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的松弛感
2022-11-23周盛楠
周盛楠
陈坤
11月底,热播了近3个月的《闪耀吧!中华文明》迎来完结篇。最后一期的拍摄点在安阳殷墟,节目发起人陈坤和考古专家一起探寻甲骨文遗迹,追踪文字起源。
《环球人物》记者见到陈坤时,他穿着黑色T恤和休闲西装外套,和记者打过招呼后,非常放松地坐到了摄影机对面的原木色高脚凳上。
谈及录制《闪耀吧!中华文明》带给他的感受,陈坤说,这是一次难忘的录制体验。从殷墟甲骨文、神秘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到敦煌藏经洞、南海I号沉船和大唐长安城,六大考古场景,12期节目,作为节目发起人,陈坤和32位考古专家一起,为观众呈现了一档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陈坤说,他感觉自己真正触摸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也看到了闪耀的中华文明之光。
《闪耀吧!中华文明》缘起于对文博题材节目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考古热”“博物馆热”,影视行业衍生出大量文博类综艺。相比较而言,专家讲述、历史溯源的节目形式侧重于专业性,明星参与、情景再现的节目形式侧重于娱乐性和市场化。《闪耀吧!中华文明》则试图在这中间找到平衡。在纪录式呈现的手法中大胆加入真人秀元素,起用“文明追光者”深入考古现场,揣着历史谜团与专家学者畅谈,引证古籍推理分析,在文物中寻找蛛丝马迹,在种种可能性中了解历史、探寻答案。
节目的选题从三星堆浪漫的古蜀文化到大唐盛世的绮丽繁华,再到曾经改编成经典国漫的莫高窟《九色鹿经图》,在纪实的基础上加入推理的演绎,在专业的同时兼顾轻松有趣——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文明追光者”的作用尤为重要。在《闪耀吧!中华文明》的制片人邓瑞玲眼中,陈坤就是最合适的“文明追光者”。“一方面,他能凭借自身影响力为节目吸引到一些年轻的观众;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尤其难得的是,他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邓瑞玲说。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四展厅,馆长侯宁彬在介绍何家村窖藏宝藏的时候提到唐代的贵族有食丹、炼丹的习惯,陈坤适时地接了句“因为当时信奉道教”;在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娄婕介绍盛唐时期的45窟采用了绘塑结合的方式,陈坤敏锐地观察到雕塑的手指动作灵动、各不相同;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曾超群介绍南海I号沉船货物中的一条金项链,下面的流苏吊坠中间是寿桃,两边是石榴,陈坤笑着说“多子多福”。
在博物馆里录制時,换景或是调机位的间隙,陈坤总是一溜烟儿就不见了。他会趁这些“碎片时间”仔细地看展柜里的文物,用手机拍下很多照片。“看得出来他是内心自发的有探索文明的原动力。”邓瑞玲说。陈坤则笑言,要好好享受这个福利。
在殷墟博物馆,陈坤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了人类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他用手机把它拍下,再用手指拖动照片慢慢放大:“这种最真实最简单的美,超越了之后我们对字体的创造和美化。”
这一期节目录制结束后,陈坤买了很多与甲骨文有关的书籍。休息日,陈坤惯常是喝茶、练字、弹琴。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他突然就明白了,甲骨文的返璞归真、欧阳询字体的含蓄刚劲、苏东坡字体的自由洒脱,这之间,有一场穿越古今与文明的对话,也在对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态度。“所以文化是什么?当你越接近它的时候,它不仅作用在你的内心,也作用在你的生活里。”
两年前接受采访时,陈坤曾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喜欢提问的少年。这个天性,在《闪耀吧!中华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和《山海经》中的扶桑神树有没有关联?蜀王蚕丛是不是射日的后羿?青铜大力人是祭司还是国王……陈坤带着浓浓的求知欲成了观众的“眼替”和“嘴替”。
在《闪耀吧!中华文明》的拍摄过程中,陈坤有过两次落泪。
一次是在敦煌莫高窟的长廊,陈坤和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40年的研究员娄婕边走边聊。莫高窟的壁画在风沙的侵袭下慢慢消失,无数考古工作者跟时间赛跑,用数字技术,用绘制临摹,像一千年前古代的匠人们一样,一镐又一镐,一笔又一笔,以每4年临一个洞窟的速度,还原莫高窟的璀璨艺术。录制结束时,陈坤和娄婕拥抱告别,转过身,陈坤拭了拭眼角说,我怎么40岁了还这么爱哭。
还有一次是在广东,陈坤和广东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南海I号项目的负责人崔勇,面朝大海有过一次对话。陈坤问:“最让您感到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崔勇回答,自己从入行到退休,30年的考古事业都是和南海I号的发掘重合在一起的,这是他最大的幸运。陈坤听得热泪盈眶。
在采访中,陈坤向记者坦言:“考古人几十年从事一件事,这样的精神给我的震撼太大了。节目之后我就在反省,我这一生能不能把我年轻的时候定下的事从一而终地做好。”
陈坤选定的事业,是做演员。
出道的头一个10年,用陈坤自己的话来说,他并没有充分把自己带入过角色。彼时,他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之一,邀约纷至沓来,读剧本读到麻木,甚至有一天想用闭眼盲点的方式决定下一部戏。这个念头出现时,他痛骂了自己,休整了6个月,然后接拍了电视剧《故梦》。
这是一部讲述中国近百年历史变迁的正剧,制作精良,豆瓣评分达到8.4分。因为和主人公心境的契合,陈坤通过这部剧,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做演员的幸福感。在这之后,陈坤拍摄了电影《画皮》,并以此获得了第三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此后的时间,即使在事业上顺风顺水的阶段,这种自省也一直伴随着陈坤。《画皮》之后,他出演了《建国大业》《让子弹飞》,都是戏份只有几分钟的配角,拍完一条,他习惯站在监视器后面看其他演员的表演,换一个角度,他重新找到了对镜头的尊重。
再次回归镜头中心的陈坤,在《龙门飞甲》中演活了雨化田,被网友们称为“厂花”;在《画皮2》中和周迅搭档,以7亿票房刷新纪录,成为当时国产片票房冠军。
但陈坤没有乘胜追击,他反而开始减少拍片数量,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行走的力量”公益项目、出版杂文集等。
两年后的2014年,陈坤接拍了《鬼吹灯之寻龙诀》,该片上映8天,票房超过16亿元。之后他基本保持了一年一部电影的频率,这也是他喜欢的节奏。“能量充足的时候就多接一些角色,没有储备了就回归生活”,等待下一次能量溢满的状态。
近两年,陈坤回归电视剧市场,《天盛长歌》《风起陇西》《输赢》《和平之舟》相继播出,从古代权谋到商战职场,再到军旅题材,他挨个演了一遍。
“你现在怎么定义一个好角色?”记者问。
陈坤想了想,答道:“我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在第二天还想着它的画面,第三天有人提到,我还会回忆得起来,我觉得这就是一部好作品。如果一部电影看完之后,你马上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不能作为标准,因为根本没有融入。角色也是如此,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理性的分析和市场的预判,好角色的标准就是我特别想演他。”
在纪录片《我和我的时代》中,陈坤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拍摄《天盛长歌》的时候,有一天他坐在车里,收到同事发来的一条消息:“襄阳下雨了。”他很自然地扭头看向窗外,然后回复讯息:“在宁弈(剧中陈坤扮演的角色)的世界里,今天没有雨。”
陈坤在《天盛长歌》中饰演宁弈。
陈坤在《风起陇西》中饰演陈恭。
陈坤对于宁弈的理解,超过了之前他扮演的所有角色。剧中,宁弈身负母亲、兄长被陷害致死的大仇,又有对朝中种种恶习的不满,怀抱政治理想,在朝堂纷乱中不改初心、隐忍前行。
作为演员,陈坤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愿意去挑战不同的角色,这带来了关注度,但争议也如影随形。
电视剧《天盛长歌》开播10天,改编不接地气、不符合大众口味成了这部剧被批评的主要方向。陈坤心平气和地翻看观众的评论,特意發了微博写道:“……请多包涵。”
2022年上线的三国谍战剧《风起陇西》,陈坤饰演顾全大局、为国身死的陈恭,播出后存在一定争议。对此,陈坤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创作就是你充满诚意地做了一道菜,不一定每一位食客都喜欢,但这个人物会一直沉寂在我的身上,帮助我再出演下一个角色。”
事实证明,陈坤这么沉得住气是有道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天盛长歌》和《风起陇西》在网络上的口碑都持续稳步上升,分别获得了8.1分和8.2分的豆瓣评分。
年轻的时候,陈坤面对不同的声音,也曾经很纠结、很拧巴。他会每天看网上对自己作品的讨论,赞美多的时候就会特别高兴,批评多的时候再怎么调整也会觉得沮丧。
记者问他,心态的转变来自于什么?陈坤引用了《闪耀吧!中华文明》中的一位考古专家说过的话来回答:“古代人35岁就去世了,如果按照古代的时间轴,我现在都已经‘死’了,那就不要在乎那么多得失,去做喜欢的事,去享受当下。”
与不甘心、不成熟一起沉下来的,还有对年龄的焦虑。
2015年,有记者问陈坤:“年龄的增长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陈坤说:“意味着和过气越来越近。”
2018年,又有记者问他:“年纪对你来说是什么概念?”陈坤说:“终于轮到我活到有质感的年纪了。”
这一次,面对记者类似的提问,陈坤回答:“我觉得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放松,还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如今的陈坤实现了自洽,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坦然接受自己的微小,“我会安慰自己,同时我也在鼓励自己,我不会扮演一个完美的、在标线以上的拥有幸福感觉的人。”
“就是说,你现在既能接受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自己的优点?”记者追问。
陈坤一听,笑了起来:“被你大白话一说,显得不那么浪漫。”他顿了顿,接着说:“可以,就是这样。”
结束了《闪耀吧!中华文明》录制,陈坤又把脚步放慢了下来,他蓄满了能量,静静等待下一次出发。
1976年出生于重庆,演员,代表作电影《龙门飞甲》《画皮》《寻龙诀》等。心灵建设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发起者。近期作为节目发起人参与录制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