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22-11-23梁贤坤
梁贤坤
(国科(佛山)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
“环境”造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当自然环境受到污染,那么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威胁。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从多个方面展开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然而受我国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形式较为复杂,环境监测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强的专业性。为了精准、全面、科学地推进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充分运用地理、生物、化学等相关知识,针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进行调整[1]。在水、空气、土壤等资源环境的整合下,实施有效的环境监测,从而推动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环境监测样本和设计方案更加精益求精,更为精准高效。
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指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察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集中反映了环境质量,其监测内容包含了各项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是推动生态系统监测的一项有效举措。
第一,环境监测作为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监督执法的重要体系,是一项基础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有利于对数据科学地实施整合与分析,能够结合当前环境质量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实现智能化测评,达到对环境质量的全面优化,从而深刻分析典型性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增添助力;第二,借助互联网、化学、医学、遥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数字化的生态监测系统,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研究的依据[2]。在监测质量的精准性上,通过专业的监测机制和科学的管理环节,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能够确保环境现场监测结果的精确性;第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是提升生态环境管理产业发展的有效核心。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环境监测人员要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多重领域,在水、气、电、声等多项资源配备上,利用便捷化的监测设备,达到对监测技术和监测标准的更新,为质量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拓展路径。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已经进入初期发展阶段,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依托各类专业化的设备开展测评和指导,分析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因素,其关键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环境监测的实施流程
在实施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实施流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环境样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围绕关键环节对操作流程进行明确和优化,尤其是在环境监测的实施质量方面,要加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作为监测人员,必须要对各项环节及监测结果进行明确的限定,并结合具体的实施情况对环境监测实施质量控制[3]。在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要对于接收样品、监测机制、报送结果,特别是针对实验室检测等重要的环节实施全面的监督;其次,要结合环境监测程序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防止环境监测程序错误导致出现各种问题,使合理的环境监测程序能够对监测人员起到高效的辅助作用,从而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果,避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受到各项问题的干扰。
2.2 监测人员的职业素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发展技术较高、操作流程繁琐,无形中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环境监测的实施背景上看,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及管理方面的体系更加严苛,其推进标准更为严格,监测人员面临着更高的环境监测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压力。环境监测人员在业务素养和能力上也面临着短板,例如,在操作大型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员工需要按照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形成清晰完整的检测报告[4]。当面临新型环境监测系统的故障时,工作人员要对仪器故障保持较高的认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各项问题,从而加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推进,对整体环境监测工作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仪器设备的校对修正
环境监测质量调控需要人员、器材等多元素的融合,尤其是对于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要求上,要以精准的测量方式实现对计算机环境监测设备的校对和调整。在仪器设备的具体数据上,要对环境监测仪器的出厂保修、运行记录、档案管理进行整合,对其运行的状态保持监测,从而以质量发展体系为出发点,加速对环境监测仪器及设备的有效监督,使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环境监测设备校准后的修正参数进行高效的评判,并形成良好的策略措施,达到对环境监测体系的有序推动。
2.4 监测方法的标准规范
在人员素养、设备基础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监测的方法也要进行科学的选择,尤其是在相同天气条件或环境状况下,要根据不同的监测点位,围绕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环境监测[5]。要督促质量控制人员从环境样品状态等方面出发,实现对监测方法的合理选择,并结合不同的分析方式,实现对监测方法的更新优化。
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监测质量的具体实施和操作中,受监测设备自身缺陷、外在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的影响,环境监测样本的纯净度和监测的精准性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和管理产业发展水平滞缓,易对监测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3.1 质量体系缺乏先进性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但是随着环境监测改革的深入,监测服务市场的竞争较为激励,导致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发展良莠不齐。一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体系薄弱等问题,缺乏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导致环境监测质量的多项过程缺乏协调性,亟待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3.2 控制环节存在局限性
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工作人员要针对监测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的调控。尤其是在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上,要对监测任务、监测方案、现场采样、样品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落实[6]。尤其是在监测报告的出具上,要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全面。各控制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在控制结果的过程中,其可靠性和实效性存在不足,控制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使得整体工作机制缺乏更多助力。
3.3 环境监测缺乏制度性
要想确保环境监测保持健康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过程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水平。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上,要围绕环境监测质量进行明确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但是从当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料管理过程缺乏健全的协商及组织体系,资金和人才的不足,导致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无法实现体系化和制度化的优化更新。落后的制度和体系建设必然会影响到环境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严重威胁到了环境监测质量水平的提升。
3.4 监测设备的落后性
从整体上看,受城市经济、监测设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缺乏相关支持。室内监测设备较为陈旧,常规仪器难以匹配当前科技的发展,无法与现代监测技术接轨。一方面,政府各部门缺乏对研究经费的重视,监测站点的设置完全依靠自收自支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监测站难以得到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对于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有待提升。
4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的实施对策
结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所涉及的人力、物力等因素,工作人员要对现有的工作制度进行再度审视和评判,要根据实际工作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内容进行修改,确保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进一步加强对样品的监督、优化和提升。
4.1 强化细节,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
工作人员要围绕监测过程、人员、方法、设备等关键因素,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尤其要对各环节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并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借助精细化的发展举措,将环境监测工作分为不同的管理模式,从多个方面提升环境监测的发展质量,加强环境监测的可靠性管理。例如结合国家监测标准体系建设,构建空气监测模块、水资源环境监测模块,并围绕管理中心开展优化。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要对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要点,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效果,降低环境监测问题发生的概率,实现智能化的采样质量调控[7]。
第一,采样环节作为环境监测全程序的第一个环节,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加强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结合样品要求,以规范的操作流程细化样品采集计划。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集点位、待测项目,明确样品采集人员的具体分工,通过制定科学的样品采集方式,优化样品采集计划,确保样品运输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第二,在对监测样品采集内容的记录上,要针对不同的样品明确采集人员、项目分工、工具器材等内容,制定细致明确的样品采集记录,确保其记录内容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第三,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特点,全面加强对样品采集的监督检查,按照一定比例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管理。在抽查过程中,加强对监督抽查结果的记录,及时纠正现场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现场监测数据更加精准和完善。
4.2 全面调控,规范环境监测过程
要想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优化,相关工作人员要运用标准方法及理论,同时结合当地环境开展具体的监测,特别是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调控,针对质量控制流程开展全方位的监督。
第一,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在所涉及的设备人员等方面内容上,围绕智联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保障质量控制的程序化和规范化。要从多方面入手,促使环境监测单位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将标准化落实到监测工作之中,继而推动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设,保障策略结果的精准性;第二,优化监控点布置。要结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提升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明确监测范围,实现监测点布设的价值优化。例如,在对土壤进行样品采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明确监测边界,通过明确的监测点布设,提升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第三,要遵循合理的环境监测程序,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做好对各种突发状况和意外因素干扰的应急措施,提升环境监测的水平和质量,为后续获得客观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优化管理,优化环境监测设备
从根本上说,仪器设备在灵敏度、精准性、使用方法和技术先进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环境监测质量上,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由专业的计量部门或授权单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明确的检定和校准,尤其是对于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有效期上,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规范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流程。
第一,通过组建专业的环境监测仪器管理队伍,定期对仪器设备展开维护和检修。例如,在选择滤膜称量专用电子天平对PM2.5手工监测采样滤膜进行称量时,要定期对电子天平进行校准或核查,提高电子天平的稳定性,保证滤膜称量的准确度。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上,按照国家技术要求编制仪器设备技术参数,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对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仪、空气颗粒物监测仪、动态校准仪等主要监测设备仪器及其辅助设施进行全面的更新升级。同时要对采样系统、仪器状态、传输系统、仪器测试准确性进行进一步调试,确保数据的精准性和真实性,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设备支撑。
4.4 打造专业全能队伍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加强专业人员配备。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以持证上岗为原则,对于所从事的监测项目,要符合上岗合格证的准许范围。要根据监测工作的规划和设定,避免监测人员存在消极怠工、违反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样品取样量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完善生态环境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塑造全能人才队伍,积极招聘录用符合岗位要求标准的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义务,通过强化内部审核人员、质量监督负责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促进相关人员的全面发展;第二,通过积极专业的人才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环境监测知识和环境监测分析水平。定期组织生态环境监测站和其他环境检验监测机构,通过组建内部交流讨论会等方式,科学展开采样点位设计、环境污染分析、监测数据溯源等方面业务培训,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模式,强化奖惩制度,优化职能晋升体制,合理制定年度绩效及奖励工资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人才价值的全面塑造;第三,创新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引入高学历和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打造综合化、多元化、全能化的生态环境人才队伍。通过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专业团队的密切配合,强化人才对生态环境监测中物理、化学、气象学、生物学的认识,打造更加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
5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关系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结合环境监测机制的具体推进,工作人员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实施规范化的环境监测检验流程。通过科学的采样工作、规范的流程和明确的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发展水平。但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亟待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创新研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达到环境监测治理管理水平的有序提升。因此,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遵循统一的环境保护标准,达到对监测质量控制的优化。获取正确、可靠的数据信息,不仅要依托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优化管理体系,还要深化对专业技术设备的研发,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运作,加速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