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质环境监测的样品采集与保存质量控制探讨

2022-11-23乔龙海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水样容器环境监测

乔龙海

(攀枝花市米易生态环境监测站,四川 攀枝花 617200)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也愈加重视,从而使得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环境监测过程中水质采样工作难度大,质量管控不严格,使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错误的数据信息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无法正确认识到水质环境的真实情况,给后期环境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在样品采集与保存中必须重视管理与质量控制,从源头上加强对数据的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准性。

1 水质环境检测

水质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对水体进行监测,测量水质是否受到污染、含有哪些污染物、受污染程度等。在测量水质变化过程中,通过数据真实地反映出水环境质量,以便为水处理时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水资源调控力度。因此,为了保障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充分展示水环境的相关数据,务必要改进检测技术,研发出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检测手段和设备,实现提高水资源监测质量的目的[1]。

水资源是自然环境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与人类的生活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我国原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犷,对水环境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善我国水环境的质量,水质监测部门必须加大检测工作的力度,对重污染区域进行严格监测,依据监测结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质监测工作开展必须以技术手段为基础,进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与生活[2]。在水质监测中质量控制是最基本的内容,在样品采集与保存中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才可能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了解该地区的真实环境情况,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数据制定改善措施,才能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如若在采集和保存水质样品时没有严格控制其质量,样品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样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阻碍后续水环境的治理工作。因此,为了改善我国水环境的生态质量,必须加大对水质环境的监测力度,严格控制样品在采集和保存中的质量。

2 水质环境监测样品采集的影响因素

2.1 外界因素

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水质监测样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具备代表性。例如:气候条件,在水质监测样品采集时,气候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水质采样过程中,雨雪天气会导致水体污染物分布不均匀,这样就无法准确地监测出水质污染的含量和成分[3]。此外,河岸的变化也会使水质样品出现误差,特别是岸边的采集点,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其显著。

2.2 频率和点位因素

在开展水质环境监测采样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监测点现场的污染情况,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开展实际采样时,必须遵守工作准则,控制好采样频率。如果采样频率过低,样品就会缺乏代表性;如果采样频率过高,则会增加采样人员的工作负担,因此要合理控制采样频率,确保样品符合水质环境的实际情况,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采样点位的确定也非常重要,在同一个自然环境中,同时采样,样品体现出来的污染物参数也可能不同,因此要依据规范标准及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位。

2.3 采样计划内容缺乏完善性

水质环境监测样品采集过程必须按照采样计划实施,进而确保采样的规范性及合理性。对于采样计划的内容必须详细,将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器材的选用,现场测定项目,采样安全保证等内容囊括进去;但就目前的工作状况分析可知,大部分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的计划内容并不详尽,甚至缺乏采样计划。对于监测内容的控制或例行监测采样工作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无法体现出采样的周期性,最终影响水质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2.4 采样容器和设备因素

水质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中,样品的保存极其重要。由样品容器导致的样品污染问题屡见不鲜。还会出现不同样品保存在混用容器中的问题,这样的结果都会导致样品数据混乱[4];此外,监测样品中的个别因子还可能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到采集样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或是一些需要在现场完成测定的项目,例如:水温、酸碱值、溶解氧等项目,这些监测项目需要在采样现场完成,这就需要测定前仔细检查所用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确保设备在检测中不会发生故障。相关仪器必须开展定期维护保养工作,用前校准,确保仪器的使用性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仪器设备的使用者缺乏对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重视,导致仪器设备检测结果不准确,获取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影响了最后的监测结果,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5]。部分采样人员在针对无法现场测试的项目进行样品采集时,并未按照相关标准选择容器,导致所采集的样品受到污染,同样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降低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2.5 样品采集操作不当

水质环境监测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人员的操作更是关键的一个环节,采样人员的操作水平也直接关系到采样结果是否准确。就目前的情况分析,部分采样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缺乏对采样操作规程的了解,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采样不规范等问题。一些监测站的采样人员岗位非常不稳定,会频繁地调换岗位,若是缺乏经验的人员在采集样品时更无法达到相关要求;当监测站缺少人员时,部门还会直接招聘或调取完全没有经验或没有接受岗前培训的人员直接参与到采样工作中,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因操作不当导致样品出现误差,不利于采样质量管理。虽然我国已经提升了对水质监测的重视程度,但现场采样人员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导致采样人员不得已开始应付工作,更没有时间进行继续教育,这也就无法提高采样操作水平,不利于样品质量管理。

3 水质环境监测中样品采集及保存质量控制注意事项

3.1 加强控制采样流程

在水质环境检测过程中,如果是对地表水域开展采样,就需要采集瞬时水样。在采集这种水质样品时,必须做好规划和分析,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划,深入多次研究样品的消耗量[6]。在采样过程中,必须明确采样区域,再使用专业的仪器给予定位,确定好位置后方能采样。当测量水质时,如果样品中含有某种有机污染物,所采集的水质样品就需要盛满容器,再立即用水密封容器,以此来隔绝外界空气对水质样品的污染或影响。水质样品采集完成后,采集人员需对每个样品做好标记,粘贴标签以便区分,在标签中明确采集时间、点位,采集人员信息等,方便进行溯源。

3.2 做好器材选择

在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为了提高样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首先要全面加强采样方法和设备的质量控制。在选择采样方法和采样设备时,必须综合考虑水质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和最终目的,确保所采集的样本能够符合水质环境监测要求,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使其能够足够反映出所监测区域内的水质情况,进而提高水质样品采集工作的整体质量。此外,在水质样品采集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还要综合水质监测要求,做好采样前准备工作,综合采集设计和样品分析,选择适当的采集容器,水样容器等。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采样器材对水质带来的影响,多使用聚乙烯塑料桶、自动采样器来提高采样质量。而为了提高水质样品的代表性,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容器对水质造成的影响,可以选择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来作为样品容器。在采集样品时,不仅要确保材质符合技术要求,还要按照规定的清洗方式做好容器的清洗工作,这样也能尽可能地减少容器对样品造成的污染。

3.3 提高操作水平

在地表水质监测过程中,采样人员在采集瞬时水样中,必须依据具体需求合理控制采样量,以免发生突发事件,采样量要大于要求值。在开展采集时,采样人员要对采样位置精确定位,可以使用精良的定位设备实施定位,采集过程中切忌动作幅度过大,以免水体沉积物漂浮对样品检测结果产生影响[7]。在测定有机污染物和溶解氧过程中,水样必须充满整个容器,容器中不能存在没有水样的区域;在测定悬浮物、粪大肠杆菌、硫化物、油脂类污染物时,必须单独采样。通常情况下,采样前所使用的容器要用待测水样荡洗容器内部,测定油类水样时不可荡洗,采集人员需于水面下30 cm的位置进行采样。当水样内存在沉降固体时,采样人员要通过自然沉降或过滤等方式分离水样和沉降固体。在采集水样后,采样人员需制作标签贴于容器外部,标签内容主要包括:采集时间、点位信息、分析项目、保存方式、采集人员姓名等。如果有些需要在现场完成测定的项目,就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现场实施测定,认真填写采样记录表,所写内容必须完整、真实、字迹清晰,切忌模糊不清。在完成采样前,采样人员必须仔细核对采样计划、记录表、水样等信息,如发现问题要按照具体情况重新采样或补采水样,确保采集水样与标准要求相一致。

3.4 注意样品保存剂的选择

水质监测中水样出现变化是非常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分析的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样品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变,从而使得监测结果及检测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为了确保水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加大技术投入。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项目,在水质环境监测中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的方式获取数据,例如:水温、酸碱值、电导率、溶解氧等。而对于需要在实验室监测的水样,在样品采集后,样品中一些成分会彼此发生反应,使得样品浓度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据样品分析项目,适当地加入保存剂,以减少样品浓度受到的改变[8],当水质中存在较多的微生物时,可加入抑制剂来减少样品中微生物的活性。例如:检测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水样时,可适当地加入防护剂,防护剂可有效抑制微生物与亚硝酸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检测酚类水样时,可加入磷酸来调节水质样品的酸碱值,再加入适量的硫酸铜以抑制其活性程度。

3.5 加强样品的运输管理

水质样品采集完成后,需依据采集地点和检测分析项目的保存时间,选择最恰当的运输方式,以免水质样品在运输中受到影响。在样品采集中相对应的样品要贴好标签,做好编号管理,明确检测项目,利用恰当的保存方法和保存剂控制样品质量。在样品开始运送前,需由专业工作人员检查样品容器,主要检查其外盖是否拧紧,是否利用泡沫箱分隔等,主要是为了避免运输过程造成样品损毁。在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可统一包装,通过分装明确样品的采集内容和保存方法。运输中工作人员需填写采样记录表,确保所有样品全部装箱运送,通过明显的标志提醒他人,以便样品在运输中不会受到影响。此外,在样品运输中,需要避免样品受到震动或阳光直射,以免污染物对样品质量造成影响。部分样品需冷藏保存的,运输过程中可使用车载冰箱或保温箱加冰袋的方式进行保存。

4 水质环境监测中样品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措施

4.1 科学选择水质采样点

工作人员必须科学设置水质采样点,因为工作技能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水质采样造成影响,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提高操作技术,准确定位采样点,以便为后期工作奠定基础,促进后期工作顺利完成。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水质采样点无法采集样品,则一定要按照规范流程重新选定水质采样点,确保采样点的科学性。

4.2 明确采样周期和频率

在水质样品采集中,不同的水源地采样必须确定不同的采样周期和频次。对于饮用水源地的采样需保障每月一次,每年12次。采样时间在月初,确保固定的频率。对于水库、湖泊等水源地采集样品时,应以枯水期、丰水期进行划分,每年采集2次,每次采样频率为30天左右。对污水水样的采集,必须依据排污企业的生产周期、排水量、污染物种类、排放标准进行综合分析,准确依据企业生产处理工艺确定采样时间和频次。

4.3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对于监测人员要加强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对新进或转岗人员进行水质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和监测技能培训,对参加完培训的人员实施考核,发放考核合格证。在培训中要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采样人员的责任感。在采样中,还要制定采样过程监督制度,质量部门也要对其实施不定期抽查,确保现场监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4.4 加大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

对不同的监测条件配置相对应的采集设备,进而符合水质环境现场监测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样品保存设备,GPS定位设备,监测点位的视频记录设备,符合技术要求的现场监测仪器,采样安全防护装备等。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例如: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技术,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控制,以提高水质监测样品采集质量。

4.5 实时更新监测标准

在监测活动中要实时更新监测标准,综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水质环境监测标准随着实际情况动态变化,能够反映出当前监测水质环境的真实状况。因此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调整参考标准,且能够对评判的参数进行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完善水质环境监测标准,使其符合国家规定。以此为依据,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使其在水质环境监测活动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水质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水质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开展监测时,必须控制样品采集质量,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对样品采集的管理,完善运输体系,提高样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水样容器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难以置信的事情
磁性四氧化三铁氮掺杂石墨烯磁性固相萃取测定水样中的6种醛酮化合物
Fenton与超声空化联合技术深度处理炼油废水的研究
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取米
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