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推进科技创新 赋能乡村振兴

2022-11-23戴向前李红兵安庆市委农办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安徽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市农业农村

文/戴向前 李红兵 (.安庆市委农办;.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近年来,安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要求,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安庆市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安徽农业大学等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南综合实验站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 个。

二是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全市拥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30 余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家、省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0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7 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 个。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在安庆市推广林业新品种4 个,在岳西县建设全省首个竹荪种植示范基地30 亩,在太湖县建成超高产油茶示范基地100 亩。安徽省农科院为潜山市引进瓜菜新品种9 个,推广瓜菜高效栽培技术3 项。

四是组织农业技术攻关。开展竹炭产品工艺关键技术、茯苓袋料仿野生栽培技术等研究,解决技术难题10 余个。

2.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18.03 亿元,实施乡村特色产业、稳定就业、农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五大提升行动”。2021 年,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3.5693 万人,为2020 年全年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人口数的106.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施到村项目661 个、到户项目11.9 万个,2002 家经营主体带动42137 户脱贫户增收。新增乡村振兴小额信贷7.78 亿元,存量贷款余额19.02 亿元,位列全省第一。持续开展消费帮扶,累计销售农副产品24.9 亿元。

3.全面实现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是粮食增产超预期。全市粮食面积519.25 万亩,超省下达任务0.75 万亩;总产193.17 万吨,超省下达任务(190.3 万吨)2.87 万吨。

二是生猪存出栏超额并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全市生猪存栏107.9 万头,同比增加7%,完成全年目标128.5%;累计出栏211.2 万头,同比增加12.9%,完成全年目标104.6%。

三是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油菜面积137.8 万亩,蓝莓面积7 万亩,瓜蒌面积9 万亩,蚕桑面积16.4 万亩,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油茶面积87 万亩、茶叶面积55.5 万亩,分居全省第二、第三位,产量全省第三、第四位;全市水产品产量31.25 万吨,成为全省水产大市。

4.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实行产业“链长制”,着力发展稻米、生猪、家禽、水产、蔬菜、油菜、茶叶、中药材(瓜蒌)、林特(油茶、蓝莓)等九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业,全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28 个。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提升。全市新增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22 家,总数486 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00 亿元,其中规上产值600 亿元,占全省产值7.7%,居全省第六位。全市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9 家,2021 年新创基地15 家,新创数量全省第一位。

三是龙头企业持续壮大。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3 家,其中国家级8 家,数量全省第二;省级104 家,数量全省第一。

四是农村电商持续发展。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70 亿元;电子商务快递进村覆盖率达90%以上。

5.强化农业“双招双引”

2021 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125 个。其中签约项目55 个,签约总金额175.48 亿元;签约项目中已有31 个项目开工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3.65 亿元。与中国农科院签约实施合作项目19 个,在谈项目5个,涵盖了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种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培训等四大领域。桐城市与香港共享集团、深圳环太汉默公司对接合作,推进长三角绿色蛋鸭产业集群项目、生态羽绒供应链项目;怀宁县在蓝莓产业“双招双引”上持续发力,引进湖北华美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年产5 万吨蓝莓高端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岳西县投资3 亿元的“榧动力”智慧康养小镇项目已开工建设;太湖县引进正邦集团,建设生猪繁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望江县引进安徽农垦集团,建设20 万头优质生猪产业化项目;宿松县引进安徽怡花湾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其他县(市、区)均立足自身优势,内搭平台,外联老乡,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规模种养业,推进一二三产的有效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一是农村“三大革命”成效显著。2021 年,全市新建农村户厕3.8 万户,118 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正常运维,持续推进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进一步提高;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业,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

二是农村“三大行动”扎实开展。以“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全覆盖;高效开展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全市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全市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999 千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90%以上;结合配电网工程实施,改造总户数3.6 万户;新增农村4G 站点200 个,新增4200 个光端口,年度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四是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1.97 万人,领取养老待遇人数75.13 万人;建成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 家,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148 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290 个;邮政快递进村覆盖率超过85%;新(改扩)建幼儿园25 所,组建城乡教育联合体72 个,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达到85%;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覆盖率达到98%。

7.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全市2020年已完成集体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总量比2019 年度增加14.5 亿元。2021 年已有54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给本集体全体成员分红,金额1157 万元,受益农民群众14.58 万人。

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市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的村数达1298 个,占比89.9%;实施“三变”产业项目1847 个,村集体和农户入股土地36 万亩,入股房屋等集体物业15 万平方米,入股资金11亿元,参与农户22.26 万户。

三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870 家,家庭农场8256 家,其中,各级示范合作社969 家,示范家庭农场1055 家;岳西县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怀宁县成为第一批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全市有109 个村被列入中央和省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村,有17 个自主扶持村,实施扶持项目126 个,2021 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 万元的村数达到426 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0.3%。

四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261 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1.2%。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安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很多挑战。

1.机遇

一是党中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将会明显增大,带动资金、人才、科技、产业等要素加速向农村集聚,有望激发乡村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动能,农村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二是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加快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发挥安庆交通枢纽、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农产品和要素循环畅通的战略链接。

三是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农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先进种养技术的普及,供应链加速重构,有利于提升安庆市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安庆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新的动能。

2.挑战

一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不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三是人才制约仍然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缺乏,急需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经营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面对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安庆市将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开拓进取,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实现安庆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振兴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要以发展主导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优质特色产业提升农业品牌和效益、发展新兴产业挖掘农业功能为主线,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稳产保供、富农增收,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强化创新引领,聚集资源要素,纵向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横向拓展农业功能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打造生态宜居新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加快建立推动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3.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安庆特色文化,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让乡土文化传承下去,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服务设施系统化,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打造善治乡村,着力夯实基础,突出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统筹,着力解决乡村治理的突出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巩固基层政权,以开展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健全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继续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整合乡村服务资源、丰富服务载体,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水平。

5.开创生活富裕新面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紧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农村低收入常态化帮扶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农村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新农村。

猜你喜欢

全市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