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

2022-11-23谢建龙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龙场心学花树

谢建龙

2015年全國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所谓王阳明的心学,是由明代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奠定,又经其弟子传承发展的学说,主要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组成。

宋明理学中的“理”,是指宇宙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明正德三年(1508年),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的王阳明突然大彻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学术界简称为“心即理”。意思是说,人性之中具足了一切成圣成贤的潜质和可能。即要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

有人把王阳明的“心即理”,视作主观唯心主义。有一次王阳明游南镇会稽山,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只有经过心的观照才有理,如果离开心的观照,既没有价值,也没有意义。

龙场悟道后的第二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提出“知行合一”说。此处的知,并非指知识、理论,而是指良知。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统一的,不可分作两事。他认为,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相转化,相互促进。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在江西南昌提出“致良知”,这标志着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成熟。王阳明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天生就固有的,“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而“天理”就是内存于心的“良知”,良知不能自欺,故君子坦荡荡。所谓“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样就能认识事物的理。

猜你喜欢

龙场心学花树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一只来自春天的鸟
神秘谷
花树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