的主要形式是主题式科普基地、各类科普活动等,仅有的论文叙述是在推送渠道方面对新媒体的利用[5]。因此,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很少。
研究者调整检索范围,以“科普+资源建设+图书馆”为检索词在知网进行主题检索,返回结果24条。经辨别,其中5 篇与检索主题相关度较高。在实践中,公共图书馆对此关注较多,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6]、桂林图书馆[7]等。2017 年,廖红等[8]对科普资源的数字化标准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社科普及数字资源建设直接相关。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对科普的关注和研究几近空白。
二、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社科普及类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不可否认,高校图书馆的各类数字资源、日常阅读推广工作以及各类讲座本身均具有某种程度的科普性质。本研究在2021 年3 月下旬调查了安徽省内41 所本科院校和23 所专科院校的图书馆网站,调查图书馆社科普及属性较强且基于数字资源的工作,其结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自主或与资源商合作举办读者活动
一些在线举办的社科类答题活动需要基于小型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构成了社科普及数字资源的雏形。如合肥学院图书馆在2020 年11 月下旬与数字资源商联合举办的诗词大赛[9],以无纸化在线考试的形式开展,依靠的是一个诗词考试题目的数据库。安徽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在2019 年举办的中秋民俗知识在线答题活动[10]同样如此。类似的还有皖江工学院图书馆和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图书馆在2021 年3 月底举办的党史主题答题活动[11,12]等。
在线举办的音视频征集活动所产生的作品也具有社科普及数字资源的形态。如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2021 年3 月召集的“学党史·E 起听百年初心音频故事征集活动”[13],需要参加者将作品上传到喜马拉雅平台上。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2020年7 月举办的读书创作活动则要求参与者把作品上传到抖音上[14]。
一些线下活动同样具有价值。如在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自2017 年10 月以来至少有33 篇关于多媒体视听教室播放电影供读者免费观看的专题报道,包括了《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典型的社科普及电影。这些电影同属社科普及类数字资源。
2.专题资源导航
专题资源导航是指把同一主题的数字资源链接搜集、组织起来,从而便于读者利用的资源服务方式。这些资源既可以是购买的,也可以是自建的,还可以是免费的网络资源。把社科类资源链接整合起来,十分有利于社科普及工作的开展。例如,滁州学院图书馆的“蔚园书声”读书频道导航,新华学院图书馆的公开课链接汇聚等。
线上资源导航走向线下产生了独特的优势。2020年12 月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引进的博看有声书墙[15],包含思想理论、国学经典等20 多个模块,扫码即可收听。类似的还有安徽工业大学的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16],淮南联合大学的博看有声书墙[17]等。这既是对社科普及数字资源的充实,也是对推送渠道的创新。
3.自建特色库和征集资源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其中一些不仅能够服务于教学科研,也具有良好的社科普及价值。如滁州学院图书馆的特色系列馆藏,包含百城赋、滁州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以及美术学院老师的个人作品集等。另外还有池州学院图书馆的佛文化专题、傩文化专题等,铜陵学院图书馆的青铜文化特色库等。铜陵学院图书馆在网站上开辟了“学生微作品”专栏,用于展示学生创作的文字、图像、视频作品。虽然栏目、内容不完善,但对于资源征集和社科普及数字资源建设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三、社科普及类数字资源的特点
基于以上材料,本研究试图对社科普及类数字资源进行简单画像。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以下简称“自科”)与社会科学界限划分愈加模糊。因此,社科普及工作与自科普及应该是互补关系,不存在此消彼长[18]。可以认为,社科普及数字资源的文献特征相对于自科普及而言,除学科不同之外并没有显著区别。而相对于服务教学科研的数字资源而言,至少应有以下特点。
1.主要部分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指为便于使用按照一定规则对一次、二次文献再加工而形成的文献形式,主要有摘编、综述、述评等。它的使用目的可以是教学科研,也可以是社科普及,抑或其他。观察发现,如果不考虑数字化,科普活动的传统形式如专题展览、讲座等,使用的材料均为特色化加工的三次文献。诚然,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均可直接作为社科普及的材料,但这有时难免使得社科普及工作流于僵化。
2.文献半衰期长短分化
文献半衰期是指某一领域尚在使用的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一般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的文献半衰期长于自然科学领域。但涉及社科普及的文献时显现出两个极端:在遇到相关主题的社科普及活动时,有些经典文献可能一直在使用;另一方面,有的材料在首次展示之后很快便丧失了使用价值。对于半衰期超短的社科普及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再现,需要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时进一步关注。
3.片段化、专题化
教学科研的内容体系决定其文献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往往篇幅较长;社科普及的文献内容则呈现出片段化、专题化的特点,一般篇幅较短。社科普及针对的是非专业人士,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时间、精力和接受能力。人们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繁忙的工作生活,只有业余时间可用于接受社科普及,因此要求社科普及的内容必须简短,必须围绕某一专题展开。文献材料经过片段化、专题化的加工,才能有助于人们在零碎时间内合理利用,从而支持终身学习。
4.具有趣味性,并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
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不关注趣味性,往往比较枯燥。同样,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往往也缺乏天然的趣味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原著往往都是深奥而长篇的大部头,对非专业人士特别是缺乏兴趣的人而言,实在难于学习了解。不具有趣味性的社科普及资源缺乏存在价值,多媒体直观呈现正是赋予文献趣味性的重要手段。因此,直观、形象、趣味对社科普及类数字资源而言非常重要。
四、 推动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社科普及类数字资源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1.树立社科普及观念
数字资源建设不仅服务于教学科研,也能够服务于社科普及工作。目前来看,通过购买、联盟共享、自建等方式,高校图书馆已拥有的社科类数字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大多数的社科类数据库和自建特色库不具有社科普及的特点,并不能满足社科普及工作的需要。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库为例,安徽省内高校图书馆购买较多,但它以原著为主,仅适用于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人士的科研工作。
有些数据库已具备了社科普及资源的性质,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多数高校自建的社科类特色资源数据库和地方文化数据库,建成之后以社科普及的方式进行宣传使用的比较少见。国内有些高校虽已涉足社科普及的相关工作,但也没有关注数字资源建设。例如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在2019 年获批湖南省第七批社科普及基地[19],但从其网站的信息来看,目前对社科普及的数字资源建设关注较少。
2.充分发掘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信息导航服务本身即是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内容。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免费社科普及资源,高校图书馆应加以组织并推送给读者。即便是简单的网络链接聚合,也能产生良好效果。
从社科普及的角度来看,中宣部的学习强国APP汇聚了大量的社科知识,尤以“网上展厅”为特色。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书馆直接把学习强国APP 作为免费电子资源进行推介[20]。完全免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汇聚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但就安徽省内高校图书馆网站来看,有链接的不足一半。另外,蜻蜓FM、喜马拉雅FM 等平台均存在大量的免费声像类社科普及资源。
对于需付费的社科普及网络资源,若读者确有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设立小型阅读专项基金,规定阅读主题和资助比例,直接为读者付费。
3.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征集数字资源
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源与信宿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和重叠,高频率互动和受众提供内容成为常态。高校图书馆应关注互动平台建设,精心策划便捷的用户交互系统,以此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征集相关数字资源。
以抖音为例,发现好的材料只要点击“喜欢”就能将其汇聚起来,可供本号的关注者浏览。根据本研究在2021 年3 月下旬对抖音APP 的检索和筛选,已有80 个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开通了账号,但其中只有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在内的20 个是经过官方认证的。他们发布的小视频主要涉及形象建设、阅读推广和图书馆使用,演员以大学生为主。总体来讲,发布的作品数量很少,这个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
4.把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社科普及
对受众而言,社科普及属于被动的信息推送。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当人们对某一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或者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他一定会主动去寻找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而不会被动等待科普信息。因此,社科普及工作应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帮助人们寻获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可以把涉及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相关文献资源数字化、片段化、声像化,列入社科普及数字资源体系,以提升读者主动寻找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能力。
5.联合其他社科普及责任主体共建共享
已有学者对地区性科普联盟的创设进行了探讨[21]。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联合当地政府、公共图书馆、社科联等力量,充分利用各类共享平台获取社科普及数字资源,弥补高校图书馆力量单薄、经费不足等短板。就安徽省内高校来看,已有一些有益的实践。如依托铜陵学院图书馆建设而成的铜陵数字图书馆,于2012年7 月面向铜陵市民开放[22]。又如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团购资源“书香江淮”,省内本科高校至少有27所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导航以“书香+学校简称”或“书香江淮”等名称进行宣传。[本文系2020 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 “高校社科知识普及的方法与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CX229)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