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022-11-23席继强
席继强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耻、民族蒙难、文明蒙尘,甲午一战更是揭开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而腐败无能的遮羞布。自此,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为了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失败而不得不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宣告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有了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洗礼而政治上趋于成熟的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等诸多先进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战争、推动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深陷民族危机转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由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因此,中日之间比拼的不仅是双方军事实力,更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科学理解和充分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这一伟大历史作用是我们研究党史和抗日战争史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面对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这一伟大历史作用的各种质疑,应从多角度去解读,不仅要对比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各自的抗战路线、政策,还应充分挖掘战时日本的历史资料和欧美等国际援华人士对国共双方战时的评价。不仅要从军事的角度解读抗日战争,还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
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
19世纪末,日本完成明治维新改革,并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并以中国战败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和“还辽费”从中国攫取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赔款作为其资本积累、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为了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以及报“三国干涉还辽”之仇,1904年—1905年发动了日俄战争,其结果是俄国战败,并将其在中国辽东半岛和东北南部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战后的两国实力彼此都受到削弱,但是却都不想失去在中国的特权,于是,日俄两国在1907年—1916年四次签署《日俄密约》,“日本将中国的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称为‘满蒙’,并将其视作独占的地盘和进一步全面入侵中国的前沿阵地”[2]9。1927年,日本深陷空前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同年4月20日,以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田中义一为首相的新内阁成立,并于6月—7月召开吞并“满蒙”的“东方会议”。当日本还未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走出来时,1929年从美国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日本,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以及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膨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提出占领“满蒙”才是解决这场危机的出路,时任日本关东军中校参谋兼作战主任的石原莞尔在其《满蒙问题私见》一文中强调“满蒙”的经济价值:“满蒙拥有的肥沃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众多的企业能够解决日本国内粮食、工业原料短缺、就业等诸多问题,从而使日本雄飞世界。”[3]105同时,“以石原为代表的日本政军阶层人物还认为,“满蒙”为日本解决人口的理想之地,且其丰富资源为日本所需,日本要雄飞世界,国防上良好位置之取得为重要条件”[3]106。这种理论对当时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日本民众来说,极具欺骗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欲望,最终,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迈出了“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侵略计划的第一步。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并未立即对日军的侵略行为进行有力回击,而是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忙于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同时,调集63万军队对中共中央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对于日本更是采取了寄希望于国联的“以夷治夷”策略。但以英法为主导的国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未对此采取实质性的行动,导致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出面干涉日本的幻想破灭。随后,在南京政府实施暂不抵抗政策和国际社会对日的消极态度以及东北地方军队的麻痹大意之下,日本乘机攻占中国东北全境。日本蓄意挑起“九一八事变”并在短时间内攻占中国东北,一方面是由于英美等国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潭、苏联正致力于国内的建设而无力干涉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的不抵抗政策。
在国家主权遭受侵犯,人民遭受蹂躏屠杀之际,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发出全民抗日的号召。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的工农大众团结一致进行对日斗争。但是此时中国共产党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其进攻苏联计划的第一步,提出了拥护苏联,“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打到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22日,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果断揭露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的丑恶嘴脸,分析日本侵占满洲的原因,但同时指出“只有推翻地主阶级的国民政府,才能真正的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从这两个文件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伊始提出的对日政策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时间提出了抗日救亡的口号,号召、组织工农及小资产阶级建立下层统一战线所发挥的巨大作用。1933年初,抗日义勇军大部分溃散,但同年秋以后,中共满洲省委在各地原已创建的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部队,发表了统一建制宣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与国民党将阶级矛盾置于民族矛盾之上、对日妥协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领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间的关系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的严峻形势,在长征途中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应摒弃过去相互间的利益隔阂与敌对行动,树立‘兄弟阋墙外御其辱’的意识,相互间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为抗日救国的事业而奋斗”[4]522。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宣言中明确提出以反日为号召,作出了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反日力量实行联合抗日的决定,反映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了“党的策略路线,是团结全国上下的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4]604。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毛泽东在12月27日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批评并揭露了党内“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的党的策略路线还是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都未将蒋介石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这是因为蒋介石继续施行对日妥协、对内屠杀和镇压的反动政策,但是“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毛泽东认为日本与英美矛盾的日益尖锐化极有可能引起地主买办阶级的分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尽可能争取一切革命力量来打倒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5]163。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相继作出关于逼蒋抗日的指示。由此,中国共产党将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的抗战方针转为逼迫蒋介石采取积极抗日的方针[6]89。西安事变正是在中共的统战政策下得以和平解决,国共两党最终结束十年内战,携手走向抗日战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实现了中共“逼蒋抗日”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随即提出“联蒋抗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让步的决定。1937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对国民党提出代表全民族利益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本质在于国共两党应该“放下已有的成见,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工程”[6]157-158。“中国共产党所作的四项保证,标志着其对国内阶级关系和方针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对国民党作出的重大让步。”[7]252月15日—22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建议并开始转变自己的国策,开启了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革命新阶段。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随后发表谈话,公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步伐的加快,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对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这种调整与让步正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将民族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强调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在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的前提下强调自身在统一战线内的独立性,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三、科学分析抗日战争的规律,制定科学的军事策略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狂妄的日本帝国主义扬言三个月内结束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但是,中国人民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议的提出和付诸实施,全民族自强意识空前觉醒,发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呼声。由此,日本计划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受到严重的阻碍,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经费,日本不得不采取“以战养战”和“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因而,对于中国来说,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科学地分析敌我情况,制定科学的战略战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系统阐发“全面抗战”“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思想,有力驳斥了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论调,为夺取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战略指导。
知彼知己,方可百战百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客观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认为“日本在军事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方面均优于中国,但其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得不到民主国家的力量援助,且日本国土面积较小,有限的人力、军力、财力、物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虽是弱国,但是有了经过革命洗礼的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人民军队等日益增长的革命先进因素,有足以支持长期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得道者多助的国际形势……敌我双方的这些相互矛盾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8]450。事实上,国民党也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自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天津、进攻华北、挑衅和南京相邻的淞沪地区等步步侵略,国民政府实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中国开始步入全面抗战的轨道。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成立大本营,并以大本营的训令颁发了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和作战指导计划,确定以持久战为作战指导的基本主旨,并进行了较为正确的敌情判断和军事部署”[9]36。但就如何进行持久战的问题上,国共两党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国民党所谓的持久战为单纯的被动防御战,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以“焦土战略”来对抗日本“以战养战”的战略。共产党则认为要实现持久的抗战,必须采取以积极的防御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游击战争,从而积小胜为大胜;对于敌人“以战养战”的企图则采取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自身优势,牵制敌人进攻的策略。
抗战伊始,国共两党进行了有效的配合,抵御日本的疯狂进攻。但是国民党的抗战指导方针本质上是基于单纯的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思想。共产党则主张调动社会各阶级以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虽在与日军的抗争厮杀中形成了抗战的主战场,组织了诸如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大型会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但却未能有效地抵挡住日军侵略的步伐,东部的大城市纷纷陷落。随着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战略要地的沦陷,造成日本战线过长,加上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对敌的有力牵制,日军有限的财力、物力、军力已经无法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抗战随即进入了相持阶段。据统计,“自1937年9月—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作战1600多次,抗击日军兵力40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58.8%,抗击伪军7.8万人,达100%”[10]43-44。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对华政策也有所改变,将其主要兵力用于巩固占领区来实施“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对国民党则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辅之以军事打击的政策。1939年1月21日—31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确立了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独裁方针[11]70。这标志着国民党由联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12月至1943年,国民党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严重的倒退和分裂危险。因此,在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逐渐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发展壮大,1939年12月,日军在华北召开的情报会议上指出:“共产势力已经渗透华北的全地区,对于华北地区的治安肃正工作,共产党才是最强硬的敌人。”[5]1271941年—1942年两年间,八路军、新四军与日伪军作战共计4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7万余人[10]46,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缓解了太平洋战场上英美军队作战的压力。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也曾在华北地区进行过游击战,作为交战方的日本还就国共双方的游击队进行过对比,“国民党系统的游击队以败残兵为基干,由匪首或者旧军官作为指挥官,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相比,国民党游击队的战斗力较差,而且国民党游击队的大多数下级队员倾向于共产党”[12]106。国共两党本质上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人民性始终刻在共产党人的骨子里,国民党则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尤其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其本质暴露无遗。因此,国民党发起的敌后游击战争不可能调动人民群众,从而无法筑起抵抗日本侵略的铜墙铁壁。1944年春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而国民党军队则惨遭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美国外交官谢伟思曾分析这次失败的原因,他认为“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不仅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缺乏重武器,更是由于士气低落,士兵处境悲惨,军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军官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所致”[13]20。截至1945年,敌后解放区战场仍然承担着侵华日军的69%和伪军的95%的兵力,而国民党正面战场所承担的不过是日军的31%和伪军的5%的兵力而已,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已经代替国民党军而成为抗战的主力了。事实有力地说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自战略相持阶段的1941年以后逐渐成为了抵抗日本的主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各地的抗日游击队已成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全中国人民,持续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