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视角下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2022-11-23何丽婷中山市通用螺丝制造有限公司
文/何丽婷(中山市通用螺丝制造有限公司)
一、相关概述
财务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当下行业企业对各项资产资源的安全管理与有效维护,确保自身正常经营、稳定发展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实施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优化内部工作环境,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制造行业领域中的企业相较于普通企业而言具备较明显的特征,资金需求相对较高、产品产期相对较长、资金回流相对较慢。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给制造型企业带来积极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迎来诸多挑战。为确保制造型企业的稳序运营、质量生产与持续发展,应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行业特征与自身实况合理优化内控工作并健全管理机制,从而为制造型企业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制造型企业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意义
内部控制的实施是确保制造型企业生产效率以及经营质量的良好基础条件,第一,可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性,在统一内控管理下增强各部门岗位职员的协同配合,并在财务视域下结合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第二,有利于降低成本支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加深对各项财务信息数据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资金预算、成本支出与资源配置等。如L企业在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后加强了对生产库存的优化配置,结合内控数据针对库存积压产品开展了优惠销售活动,从而规避库存产品过期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降低成本耗费;第三。保障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依据等。
三、现阶段制造型企业落实内部控制管理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认知相对不足
制造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与发展重点,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特殊的行业特征也对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知内部控制对制造型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价值。但在目前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部分制造型企业仍存在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知与充分重视,缺乏与时俱进和更新发展,其领导层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淡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风险意识等也有待提升,基于上行下效影响企业内部其他职员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与协调配合,同时还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各类风险、盲点问题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制造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另外,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中,制造型企业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其经营规模得以扩张,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管理漏洞与内控问题,再加上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不仅影响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损失。
(二)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在当前制造行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制造型企业仍缺乏建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仅为应付国家某些规定而设立,不实用、不恰当、不完善,不全面,且形式化问题也较为严重,难以可行、有效地进行落实,不仅影响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执行进度,还不利于企业的稳定运行与有效管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责任划分不明,部分制造型企业更注重产品的更新生产与经营销售,对各部门内部控制细化任务及具体管理职责的划分不够详细,从而出现工作推诿、风险塞责、敷衍了事的现象,严重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第二,与企业实际相脱轨,部分制造型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机制时忽视了与实际相关联,没有立足企业自身运营实际与内部管理需求去进行制定,从而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难以有效实施并获得理想效果。第三,盲目节约成本。部分制造型企业为解决成本耗费,进行了不合理的人员缩减与岗位合并,与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相悖,不仅提高了管理难度,还增强了财务风险系数,从而造成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难以执行落实[1]。
(三)相关财务人员素养不足
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落实离不开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的协助,同时财务人员也是财务管理下内控机制质量落实的主要实施者。并且财务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涉及专业知识较为广泛,如财务学、管理学、行政学、企业经营学等学科专业知识,对现阶段相关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增高。但实质上而言,多数制造型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能满足内部控制管理的实际需求,或风险意识不足、或专业水平不高、或业务技能不强、或内部控制经验较少、或内控方法采用不恰当、或信息素养不足等,从而影响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效率与落实效果。因此制造型企业应加强自身内控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高素质专业队伍的建设,从而确保其满足企业的内部控制需求与运营发展要求。
(四)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指导
财务内控的监督指导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其对于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力度以及内部控制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效应。但实际而言,部分制造型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方面缺乏严格的监督与全面的指导,其内部审计力度有待加强,首先,相关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监督管理工作中易受到领导层的干扰以及其他部门的影响,无法以公平、公正的监管姿态规避徇私行为的发生,从而造成各项监督管理工作效力的缺失。其次,部分制造型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不受重视,致使其他部门参与性不强、配合度不高,难以取得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效果。最后,还有部分制造型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而是由财务部门协同管理,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形同虚设,无法在内部控制执行管理过程中提供准确的评价依据。
(五)管理组织职权划分不清
在当前制造行业领域中,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仍缺乏合理性,缺乏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合理规划与分配,致使部门分工不清,岗位职权不明,从而出现工作推诿、重复管理的混乱现象,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管理质量与效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员配置问题,部分制造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不完善,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一岗多能或一人多专问题的发生,工作的繁杂与复杂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容易造成各类问题的发生。第二,控制权过于集中,弱化了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的职责权限,同时还易出现滥用职权问题。不仅对企业内部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对发展方向、战略决策等的科学制定也有着严重影响[2]。
四、财务视角下制造型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内控宣传并形成正确内控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决条件与重要保障,正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思想也是企业科学、稳序运营发展的关键要素。另外,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较明显的优势地位,我国也倡导“制造强国”战略并明确提出国家2025制造计划,显著推动了制造行业的规模扩张与业态发展[3],因此,制造型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宣传,与时俱进并形成正确、先进的内控理念。首先,企业管理层应通过文件宣传、活动交流、会议讨论的形式做好内控的宣传认识工作,加深其对内部控制及价值作用的正确认识与充分重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范围,并以此为基础立足财务管理,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工作。其次,应明确内部控制的全员性特征,结合企业员工培训将正确内控意识根植企业职员管理观念或工作思想,明确自身在内部控制中的工作职责,端正其工作态度,通过各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参与与主动配合。最后,在财务管理视域下的内部控制应注重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成本支出的有效管控,从而为制造型企业的运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内控管理体系
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是确保内控工作执行落实的重要依据与核心内容,制造型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结合行业特征、运营实际与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可行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对此,企业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出发健全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依据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并科学划分具体权限,建立责任机制,协调企业各部门及其不同岗位的制衡效应与促进功能,增强联动性,有效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确保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
第二,合理制定奖惩规范并与考核评价机制相关联进行优化与完善,依据各岗位职责权限与历年管理数据科学制定考核指标,针对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奖励或适当惩处,激励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其主动参与配合内部控制工作,从而提高内控效果;
第三,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制造型企业应依据生产经营各环节工作进行预算梳理与编制修订,将预算编制与内部控制有机融合,结合实际情况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从而确保资金成本的合理预算与质量编制。引导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充分考虑市场动态、经营状况以及编制的范围、结构、实践、内容等,采用恰当的预算编制方法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智能化财务编制,确保其可行性与合理性,还可以此为依据制定弹性预算指标等。同时还应制定行之有效的预算监督体系与预算审核机制,从而确保预算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第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制造型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多,对此,企业可以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与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推动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制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研判自身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潜在隐患与风险问题,并做好应急预案处理。同时,还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发挥其监督管理效应,确保生产状况与财务情况的安全与稳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4]。
(三)综合提升内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制造型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建设,为内部控制的执行落实提供有效人才保障。第一,应注重意识培养,如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等,企业可通过政策法规以及行业风险实际案例的讲解与分析,逐步强化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与风险意识,确保其工作的规范性与合法性;第二,强调职业素养的深化提升,企业可通过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内控经验相关的培训活动、定期教育、交流会议等进一步提升相关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内控经验,确保其满足当前内部控制管理的实际需求与工作要求;第三,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并结合激励制度确保相关财务人员的自我提升与发展,为其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有效调动其工作兴趣,并显著提升内部控制工作效果;第四,制造型企业还应改革人事制度,恰当提高招聘的标准度与针对性,深入调研所招聘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后再决定是否聘用等,并通过后期培训确保其综合素质满足内部控制实质需求。
(四)科学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
在财务管理视域下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制造型企业应强调内部审计监督,重视其实际价值并切实做好内部监管工作。
首先,企业应寻求内部控制关键点,通过事前控制针对性加强监督与控制并逐步形成详细、完整的监控数据信息,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进行发展决策;其次,应将内部控制各项工作合理纳入监控评估体系,从授权审批、生产环节、业务流程等方面出发落实内控监管工作,并加强对各项内控工作审批环节的重视,确保其规范性与合法性;再次,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共享内部控制工作的详细信息并阐述其中问题与对策;最后,从宏观角度出发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资金流向、使用的跟踪与监督,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依据制度与规范严格执行,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预防徇私行为的发生,合理有效把握内控要点,有效推动内控落实[5]。
(五)合理完善内控组织并明确岗位职责
财务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工作应强调内控组织的完善建设,明确其岗位职责,从而强化企业职员的执行能力与配合效应。
首先,企业可科学设立内部控制部门,明确不同岗位职员的工作职责与具体权限,落实责任机制;其次,利用先进技术拓展多元化沟通渠道,如钉钉、管理平台、微信群等,从而确保决策信息、内控任务的及时、准确传达,增强内控组织与其他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同时科学指导财务工作,从而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再次,针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具体分工与责任优化,将管理权限与工作需求相结合,通过精细化管理将任务指标深入落实到部门岗位中,发挥其主人翁意识,确保工作效益的增加。最后,与培训机制有机关联,提升岗位职工内控工作能力与组织岗位的相适应性,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组织的作用效力。
(六)推进信息化建设并构建良好内控环境
为增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并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制造型企业可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并以平台为依托定期开展培训教育活动、组织领导决策会议、探讨年度预算范畴、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了解内部管理现状、分享财务数据信息、传达相关任务指标、实施考核评估管理、预警评估风险问题等,为内部控制的质量落实提供工作平台与运行载体。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制造行业领域中,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与重视,立足行业发展与运营实际,从多角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内控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从而优化内部控制效果,为企业的良好运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