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2022-11-23刘卉邵阳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毕业生职业

文/刘卉(邵阳学院)

一、引言

“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党中央将“稳就业”作为“六稳”工作的首要目标。当前中国经济恢复态势持续,我国就业规模保持稳定,但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十四五”时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保障就业仍在宏观政策的优先位置。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大学生是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超过900万人,2022年预计将超过1000万,如何解决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成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受新冠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受到很大压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招工意愿不足,除总量上的矛盾外,结构性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目前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短期挤出效应开始显现,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就业困难问题将更加突出。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为重要目标,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对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根据麦可思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稳定保持在80%以上,就业率保持较高的稳定水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渐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社会公众也逐渐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立足于当前经济环境发展人才需求现状,结合高等院校内外部环境实际与人才培养现状,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新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可实施性措施,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一)就业质量的概念及内涵

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就业质量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末,由国际劳工组织首次提出。国外学者和机构在“就业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体面劳动”这一概念,欧洲基金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就业质量”这一概念,将就业质量定义为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之中以及工作过程之外与劳动者有关的权益保障。这一定义的提出,将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范围扩展到工资薪酬、工作环境以外的劳动者身心健康的范围。随后Fredrick也提出,高质量就业就是劳动者在获得恰当工资报酬的同时,工作环境也要得到劳动者个人满意,劳动报酬并不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唯一因素。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通过14个指标,从7个维度构建就业质量测量评价体系,2010年又与欧洲基金会合作,制定出一套在欧洲广泛认可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国内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宏观上,就业质量应该从工作性质、社会福利、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衡量。微观上,从工作本身的优劣与是否能满足求职大学生自身要求来衡量就业质量。从供需来看,大学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职位需求的匹配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陈勇(2020)认为,就业质量源于就业者对所从事职业以及该岗位的满意程度,涉及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1]。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衡量包括职业稳定性、毕业生自我满意度、薪酬收入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度等多个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相对于社会求职者来说属于初次就业者,同时也是经过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型人才,其培养方式和内容应当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通过梳理就业质量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业者个体主观判断,包括工资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未来职业发展等在内的个体满意程度;二是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职位的匹配度,是毕业生所在职位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毕业生在高等教育中所学习专业的一致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者们在就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求职者个体、家庭社会关系资源、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2-3]。从人才培养视角来看,高校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资源和社会环境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改变的既定因素,家庭社会关系资源包括家庭的社会关系、父母的工资收入和文化教育背景等都取决于学生家庭内部成员的积累和努力,社会环境更多受到政府的政策指引和微观经济个体的影响。因此,基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层面,学生个人的就业求职能力、职业认知和专业技能等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可以通过专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就业匹配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促进毕业生专业和职业的匹配性,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求职能力是毕业生个人拥有招聘单位所需要的技能,通过招聘环节展示出来并被招聘单位认可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求职能力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充分地展现自我价值和能力提供机会,增强毕业生获得满意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根据彭正霞等对600多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能力越强,职业认可越高,则就业满意度和工作匹配度会越高[4]。这些能力是职场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能够满足雇主需求,适应工作需要。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求职过程就是一种从学生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过程,而就业求职能力能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展现自我、获得理想满意的职位。毕业生在这一满意的就业岗位上,获得理想的工作报酬,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则会提高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

为积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学校都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成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证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就业指引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是为在校学生专门制定的,针对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所开设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规划和管理能力,拓展职业视角具有重要意义。授课教师通过课程介绍学生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能够增强学生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和行动能力,从而提高获得理想职业的可能性。大部分高校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并未对该专业所需技能要求、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往往凭借历史经验或口耳相传的信息做出决策,导致学生在入学学习后陷入迷茫,没有职业认知和学习规划,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掌握到所需的必备技能,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了解和认知,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或在岗位上难以胜任,因此可能会增加对就业职位的不满意程度。

专业技能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劳动力市场中,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区别于其他求职者的关键因素,也是招聘单位特定职位的技术要求。高校针对不同专业,按照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开设专门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高校毕业生拥有更好的专业技能,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发展舞台。专业技能是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理想的职位,提高就业岗位匹配度和就业满意度。

三、提升就业质量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就业的“最初一公里”,也是培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决定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总体来说,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满意程度有待提高。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需要以就业促培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以大数据为依托整合就业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科学的高校培养机制。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依据自身特色找准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需以市场为依据,做好高校与市场的连接工作,紧跟新时代经济变化和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格局,在高校机制体制、教师师资队伍、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上紧跟时代步伐,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不断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市场要求的新型人才。强化与企业对接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专业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机制,通过市场需求化培养,促进毕业生专业技能、求职能力和职业认知的提升。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师在精专教学技能的同时,立足社会实践,走入企业,走进行业,在教学课堂上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当下社会环境将结合,增强学生社会所需专业技能。

(二)以就业为牵引,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高校就业工作要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小我”融入国家、人民的“大我”之中,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积极投身于西部、投身于基层、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提高全员育人意识,增强全体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职业引导作用,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要求更为清晰,具有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信息渠道,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磨炼专业技能,扩展学生职业认知。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开展针对性就业课程,以形势与政策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抓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层次进行精细化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提高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科学规划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同时,高校辅导员和心理辅导人员要做好毕业学生心理状况监控,及时发现求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异常变化,进行求职心理的疏导,传授求职技巧。家校联合形成良好的职业引导氛围。家庭父母对学生求职观念的影响不容小觑,高校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家校联系活动,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求职观,配合高校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开展一系列科学有趣的就业主题教育,通过政策形势讲座、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职场讲座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意识和求职能力。充分利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特岗教师”“毕业生应征入伍”等政策平台,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需要过程中。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综合学校力量开展精准化就业帮扶工作。

(三)以大数据为依托,提高供需匹配度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整合高校、政府、企业资源,建立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形成“互联网+”就业指导的新模式,为寻找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智能化的就业咨询和人性化的关爱指导工作。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严格审批专项经费的使用,将专项经费用于就业服务的提升与信息化技术的增强上,加大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通过分析就业平台的数据对毕业生工作岗位进行精准推荐,同时对招聘单位招聘要求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可以掌握市场需求状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使毕业生具有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就职能力。这样将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岗位要求对接起来,让毕业生通过平台找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能寻到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毕业生职业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