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研究的理论——实践观

2022-11-23

关键词:教育学马克思建构

诸 园

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学科共同面临的基源性问题。亚里斯多德认为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是永恒不变的智慧,在《论题》篇中,亚里斯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创制知识,进而他又将理论按其对象划分为神学和知识论两大体系。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理论开始摆脱宗教,成为现在“理论”的含义,即理论将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与“应用”相对的概念。马克思的理论观超越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观和近代理论观,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理论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以实践为依据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在教育研究的“理实观”问题上,叶澜教授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引入教育研究中,这种理实观实质上就是在教育研究中,学者如何在教育学立场下,以教育学的眼光探讨和分析教育存在,确立了教育学的路径和中国教育学的视野,这无疑给教育研究指明了学科立场。

然而,传统的教育研究倾向于“从理论到实践”的单向思考,却忽略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另一条路径,实际上,通过教育研究重要的不是认识和解释教育世界,而是要改造教育世界,实践活动中蕴藏着人类教育生活中的一切秘密,是教育学面对的一切现实教育矛盾的总根源。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富有生动性和立体感的双向建构,这种双向建构为教育研究指明了方法论的方向。

本期刊载的四篇文章选题各不相同,但均展现出清晰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自觉。《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文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总结出可供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借鉴的成功经验。《从寓心于身到主题文本——意义的生产及其显现》一文阐述了意义的生产和呈现机制,启迪思考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感知、体悟、发现、生产与表征意义的能力。《教育扶贫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一文阐释教育扶贫政策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实践逻辑,指出推进教育扶贫的当下路径,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自然联结与青少年手机成瘾关系》一文论述了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正念和自我控制训练的课程,提升其正念和自我控制水平预防手机成瘾。

在教育研究理论—实践观视域下,我们还应意识到教育研究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育研究的学科视角不仅存在泛化和缺失的共性问题,也存在教育学视角特殊需要的个性问题:教育学理论视野的狭隘化;分散的局部的理论由于缺乏统整而造成理论成果的碎片和局限,甚至在潜意识中将教育和教学等混为一谈,将教育学狭隘化成“教学学”或是“课堂教学学”,因而削弱了教育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教育研究应当从一个完整的“教育”概念出发,真正扎根在中国大地,以“立场”“教学”“教养”“训练”等表述不同概念层次关系,根据各种基本概念的结构、类别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型塑教育研究的范畴体系。二是实践哲学传统研究中的盲点在教育研究中的体现,即“实践”总是以“理论的方式”,而不是以“实践的方式”来探究“理论与实践”:停留于对现实的批判,缺少改变现实的实践行为理论;停留于“是什么”“为什么”的思考,缺少”怎么办“的探究。本期刊载的四篇文章为我们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我们也将热忱期待学者和专家秉持教育研究的理论—实践观,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研究栏目向着学科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学马克思建构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马克思像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