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关于党报功能的重要论述及时代价值

2022-11-23崔亚玲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列宁俄国党报

崔亚玲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列宁的党报思想是列宁在承继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以及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总结。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根据党和国家革命与建设的工作重心,充分发挥党报的揭露与宣传、批判与教育、组织与团结的功能,并利用党报来促进苏俄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党报功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有机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报刊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当前,重温列宁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与经验,以期提升我国主流媒体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能力。

一、十月革命前:党报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革命与办报是列宁毕生的事业。在俄国革命中,列宁视报刊为重要理论武器。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利用党的报刊揭露沙皇的黑暗统治,实施政治上的宣传鼓动;允许不同党派在党的机关报上进行论战,开展政治教育,吸引政治同盟;依托党报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革命党组织。

(一)揭露与宣传:利用党的机关报揭露沙皇专制统治,进行宣传鼓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相比,当时的俄国仍然处在封建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在经济上,广大农民深受农奴制残余的奴役与迫害,高额的地租,入不敷出的税收,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政治上,尼古拉二世倒行逆施,实行独裁专断政策,广大民众无议会民主可言;在文化上,为了维护封建落后的专制制度,沙皇政府更是实行愚民政策,禁止普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吃人”的宗教就是他们最虔诚的信仰。但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大众面对各种各样的专制暴行和警察压迫真的能够无动于衷吗?列宁深知并非如此,这些苦不堪言的民众缺少的只是一个平台,一个用来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武器。而这个武器就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亟待创办的党的机关报。对此,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为什么俄国工人对于警察欺压人民,对于迫害教派信徒和殴打农民,对于书报检查机关的为非作歹,对于虐待士兵,摧残各种最无害的文化事业等等现象,还很少表现出自己的革命积极性呢?是不是因为‘经济斗争’没有使他们‘碰到’这些事呢?是不是因为这些事对他们很少‘能产生’‘显著结果’,很少有‘好处’呢?不是。……我们应当责备我们还落后于群众运动,责备我们还不能对这一丑恶现象组织十分普遍、明显而迅速的揭露。”[1]355意思是说,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对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种种丑陋行径进行无情的揭露,以使得这种揭露工作为群众革命运动服务。而无产阶级政党若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创办一个讲坛,通过讲坛来“大声说话”。不言而喻,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就是这样一把利剑,直刺敌人心脏。列宁说:“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并且应当建立一个全民的揭露沙皇政府的讲坛;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就应当是这样的讲坛。”[2]8它冲破书报检查的重重封锁,对一切欺压百姓、迫害工农群众的丑恶行为进行无情地揭露,通过利用党报的政治揭露功能向封建政府宣战,向专制制度宣战。除此之外,为了号召全国群众行动起来,俄国社会民主党还利用党的报刊开展政治上的宣传鼓动,通过刊登全国各地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的实例以及对未来社会美好图景的宣传,激发工农的革命热情,号召拥有革命斗志的无产阶级革命人士团结起来,紧紧地凝聚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周围,使得党的革命行动不断向前发展。

(二)批判与教育:利用党的机关报进行政治教育,吸引政治上的同盟

通过党的机关报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全党的思想,把布尔什维克党塑造成为一个有坚定理想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列宁创建机关报的初衷与目的。但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形势,这并不意味着列宁杜绝报纸上出现任何与布尔什维克政党不同的观点,也绝不意味着列宁否认党内存在分歧的事实。相反,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列宁,深知真理是在论战中产生的,布尔什维克党敢于承认也乐于接受党的报刊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并积极地与这些不同党派进行公开论战,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20世纪初的俄国正处于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与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相伴随的是各种错误思潮的泥沙俱下。与此同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尤其是只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政治斗争的“经济派”,因其极力鼓吹经济斗争,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给广大工人造成思想上的困惑。针对这种情况,列宁认为,不要一味地压制、抨击党内存在的不同“声音”,而是要为这些不同意见的发表提供一个平台,党的机关报就是不同派别进行观点论战的主战场。通过这种论战的方式不仅能够对各种错误观点进行深刻批判,增进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在论战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受到政治上的教育,更加自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阵营。因此,在1910年1月党的代表大会上,俄共(布)一致投票通过了创办“争论专刊”的决定,旨在为党内不同的政治观点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扩大革命的政治同盟、扩大党内民主、增进政治认同,列宁主张成立由少数派组成的著作家小组,允许批判党中央机关工作的书刊出版。他指出:“让少数派成立一个(或一个以上)著作家小组……让批评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党的书刊能够出版。”[3]16这一举措在承认党内不同派别所持观点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保证了少数派的言论自由权,使其能够通过组建著作家小组的方式来编撰、出版有关批评党的中央工作的书刊。也正是通过这些举措,在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报刊的党性原则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反对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揭露了其小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的实质,并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政治教育,使得其中的一些党派人士能够及时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自觉地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坚定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同时,在这一激烈的辩论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工农群众中的影响力,同时吸引了社会上其他一批政治同盟,壮大了革命队伍,共同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三)组织与团结:通过报刊“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建立集中统一的党

19世纪末,沙皇在俄国的统治摇摇欲坠,革命形势一触即发,严峻的形势向俄国工人阶级提出了领导革命的任务,而此时,俄国思想界以民粹主义、经济主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也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虽然社会主义工党已于1861年在俄国成立,但由于在党的一大上并未通过党纲党章,且大部分党中央的核心委员在会后不久就被沙皇警察所逮捕,加之受党内长期盛行的小组习气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部分党员推崇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反对党领导下的有组织的革命运动。因此,整个党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组织上,实际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并没有把分散在各地的社会主义组织团结起来。毫无疑问, “没有党的集中领导,俄国革命的未来岌岌可危”[4]22。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宁和俄国的一些先进革命分子深刻意识到,必须首先通过办好一份真正革命的党的机关报来“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集中统一的新型政党,把先进的革命组织团结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之下。他强调,“不通过一种报纸把党的正确的代表机关建立起来,党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句空话。”[5]168基于对当前国内外政治状况的分析,列宁认为,正是毫无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俄国社会民主党永远不可能像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一样,采用多种公开的活动形式开展革命斗争,因此,必须采用秘密出版革命报刊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的社会主义组织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牢固的政治纽带。于是,在列宁和俄国劳动解放社先进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承载着希望火种的党的机关报——《火星报》,在德国的莱比锡正式秘密出版。此后,列宁又主张通过建立报刊代办员和通讯员网络的方式将分散各地的社会主义组织联系起来,使得昔日零散的小组紧紧地团结在以《火星报》为组织核心的社会民主工党周围,从而“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设成了一个坚定而严密的组织”[6]89。

二、十月革命后:党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十月革命的胜利号角奏响了社会主义的华美乐章,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报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列宁强调,党的报刊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教育的教材”;通过表彰优秀公社,张贴“黑榜”的方式进行社会教育。

(一)党的报刊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对内镇压反革命叛乱分子,对外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新生苏维埃共和国的发展赢得了短暂的喘息之机。然而,面对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苏维埃俄国,列宁意识到唯有首先恢复国民经济,医治多年战争所带来的创伤,积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才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此,党和国家的一切发展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苏维埃全体人民都要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毋庸置疑,党的机关报也责无旁贷。列宁明确提出,“报纸刊物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7]172。然而,实际上,此时的苏维埃报刊上仍然“充斥各种政治空谈和政治高调,而实际建设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却无人关心”[8]5。列宁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强调党报党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宣传者、先锋队,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减少老生常谈的政治报道,创新、变革报刊宣传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列宁“开辟了一条创办社会主义经济报刊,做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新路径”[9]7,即通过创办一种能够把日常经济问题交由群众评判的“经济专刊”,通过这类经济专刊来如实地报道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科学地整理,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鞭策经济战线上的全体工作人员就经济方面的问题进行激烈地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后来的1921年3月,苏维埃政府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立足苏俄实际,对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但是,当时新经济政策的提出遭到党内一些同志的质疑,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资本主义的投降,会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了取得党内反对意见的理解与认同,使得大家能够万众一心地进行经济建设,列宁主张利用报刊来宣传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具体措施,并实时报道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经济面貌所发生的巨大改变,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事实证明,新经济政策确实活跃了国家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党报对新经济政策的宣传则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党的报刊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教育的教材”

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普通民众没有受教育权,因此,在19世纪末,文盲占全俄人口的近80%,甚至在1914年,与当时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国家相比,处于封建落后状态的俄国,能读报的人都寥寥无几,人们几乎目不识丁,宗教迷信思想极其严重,整个俄国的文化水平极其落后。列宁深知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地强大起来,没有先进的文化,优秀的人才,强大的文化做支撑,这个民族绝不是一个真正自立自强的民族。因此,列宁极其重视苏维埃俄国的文化建设,他甚至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没有“一场文化革命”[10]372就没有“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10]372。为了改变国家文化落后的面貌,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列宁除了采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等一系列措施外,他还强调利用党的机关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使得报刊成为国家教育的教材。对此,列宁明确要求,“刊登在报纸上的和投寄给报纸的材料以及其他材料……都应当为传播职业技术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服务”[11]17,也就是说,当前报纸上刊登的一切内容都要以科技和教育为题材,以传播职业和综合技术教育为核心,既要详细解读国家教育的相关政策,又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思想,还要展示国家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因此,党和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报纸、杂志的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功能,通过报刊来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使广大民众能够通过阅读报纸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而逐步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除此之外,列宁还强调,要创办人民通俗易懂的报刊。既要选用具有专业文化素养的报刊理论工作者,又要重视对深入社会底层、了解民情民意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任用,既要通过报刊来加强无产阶级文化的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所报导的内容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重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12]32,真正做到让每一个苏维埃的劳动人民都能拥有一份报纸,都能读懂报纸,从而最终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三)党的报刊要表彰模范公社、张贴“黑榜”,进行社会教育

刚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等方面难免还残留资本主义的弊病。尤其是一些文化知识匮乏的农民,身上沾有资本主义和小资产阶级者的习气。他们好吃懒做,自私自利,安于现状,缺乏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积极性,不愿意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点,在集体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一些农民在参加集体生产的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毫无生气。为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调动工农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利用报刊对粮食、衣服等生产过程进行公开报道的方法,对劳动人民予以社会教育从而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具体措施为:借助党的报刊,一方面,在报刊上详细介绍模范公社的成绩,研究他们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他们经营的方法;另一方面,把那些顽固地保持“资本主义传统”,即无政府状态、好逸恶劳、无秩序、投机活动的公社登上“黑榜”[10]172。也就是说,在全体村民以公社为单位的基础上,对模范公社采取登报的方式公开予以表彰,肯定他们的辛苦劳作,并在报刊专栏处详细介绍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方法与经验,供人们学习借鉴;同时,把那些顽固保持“资本主义传统”、好逸恶劳、不遵守秩序、热衷投机活动的公社登上“黑榜”,让他们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检讨并在日后加以改正。正是通过这种表彰模范公社,张贴“黑榜”的方式,使公社的业务成绩成为每一个劳动群众关注的切身问题,每一个公社成员都想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劳模,遂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使每一个人都深受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自觉地做一名勤劳奋进、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列宁关于党报功能重要论述的现实启示

列宁关于党报功能的重要论述是其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俄国革命和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重温列宁关于党报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思想,对当前我国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如何切实扮演好自身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与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角色具有重要启示。

(一)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挥主流媒体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宣传作用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列宁强调要发挥报刊的经济建设功能。列宁明确提出党报党刊应少谈论政治,多讨论些经济,把日常的经济活动刊登在报纸上供人们评判、分析,用以鞭策人们积极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外各种事物“窗口”的主流媒体,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均达到新高度。”[13]252然而如何将这一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却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宣传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党报党刊要及时、深度地解读党中央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并就该问题对有关权威的经济专家进行专门的访谈、报道,以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切实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转化成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行动指南。第二,党报党刊要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发挥社会经济发展舆论监督作用。一方面对各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方式粗放的经济活动进行披露曝光;另一方面刊登、报道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科学有效发展经济的优秀范例,通过宣传对比这一手段来进一步转变人们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三,党报党刊要顺应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潮流,借助网络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宣传合力,做到新闻资源共享,实现媒体融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形成联动效应,切实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发挥主流媒体在党史文化学习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文化面貌,列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尤其重视利用报刊来加强文化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同时他强调党的报刊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创办真正属于工人、农民的刊物,充分发挥党报在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风雨蕴含着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因此,当前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之一。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要积极地有所作为,发挥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动员、引导作用。具体来说,党的报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一,组织开设党史专栏,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例如,在人民日报或者新华日报等党报党刊上增设专门的党史学习专栏,用于宣传、报道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生的故事、取得的成就以及积累的经验教训,切实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使得党史学习教育的良好风气在全社会蔓延开来。第二,推出红色党史故事系列报道。为了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党的报刊应该进行红色党史故事的系列性报道,真正地将每一个时期党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同时,做到定期、定点的报道,绝不能仅仅因为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而随波逐流、大张旗鼓,而后关于党史文化的学习从此就销声匿迹了。第三,党的报刊要发挥新媒体优势,做强党史的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党报党刊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14]82。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发挥新媒体高效、便捷的优势,讲好精彩绝伦的中国故事,将百年党史的文化风采对外传播开来,使中华文化走出中国的大门,走近世界的大舞台,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三)时代舆论的引导者:发挥主流媒体在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方面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前无古人而又极其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然而作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者的苏维埃俄国,由于刚刚脱胎于资本主义的摇篮,难免残存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为了治理这些“病症”,列宁主张发挥党报的社会教育作用,通过公开报道的方式来戒除好吃懒做、投机倒把之风,营造了吃苦耐劳、勇争先锋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广大劳动人民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加之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各种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广大民众的头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一些西方政客借助新闻媒体来传播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使得一些不明是非的群众迷失自我,不思进取,背叛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上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败坏了我国社会风气。对此,我国主流媒体要及时发挥其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功能,做好时代舆论的引导者,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国党报党刊要主动抢占思想舆论的制高点,加强正面宣传。以更强有力的手段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与灌输,绝不允许西方错误思潮大肆泛滥,要教育群众牢牢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要充分利用党报的揭露功能,针砭时弊,惩恶扬善,明辨是非。这要求我国党报党刊能够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地予以回应。比如就中美贸易战问题,我们的报刊在报导该事件的过程中,不应仅单方面地讲述我国政府的正义性、正当性,而且应该侧面揭露美帝国主义的霸权实质,从而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爱国感。第三,党报党刊要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社会舆论引导的责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5]154,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列宁俄国党报
列宁
七颗钻石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拉美有多少“列宁”?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纪念列宁
请求列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