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2022-11-23钟俏
钟 俏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一、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为如何建设“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思政课程,其核心是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力图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让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知识,又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7年,中央文件(教党[2017]62号)首次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这个教育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所体现。如《礼记·中庸》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强调为学之道是“学问思辨、身体力行”的过程,即知行合一。这种明辨性思维,在过去一定时期内的国人身上隐形和惰性较强,而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反思,我们正在逐步挖掘激活我们骨子里本该有的思维技能[2]。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3]。这就表明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应是学生的品格和灵魂之师,即“立德树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履行教师的育人责任,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三、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在高校基础课程体系中,是课时最多、影响最大、受众最广、学习时间最长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它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隐性思政和长效思政的优势。此外,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备知识性和人文性,为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英语课程教学具备思政教育的功能[4]。虽然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丰富素材,但是英语作为西方语言,传递的不仅是语言形式,还有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中西文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甚至是冲突。如果单一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就会让学生形成西方的“话语”意识,忽视或淡漠中国文化,甚至怀疑自我文化的底色,形成文化不自信,进而树立错误的价值观,极易受到错误思维导向的影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品德信念的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考试,如研究生英语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托福等,为出国、读研或找工作打下基础。这样,他们就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长期以来,受学生英语学习功利性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功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教材,侧重语言知识的讲解,缺乏对思政理念的重视,忽视了教材中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
四、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在我国高校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几年,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英语教师树立了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加强了核心价值观对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每个教学环节都比以往更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调语言的人文性,力求做到立德树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对思政方面的具体指导性建议。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现行的方案缺乏对德育和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二是教师对英语课程思政内涵和范围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设计课程时无法精准地提炼出思政元素,无法把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不能及时引领学生学习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不能批判地看待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整个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常思考两个问题:“具体思政什么”和“怎样将思政更好地融入到语言教学中”。精准把握思政元素,并能将其与英语教学完美融合实属不易。为了思政而思政,把思政和课程当成两张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时候思政内容只触及皮毛,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有时候思政内容重复且数量过多也会导致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对两个内容都失去兴趣;有时思政元素植入的时段节点和方法不合适,造成思政与英语课程脱节。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教师、教材、教法和第二思政教育课堂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理念引领,拓展思路
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首先,在平时,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的思政和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此外,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诗、词、歌、赋、戏曲等多方面知识。教师应该大量阅读文化典籍,如《中庸》《大学》《论语》等,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在教学时有底气、有自信,才能将文化学识植入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政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就先进理念和课程思政交流探讨,开展思政观摩课和教学大赛等,以此来宣传思政教学理念,促进思政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通过书籍期刊和网络平台等进行多渠道的自身学习。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思政教育,把家国情怀、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时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一言一行都要展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思想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确保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只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传递给学生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二)拓展教材内容,深挖思政元素
不同的学科和流派,对于文化的界定纷繁复杂,涵义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层次论(即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论(除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四层次论。他们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指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社会意识存在)、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关系紧密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和行为文化(如礼俗、民俗、风俗等)[5]。无论哪种界定方法,精神文化始终是文化概念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了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立足点。而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找准契合点,将思政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师不断钻研的课题。大学英语教材涵盖的主题广泛,如生命、英雄、战争、节日、梦想、工匠精神、环境污染等。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深挖相关思政元素,拓展主题内容。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困扰许多大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该主题讲解天人合一、诚心待人、和而不同的理念。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仁爱与和谐思想的体现。对于环境污染和战争主题的内容,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共存共生、互济共赢、创建和谐社会。强化“中华民族重德精神、人格精神、务实精神”,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6]。学习节日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相关历史和风俗习惯,进而延伸至中国戏曲,如京剧《江姐》《红军故事》等,这些作品都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四课“Heroes of Our Time”,主题为“英雄”。教师通过PPT介绍从古至今的中华杰出英雄,然后聚焦到新冠抗疫过程中涌现的时代英雄和为抗疫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义“英雄”,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最后,结合世界新冠疫情形式介绍,对比分析西方被动应对疫情肆虐产生的不利局面,尤其是中国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领导人民万众一心,取得了抗疫的胜利。从而加深学生对西方国家崇尚的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思想的认识,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六课“Under the Bombs”,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残酷战争场面,痛失亲人所受的身心摧残。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加倍珍惜,更坚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永恒的主题。
(三)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为使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刘正光、岳曼曼认为要整合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如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关于本民族和其他国家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跨文化交际等能力;通过任务式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等;通过项目式教学,增强学生自信心与独立性,增强社会交往、合作能力等;通过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及社会成员的沟通能力;通过混合式教学,培养共同体意识[7]。教师在深挖思政元素的同时,应积极思考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备课环节,教师布置学生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广泛搜集资料,采用师生或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形式可以是面对面或使用交流软件,如钉钉中的会议模式、U校园等,也可以是全班互动或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看法,加深理解,为课堂思政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语言层面、价值引领层面和能力层面融入思政要素。具体地说,学习语言点时,结合思政语境进行练习;利用语篇分析和文本精读引领价值观、扩展思政内容;在成果展示或汇报中提高语言能力、升华思政理解、促进内化。教学方法上使用案例式、小组讨论式、专题式、思辨式、比赛式、演讲式、汇报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提升课堂活动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2》Unit 3 Journey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阐述了如何度过奥德赛岁月。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单元话题的资料收集和思考任务。然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奥德赛岁月的理解,然后在线上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参与全班同学的讨论或辩论,教师使用录音、录像或截屏的方式保存讨论精彩部分。在课堂导入新课环节,小组先以PPT的形式汇报阶段性成果,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打分或投票的形式对各小组进行即时评价,这个环节可以采用U校园线上教学手段实现,并在屏幕上展示。接下来,教师通过分享讨论截屏或录像的方式呈现精彩的讨论过程和值得学习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引出奥德赛岁月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到位。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了人生。在讲授新课环节,笔者采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并达成价值观引领。在总结时,笔者让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巩固环节,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peer pressure,以增进学生互助互爱的情感。在布置作业环节,笔者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一句话“Success moving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 will come to those who don’t expect to achieve their goals right away but know that they must have the strength,capacity and confidence to endure over the long term.”,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准备在网课上的主题演讲。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笔者发现学生对奥德赛岁月有了深度理解,知道如果自己遇到人生这个阶段的困难该如何解决,坚信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度过这段较长的岁月。
(四)打造第二思政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英语角、写作竞赛、演讲比赛、配音比赛、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有机结合第一课堂的思政内容,打造第二思政课堂。比如,在讲到“家乡”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部分企业、乡村了解家乡经济文化,制作“我的家乡”英文宣传片或参与活动,助力家乡文化的建设、宣传,为家乡经济文化发展添砖加瓦。此外,还可以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挖掘旅游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向当地旅游局推荐教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主动担当外国旅游团的自愿者翻译。第二思政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促进思政教学效果的巩固。再比如,教师可以凭借网络时代的优势,充分利用英语类平台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育人的目的。英语点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话术语库等都包含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和当下的时事新闻热点内容。教师通过班级群或其他平台把英语新闻推送给学生,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知识,又培养了对实事的敏感度,还提高了中西文化思辨能力,进而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五、结语
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和课程优势为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条件。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实现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途径。在“立德树人”的视阈下,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标准,提高教师思政理念和教学理念,探索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言教学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目前,大学英语思政课程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需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