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2022-11-23钟朋舒

关键词:黄淮经济区河南省

黄 杰,钟朋舒

(信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等方面。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而且还有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超9亿人,城镇化率达64.72%,相较于2012年的52.57%增长了12.15%。然而,由于受地理位置、区域政策以及经济基础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1-2]。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5.43%和36.09%,增幅居全国前列且两者差距持续缩小,但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人口大省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及其分布动态的深入分析,以期为推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充分发展提供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外涌现出很多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及其时空变化方面的研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数指标法两种。前者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单个指标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城镇人口比例、城镇非农人口比例、非农业人口比例等[3-6],但这一方法测度视角过于单一,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仍处于狭义层面。为弥补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学者们逐渐开始使用综合指数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方法不仅囊括了传统城镇化水平测度所需指标体系,如人口、空间、经济等,而且加入诸如生态环境承载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从而充分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作用[7]。例如,Xu等,Lin和Zhu构建了涵盖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8-9];余江和叶林从人口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10];赵玉等构建涵盖经济、科技、生态和协调方面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11];赵磊和方成则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环境、生态和城乡统筹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2];蓝庆新等从效率与协调角度丰富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涵盖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13]。在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方面,Lin等评估中国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14];余江和叶林基于组合赋权法测度中国省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区域特征,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10];郭炳南等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方法探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在不断缩小,协同性在持续增强[1];王滨利用Theil指数测度中国及四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15]。

综上所述,既有文献为本文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但仍在不足之处,一是Theil指数方法尽管可以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进行来源分解,但其忽略了样本间的交叉重叠问题;二是仅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新型城镇化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未考虑空间因素对新型城镇化动态变化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全面考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二、研究区域、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本文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参考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河南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①。

(二)指标选取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本文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中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框架,从河南省实际情况出发,在参考郭武轲[16]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人口结构、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

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指标的熵值越小,其变异系数越大,对整个体系的信息贡献程度也越大,相应的权重就越大,反之权重越小。与主观赋权法相比,熵值法具有精度高、客观性强的特点,能够克服过分依赖专家经验知识等局限[17];而与其他客观赋权法相比,熵值法能够克服因指标异常导致个别权重偏离正常范围等局限,具体计算公式参考陈明华等人的研究[18]。

2. 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

Dagum[19]提出基尼系数及按子群分解的方法,总体基尼系数按照空间来源可分解为区域内基尼系数、区域间基尼系数和超变密度,分别衡量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和变量跨群交叉程度。与传统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相比,Dagum基尼系数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差异来源问题以及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现象,具体计算公式参考刘华军等人的研究[20]。

3. Kernel密度估计方法

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已经成为研究非均衡分布的一种重要非参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连续的密度曲线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本文选用高斯核函数,分别从分布态势、分布形态、分布延展性和极化趋势四个方面考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趋势,具体计算公式参考刘华军等人的研究[21]。

4. Markov链分析方法

传统Markov链是基于随机过程理论构造状态转移的概率矩阵模型来衡量事物保持稳定或发生相对转移的概率[22]。本文在传统Markov链基础上引入空间滞后概念,将传统k×k维转移矩阵分解为(k×k)×k的转移概率矩阵,从而揭示空间因素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的影响。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格局

表2给出了2005-2019年河南省18个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从空间分布看,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豫北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2013年以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以后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变化趋势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其中,中原城市群增长速度最快,黄淮经济区增长速度最慢。

表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

1.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差异及演变趋势

图1反映了2005-2019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差异及演变趋势。样本期内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递增态势,其基尼系数由2005年的0.192增长至2019年的0.242,年均增长1.67%。这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全省各地市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协同性较弱。

图1 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差异演变

2.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内差异及演变趋势

图2报告了2005-2019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内差异及演变态势。从水平值看,样本期内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内差异始终最大,豫西豫西南和豫北经济区次之,黄淮经济区的地区内差异最小。从演变趋势看,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内差异总体呈小幅上升态势,年均增长0.78%;豫北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55%;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内部差异波动较大,2005-2010年呈平稳上升态势,随后经历两轮“下降—上升”趋势,在2016年达到样本期内最大值,随后连续呈下降趋势,黄淮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内差异呈快速下降态势,年均下降4.24%。

图2 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内差异演变

3.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及演变趋势

图3展示了2005-2019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及演变趋势。从水平值看,中原城市群与黄淮经济区地区间差异最大,豫北经济区与黄淮经济区次之。从演变趋势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在四个区域间均呈扩大态势。豫西豫西南与黄淮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增幅最大,年均上升3.67%;中原城市群与黄淮经济区、豫北经济区的地区间差异增幅相对较大且呈平稳上升态势,年均上升2.49%和2.31%;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与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与黄淮经济区地区间差异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1.02%和0.93%;豫西豫西南与豫北经济区地区间差异增幅最小,基本呈“M”波动态势,年均上升0.18%。

图3 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间差异演变

4.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来源及贡献率

图4描述了2005-2019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来源及贡献率。从水平值看,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地区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从演变趋势看,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89%。地区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均呈下降态势,年均下降0.47%和4.56%,这说明地区间差异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

图4 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来源贡献的演变

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

(一)基于Kernel密度估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分布动态演进

为进一步描述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绝对差异,本部分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从分布位置、分布态势、分布延展性和极化趋势四个方面对河南省总体及四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绝对差异进行分析。

1. 河南省总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Kernel密度估计

图5描述了河南省总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趋势。从分布位置看,河南省总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曲线中心右移,这说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上升状态。从分布态势看,分布曲线总体呈主峰宽度变宽,高度下降态势,这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从分布延展性看,分布曲线存在明显右拖尾现象,且有拓宽趋势,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发展速度快,存在“优者更优”效应。从极化趋势看,分布曲线呈多峰分布,这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极化现象。

图5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演进

2. 各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Kernel密度估计

图6报告了4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情况。从分布位置看,4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曲线中心均呈右移趋势,表明各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从分布态势看,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分布曲线均表现为高度下降,宽度扩大,表明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而黄淮经济区表现为高度上升,宽度缩小态势,表明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从分布延展性看,仅有中原城市群分布曲线存在右拖尾现象,且延伸度逐年增加,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且提升速度较快的城市。从极化趋势来看,中原城市群分布曲线具有多峰特征,这表明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极化现象;豫北经济区分布曲线由“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这意味着豫北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呈微弱的两极分化态势;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分布曲线呈“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但主峰与侧峰距离逐渐扩大,这反映出豫西豫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多极分化趋势,存在明显梯度效应;黄淮经济区核密度曲线呈单峰分布状态,表明黄淮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存在极化效应。

图6 各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分布动态

(二)基于Markov链分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分布动态演进

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传统Markov链分析

为把握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动态转移特征,本部分采用传统Markov链分析方法,将其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4种状态类型,从而得出时间跨度为1-5期的状态转移矩阵,结果见表3。具体特征如下:(1)各时期,除高水平外的其他类型城市,对角线上的概率值并不绝对大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值,且随时间跨度的延长对角线上的数值均有所下降,表明这些类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维持原状的趋势逐渐降低;而高水平类型的城市在时间跨度1-5年内平稳转移的概率均维持在90%以上,表明高水平类型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性。(2)样本期内不同类型城市向相邻高水平城市转移的概率大于向相邻低水平城市转移的概率。(3)样本期内不同类型城市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实现跨越式转移的概率较低,这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表3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传统Markov转移概率矩阵

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Markov链分析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受到自身能力的制约,而且会受到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本部分在传统Markov链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因素,考察空间因素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转移概率的影响。经过检验后发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表4报告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Markov转移概率。通过比较传统和空间Markov矩阵中的数值,可以探析空间因素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1)不考虑空间因素的传统Markov转移矩阵与空间Markov转移矩阵中的概率值不尽相同,这说明空间因素会显著影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2)与不同类型城市为邻,该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向上或向下转移的概率存在差异,其中,与高水平空间滞后类型为邻时,能促进新型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转移,而与低水平空间滞后类型为邻时,则会抑制新型城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3)在不同空间滞后类型下,高水平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保持稳定的概率均在80%以上,表明高水平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表4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Markov转移概率矩阵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05-2019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相关结论如下:(1)河南省总体及4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态势,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且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河南省总体、中原城市群、豫西豫西南和豫北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绝对差异均呈扩大之势,且具有明显的梯度效应和极化特征;黄淮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绝对差异有所缩小。(3)在不考虑空间因素时,除高水平地区外的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向上转移趋势,但很难实现跨越式转移;纳入空间因素后,高水平地区对相邻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低水平地区则会阻碍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向上发展。

本研究有以下建议:(1)应充分发掘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潜能,补齐发展短板。中原城市群应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在提高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围城市影响力。豫北经济区应统筹兼顾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资源利用。豫西豫西南和黄淮经济区应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产业,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2)各地区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寻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中原城市群和豫北经济区应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豫西豫西南和黄淮经济区应以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抓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以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缩小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3)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鼓励区域间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合作,实现河南省18个地市的有机联动与均衡发展。重点发挥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低水平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注释:

① 河南省四大区域:中原城市群包括新乡、焦作、济源、洛阳、平顶山、漯河、许昌、开封和郑州;豫北经济区包括安阳、鹤壁和濮阳;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黄淮经济区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

猜你喜欢

黄淮经济区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中期天气预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