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乡村人才振兴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LH村为例

2022-11-23周怡君陈熊宁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云南省人才发展

文/周怡君 陈熊宁(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由来已久,“三农”问题也成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民族复兴必须直面的问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此外,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也正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一、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现状及概况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再到今天的乡村振兴,人才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话题。针对这一话题,国内的学者也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就人才振兴遇到的问题,郭险峰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人才建设面临着机遇,也存在巨大挑战,包括面临着“跳农门”整体意识下的“人才出走问题”,城市“抢人大战”下对乡村人才“虹吸效应”,乡村产业无法承载村民生存和发展的“挤出效应”等。因此,在讨论人才振兴时,我们应该持有辩证的目光,在看到这一战略带来收益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它的对立面。其次,王院成认为,随着乡村持续转型升级发展,乡村人才队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学者徐姗姗认为,乡村青壮年到城市谋生,造成了乡村人口的外流,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学者张慧泽、高启杰则是另辟蹊径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待乡村人才外流所产生的问题,他们认为乡村的大量人员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的生活压力加剧,对城市和乡村都无益处。整体来说,人才流失严重是绝大多数学者所持有的共同观点,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最后是乡村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这对于农村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制约。当然,各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分析对策。

目前国内对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除了对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之外,学者们还集中研究乡村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模式、人才的改革创新研究以及人才振兴的有效措施。例如学者王院成就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来推动乡村的人才振兴。曾欢、朱德全提出在民族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培育有农业情怀的“田秀才”、有乡土情结的“乡创客”、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土专家”、有文化自信的“乡村工匠”和能全面振兴乡村的“双创新农人”。学者苏迪、韩红蕾提出开放大学应结合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完善服务体系等方式培养出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学者刘泽则提出了完善高校的资助工作,确保农村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公平的机会,构建起人才振兴导向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面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各种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因此,对于乡村的人才振兴,我们需要从具体问题着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方能对症下药,解决好人才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复兴。

二、当前云南省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省乡村人才振兴与全国其他地区对比起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就云南省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个性”,有的放矢。这里以云南省的LH村为例,以小见大,分析云南省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北上广深是我国人员流动最大的地区,全国大量人才涌入这些地区,推动经济持续向前。很明显,这些地区经济的发达促使人们有更强的意愿去融入其中。所以,我们在分析云南省存在的问题时,经济发展程度就是我们入手的一个大方向。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云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95元,同年,北京市达到了69434元,上海市达到了72232元,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城市都达到了4000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过对比,就不难发现,云南省相对落后的经济不仅无法保留本地的人才,对于外来人才更是毫无吸引力。近些年,云南大批工人纷纷到外省务工,人才流失异常严重,对于云南省的发展非常不利。究其原因,还是云南省经济的相对滞后导致了贫困的多发。LH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为曾经的贫困村,大量年轻劳动力都到外省务工,使得LH村的发展缺乏人才条件的支撑,但好在LH村能找准定位,结合自身优势,让经济发展逐步上升,在2018年还被评选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尽管如此,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年轻人还是更乐意到大城市里去,对他们而言,乡村的发展机会较少且发展空间不足。因此,乡村振兴,考虑如何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二)观念意识落后导致人才断层严重

思想高度决定人生高度,同样,乡村的整体思想观念也决定了乡村的发展状况。“人才振兴观念意识淡薄陈旧,一些地方和个人在议事日程和经费投入上,未能将人才摆在重要的位置”。如果认识落后于发展现实,那发展也将停滞不前。在LH村,近年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成绩有目共睹,它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依靠种植甜豆和青花菜逐渐发家,随着产品的发展,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这也使得他们的甜豆和青花菜能够远销海外。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又大力发展田园旅游,将甜豆和青花菜的种植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可以说,LH村的老一辈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带给LH村今天的幸福。

但是问题也随即出现,老一辈人辛勤打下的基业,他们不敢轻易交到当代年轻人的手里,担心他们不能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任。而LH村的年轻人们也有新思想、新想法,他们想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LH村,帮助LH村。但他们的想法在老一辈人看来,虚无缥缈、不切实际,并且,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耐心,心浮气躁,不能够承担起LH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由于观念意识的影响,老一辈人不信任,青年一代没有施展的地方,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断层,从而导致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一个真空期,严重影响乡村的发展。

(三)教育文化滞后导致人口总体素质偏低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云南省整体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是比较靠后的,就“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云南就只有云南大学一所,与东部和中部很多省份相比,差距是巨大的。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云南人才振兴缺乏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问题愈发突出。他们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不愿和外界有过多交流,造成了外部信息进不去,内部问题反映不出来。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对于整个云南省的乡村振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解放他们的思想,通过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且,针对一些未能进入高校学习的年轻人,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提高教育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开展教育,培养更多懂乡村、爱乡村的高质量人才。

(四)自然地理环境导致人才引入困难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而外部矛盾则是一个系统整体与环境中任何事物的矛盾,因此客观存在的外部矛盾对于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基础条件,它是“人才出现与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外因,它对人才的培育成长的重要意义主要在‘地利’的利用上”。云南省作为西南边疆地区,地形极为复杂,西北部有着地势险要的横断山区,东部以及南部则是云贵高原。虽说是高原,但地势却不平坦,丘陵、小盆地星罗棋布,这对于整个云南交通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便利的。早年间,对外交通不便,使得云南很多农村文盲的发生率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自身人才的培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就难以从内部激发内生动力。同时,交通的不便,也导致了外部的人才不愿意进来,或者进来一段时间后又会选择离开,在人才引进方面的问题也就由此而产生。

总体来说,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云南省人才振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省内自身的问题,也有人本身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分析才有利于问题的化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省人才振兴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的“十四五”规划中,着重强调了我国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国乡村振兴制定了大致的轮廓。云南省就国家的总体规划,在云南省的“十四五”规划中,依据自身情况,将乡村振兴进一步细化,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乡土教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的流动。每年的春运,我们都能看到很多新产业工人从我国中东部回家过年,过完年后又继续流向中东部。我国西部人才的大量流失,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发展严重缺乏人才。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本地人才流失,我们需要从本地经济和本地人身上来找原因。从人员的流动上来看,他们都由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向经济发达的东部转移。因此,需要通过快速发展经济,将本地人才留住才能更好地振兴农村。在LH村,他们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同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种植业进一步商业化,将本村的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起来的经济也让人们看到盼头,愿意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另一方面,乡土教育也是将本地人才留下来的一个重要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对于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低,“多年来,由于乡土教育缺失和就业取向过度功利化等原因,基层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工作农业工作缺乏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与乡村的隔阂日益加深,不甚了解乡村的基本情况;一些年轻党员甚至穷尽一切办法逃离乡村”。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必要开展乡土教育,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自己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与自己的家乡心连心,将自己的发展与乡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人才留在农村、留在基层。

(二)注重教育水平提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是人才产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也有所提升,复杂的脑力劳动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今天的云南,教育水平远远赶不上中东部地区,这对于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来说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在当前的教育条件下,农村的教育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在高考这场“大戏”中,很多农村的考生倒在了“战场”之上,没能进入大学学习的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工作或者到一些专科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职业教育同样大有可为。在考虑如何让高等教育质量更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焕发光彩。“要培育一支高质量的‘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职业教育必须扎根农村、实践农业、亲近农民”。针对农村的现实依据和继续的人才进行职业教育,让目的更加明确,培养效率更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出乡村最需要的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三)省内培养与省外引进相结合增加人才整体数量

乡村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缺少人才的供给,乡村的发展也许就会停滞不前。因此,如何增加乡村整体的人才数量?对于乡村人才数量的提升,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就是省内乡村自己培养的人才。结合自身的乡情民情,培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同时,要挖掘本土人才,使有经验、有技术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起到带头作用”。将自身所拥有的人才都尽力留下,助力乡村振兴。另外一方面,就是考虑如何吸引外省的人才进来。由于云南省自身条件有所限制,所以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会面临较大挑战。“加强宣传,坚持柔性引才、灵活用才、以才引才,营造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培养英才的社会氛围”。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薪资福利待遇,明确晋升机制,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增大人才基数,激发人才活力,将人才发展的红利尽可能释放。

猜你喜欢

云南省人才发展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