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2-11-23张娜北京川京办招待所
文/张娜(北京川京办招待所)
国有企业即指由国家独立出资、国家出资控股或国有资本控股这类的企业,国有企业的资产是由国家完全掌握和控制的,生产资料是归全体人民所共有的。国有企业的企业行为是依托于当前阶段的国家政策所开展的,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家的意志与发展方向。国有企业的商业性体现在保持国有资本的稳定和增加国有资本的资产体量,其设立的意义就是为了能够保证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既是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又作为中流砥柱,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在企业工作环境里,国有企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生产能效,全面获得各种资源,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某种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制定、实行的一些条约、制度和方法[1]。内部控制既包含制度又包含方法,因此必须确保内控相关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二)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
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与风险;第二,可以避免虚假的财会信息;第三,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为经营效率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由于少数员工道德层次不高,可能会对数量庞大的国有资产产生私欲,结合外部人员转移国有资本。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则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让资产受到控制,让资产管理工作受到监督,避免员工为了个人利益,以权谋私,损害国有企业形象,做出破坏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事情,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2]。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
国有企业内控体系早已存在,由于企业的特殊性,发展方向是由内部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模式所决定的,共同制定重要决策方案。但是对于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思维方式,不能仅由管理层面决定,更要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在当前形势下,对于中等规模或比较小的国企来说,企业的指标考核仅仅集中在企业生产所带来的利润上。过度关注企业利润所带来的影响,就会忽视内控工作,难以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实施内部控制并确保其有效性,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当前国内的一些国有企业,在内控工作执行上,工作内容不够深入,工作形式过于单一。其主要原因是在企业内部高层,管理思想依旧是老一套,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在日常工作中并不看重内部控制工作,管理人员轻视内部控制工作,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内控工作难以实际进行下去。只做表面工程,对于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是十分不利的,内控工作的实际意义并不能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层时常变换,一方面导致了新的领导人对原有内部控制工作的理解不充分,另一方面新的领导有新想法,制定新的内控制度,而旧的内控工作制度与新的内控工作制度有一定差异,不利于企业员工对现有制度的高效执行。同时,企业部分员工能力水平偏低,职业道德一定程度上缺失,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将内部控制定位为控制成本和确保资产安全的简单“工具”,这导致了内部控制工作下传到企业基层时,员工对其认知不清、了解不深入,缺少执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在国有企业内的传播难、传播慢、执行差的情况。
(二)内控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形势下,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分工不明确,典型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制度、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在项目出现问题时,问题发生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环节难以被快速发觉,这也是由于国有企业对于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不足。其次,内部责任分工不明确,部分岗位权力、责任划分较为模糊。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没有统一确定内部控制执行人员,存在着一个人同时担当多项职责的情况。还有往往也会忽略内控制度建设,对内控制度以及相关内容不清楚,执行中缺少前期规划以及沟通,导致企业由上至下的内部控制执行效率低、实行速度较慢,这也直接造成了针对各项问题难以直接追究到相关责任人,使问题一直处于责任的循迹过程,无法更加快速且有效地解决[3]。完善的内控制度对内控体系的建立健全十分重要,只有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建立在内控制度上的内控体系,其基本作用和基本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确保各项问题发生时以及解决时可实现有据可依、有法可用。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体现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不重视风险防范工作,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随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经济高速发展,较多国有企业业务性质的垄断性已经不复存在。许多同类型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出,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抢占了大部分原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反向作用于国有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利益经济的占比作为第一考核因素,此时高效益也伴随着高风险、高隐患,面临的风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如果没有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而且风险评估内容不够健全,那就将丧失一定的风险管控能力,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和考验。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制度上展开风险评估工作时,难以做到从企业甚至于社会的全局角度来统筹,缺少全面性。风险评估工作前,缺少调研,或者只进行一部分的调查研究,未能实现对国有企业经营情况的提前预估,所使用的评估方式也不够恰当,评估内容不够准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企业老旧的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评估办法,难以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其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可能会导致内部监督与评价工作不到位。
内部监督与评价,对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是不可轻视的。完善科学的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快速进行,监督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等。当今,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与评价的部门,其责任人一般由领导、管理人员担任,普遍存在身兼数职的情况,监督与评价部门与其他部门是共生的,其自身的独立性低,执行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时,无法确保此项工作的权威性以及独立性。同时,在工作中,领导层往往更关注结果,未能重视事前调研分析与了解,也未能关注内控执行过程中的进展变化,致使无法更加全面、更加细致地掌握现阶段的内控管理情况。
(四)信息与沟通不顺畅
一方面,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是以集中管理模式为主。例如,基层单位在开展业务时其基本流程为收集财务资料-财务信息上报-上级审核财务。上级单位获得的财务信息主要是基层单位以流程传递的方式上报,此时账务处理工作是在上级部门审核流程结束后才完成。一般情况下,基层单位递交财务资料的时间统一为当月的月末或下月的月初,财务资料在上报后,上级单位收到信息,之后由专门工作人员根据流程编号查找相应的凭证编号,匹配相关内容,整理分类相关文件,此时可能会出现负责收集、做账、归档工作的人员,本该积极沟通、积极协调,但是“面北眉南”“信息孤岛”的情况普遍存在,内部交流缺失,沟通不顺畅,信息传递受阻且较为缓慢,导致会计工作信息滞后,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内控有效性也无法得到保障。
而且伴随着快速变化的市场,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国企内部信息也不是按照严格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也造成了国有企业内部信息需要复杂的流程才能完成传递,致使信息审核工作不够快速、及时、有效,管理人员也不能及时地按照市场大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未能设置内审机构,即内部审计机构,致使内审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4]。对于有些设置内审机构的国有企业,也由于相应审查人员的缺乏,岗位设置较少,其内审工作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此同时,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薄弱,人员安排不够充足,无法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监督工作,缺少更加针对性、更加严谨且规范的监督管控,致使制度执行不到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解决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思想认知,夯实内控实施基础
第一,要从思想认知方面,改变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宣传方式,增加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宣传途径,加强在国有企业内部对于企业内控的宣传力度。应当力求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做到全面了解其内容、掌握相关工作方式、正视内部宣传与推广、重视内控制度严格执行等,必须从思想层面提高对内控的认知,侧重于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如何有效解决内控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要在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中,重视内容更新、加强监管力度,增强员工参与感以及积极性,保证内控工作有序且高效执行。第二,国有企业可以组织专题培训活动,深化各部门员工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增加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提升员工素质,企业领导也应以身作则,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二)完善内控机制,确保制度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的完善,需要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互相配合,要遵从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方式。首先,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岗位的设置与分配,遵循有方法、有态度以及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原则,公有财产与个人私有财产分离,以防极少数员工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或利益团体谋求非法利益。同时,岗位分配时要做到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清晰,强化内部的相互制约、相互牵绊,防止某人权力过大或者权力过于集中,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其次,立足于企业当前的情况,结合市场外部条件以及发展现状,有针对性、有痛点地对现存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从根本制度入手,充实其内容、增强其合规性,提升内控工作效率,并且做好监督管控,进而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再次,不能缺一个员工、漏一个员工,必须时刻关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员工勇于提出内控工作当中的问题,对于其中的不足应当敢于发掘、敢于提出。再次,优化考核机制,若是员工或管理人员提出有关内控体系构建的改进建议,则可通过考核机制,做出嘉奖、给予鼓励,强化正向的刺激,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发挥其作用,体现内控制度的优越性,使其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达到国有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促使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做到高质量、高效率。
(三)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我国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控制评估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从内控执行时的风险评估能力、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分析评估能力、对风险评估的精细化管理和分析这三方面进行。第一,增强内控执行时的风险评估能力,前期做好充足的准备,组织调研工作,注重风险的提前预估,尝试从多层次、多方面考察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现问题时,要立即上报、及时处理、立即解决,同时也可以根据以往所面临或者已经遭受过的风险问题,利用已知风险建立相应风险应急手册,将风险编撰列举进手册中,建立相应的风险等级,做到有备无患。这有利于在之后的风险评估工作中,评估小组成员可以直接根据手册来做出相应判别、识别风险,及时、高效地对风险进行判断并上报。第二,增强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分析评估能力,可以利用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优势,引入信息收集系统,增强数据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对于其中的风险评估的要点,要做好相应记录和总结,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同时也要做到评估体系的简洁、精确、便于利用[5]。第三,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和分析。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要细化目标,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估的标准,不能盲目、随性,要切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同时要确保已经制定的标准能够及时、有效地下发到各个部门。不仅要监督部门工作的进行,更需要确保每个部门能够按时完成其规定目标,有效降低风险,顺利完成评估工作,促进企业风险评估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内部监督与评价,落实监督执行
有力监督与评价,对于国企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内部控制行动的执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内部的监督力度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机制来有效提高,着力于制度的建立与监督管理小组的组建。一方面,制度是基础,建立完善的制度是进行监督工作的有力依据,既要明确监督工作的内容,又要规范一定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准则。另一方面,组建监督管理小组,促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保证内控管理的效果。例如,针对资金流动性管理,国有企业需要加大监督力度,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应加强企业财务部门与内控小组的联系,提升信息的透明化程度,落实监督职能,做好关于内控制度执行的评价,合理运用监督与评价结果,加深反思与改进,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此外,还要关注企业员工,贯彻落实思想观念,增强全员的责任意识,尤其是监督与评价相关人员的道德感、责任心等,为监督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五)注重信息化建设,打破内部沟通壁垒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要加强内部信息沟通的高效性和及时性。首先,可利用快速发展的软硬件设备和计算机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完善现有的信息交流系统,快速完成信息交流,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能够不断优化、不断升级。其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等,将其内部的信息用信息管理模型、大数据模型、计算机计算模型直接处理,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加直接、清晰地看清企业现状,提高工作完成效率,由电算化转型为智能化,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做好科学且合理的建设规划,极力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四、结束语
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仅使我国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更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国有企业要想维持良好运行,则应加强内部控制,做到提高内控管理意识,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增加企业内的监督力度,提升企业内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增加企业内经营活动执行力,并且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企业效率,促进企业发展,帮助国家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