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二分法指导初中生写小传

2022-11-23周玉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自传经历初中生

◎周玉龙

人物传记文一直都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人物传记类文章数量总计多达16 篇,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板块”中另设了“学写传记”。从教材的篇目选择和编排综合来看,教材对人物传记文的教学包括回忆性自传及他传文两大部分内容。从“写作实践”的内容来看,也将学写传记的训练分为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介绍、对家人的描写和对同学闪光点的描写三部分内容。因此,结合教材的教学目标,笔者也采用了二分法将初中生写小传的写作方法分为回忆性自传及他传两部分内容,并针对内容结构、叙事方法、素材精选及主题精炼等内容进行解释。

一、自传的写作方法

直述自传作为传记体的一类是学生在写小传时所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自传通常是由反思自我、回顾自我、探寻自我及建构自我的叙事内容形成。通过对时间维度的划分,我们可将自传内容涵盖为对过往经历的回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对现在自我的批判、对艺术生命的重建四个阶段内容,将四个阶段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后可形成相对完整的自传体作品。

(一)对过往经历的回溯

过往经历即已经发生了的事是组成自传的基本内容。无数的过往经历组成了人的生命历程。但对文学作品而言,并非所有的过往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在自传中所书写的过往经历需要有所区别与凸显,如此才能保证过往经验的意义性,使得自传具有个别鲜明的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自传的书写首先要回忆过去,追忆成长历程中的过往经验。初中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描述在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中发生的故事,撰写学习生涯自传:

第一步,确定以学习生涯经验为主题,通过回顾学习生活、观察并记录过往与教师、同学相处的生活回忆,完成对过往学习经历的回溯。初中生可以将时间维度拉回到小学入学阶段,然后选择任意地点作为起点回归课堂,观察老师、自己与同学,将整个回忆的情境看成一个画面,并观察自己的行为表现与对事情的做法。例如,我的精神是否集中于课堂?是否被其他事所吸引?是否对学科或教师感兴趣等。当学生无法回忆过往经验时,学生可通过对当下课堂的情境进行模拟,将回忆的场面进行一个相对的,模拟想象,以此补充回忆的内容。需注意的是,学生不用试图去解释回忆中的事物,因为解释容易打断回忆的思路。第二步,在回忆时要将关注点放在自我的身上,回忆不同时间、不同情形、不同科目中自我的回应,分析我为何不喜欢某些科目、某些教师等原因。第三步,观察什么样的人事物对我的学习生涯产生重大影响,而我又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进而找出过去的我对现在的我的影响。

对过往经验的回忆主要是为了能够更深刻理解现在,在回忆中以第三方的上帝视角去观察自我身边的一切,找寻是什么样的过往经验促成了现在的我的问题。对过往经验的探索有利于在自传创作中找到有利的时间节点,拓展自传内容,提高自传的可读性。

(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

对于初中生而言,自传写作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在预见未来。初中生的年纪小正处青春期,过去的消亡也预示着蓬勃的未来到来,在学生回忆过去经历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前瞻,对未来的事物进行构想。对未来发展的前瞻也意味着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自我,希望自己在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的心理诉求不仅是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在自传中所要表达的理想追求。同样以学习生涯自传为例:

第一步,设置相应情境,学生通过放松之后,开始联想未来,可以是下周、下月、下学期、未来的初中生活等,将注意力集中于现行发生的相关事务中并寻找兴趣的发展方向。第二步,当联想到某些内心抵触的东西时,学生可以记录下是某些东西或者这些东西的特质,进而辨明自己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传的书写中,对未来发展的前瞻不宜输入过多的笔力,因为无论是从内容的充实度还是现实性来看,未来发展的前瞻都多为依赖自由联想法。为避免自由联想而导致自我的迷失,学生在书写自传时,应该多聚焦于“我未来的样子”,以保证自我思考的纯粹性,始终保持完整的定位,不会出现偏题的情况。

(三)对现在自我的批判

在自传写作中,无论是对过往经历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前瞻实际上,都是以自由联想的方式去进行的虚构创设,进而找到自我的真实与理想的自我两个图景。而将时间维度回归到当下便是要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一个相对的批判与审视。对初中生而言,要剖析自我并不轻松,学生需要从过去的经历中理解我们曾经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未来的想象中寻找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回归当下阐述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在叙事时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求时间叙述,因为过去、未来都反映了当下自己的思考。同样以学习生涯自传为例:

对现实自我的批判是将对自我的分析放置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幅图景之中,进行立体的分析思考,在书写现在时,可以针对某种理念、某门学科或者某些喜好、厌恶作一些列举,通过对具体的东西,来反映真实自我,在从对过去的情感,与对未来的希望之中,找到现在的自我处境,进而表达出基本的传记主题。

对当下的自我批判是以一种时空思维来分析过往对现在的塑造与如何利用现在的条件塑造未来。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间以自我个体存在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框架,使得整个文本中的自我变得更加立体、全面。对现在自我的批判分析既是对自我的分析认同,也是一种高度反思性的理性思考,能够保证传记的深度。

(四)对艺术生命的重建

自传的写作并非流水账,我们在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景中,应采用综合的思维将整个自传中的经验统合为一,并将情感、事例及哲思并入到自我个体之中。以学习生涯自传为例:

在学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描述出来之后,学生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所阐述的自我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二是,我最终选择所要表达观点是什么?当学生确定好这两个问题之后,可采用关键词法,突出表现自传中个人艺术形象,进而形成具有美学意义的生命个体。

因此,在自传的书写中,学生也应该将行动与思考构建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当学生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便会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获取新知,改善观念,以此实现意识的觉醒,实现在创作中成长的目的。

二、对他者的阐述与研究

统编语文教材中指出:“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初中生在写解释他者的传记时,需要通过收集、阅读、分析等多种放来把握他者的叙事真实,并还原出更具体、立体的人物形象。

(一)对回忆素材的选择与收集

一般而言,在学生确定好自传的传主之后,应展开相应的探寻传主、理解传主的活动。如果只是撰写者从主观想象出发,以日常观察或者结合间接描述的角度来阐述传主,那么通常只能是主体性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客观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开展“自传式访谈”的方法,来达到素材收集的目的。“自传式访谈”在初中教学中开展具有适切性。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分组或一对一的形式,根据所提供的自传访谈方案开展半结构式的访谈工作。该访谈方案模板主要由六个问题组成,如下:

问题一:人生节点。首先,你将你的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你人生中的每一部分构成了这场马拉松的里程。当然,你可能只是来到这个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离比赛结束尚早。然而,你的前半路程依旧有着意义,那么你会将你的走过的人生路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命名为什么?你无需讲述完整,只需讲述你这个节点的关键与意义。

问题二: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指对你来说影响特别深刻或者相对独特具有重要意义的插曲,它可以是你的一次选择,也可以是在特定的时刻、地点或人物影响的事件。请你尝试表达关键事件为你人生带来的哪些影响。关键事件可分为高光时刻、低谷期、转折期、重要的童年回忆、重要的青春体验等。

问题三:生活伴侣。请描述你生活中对你影响最深刻、最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对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影响。

问题四:人生障碍。你的人生经历过什么样的挫折,生活中是否经历心理高压等,试着述说这些压力、挫折的来源,及探讨解决困难的方法。

问题五:人生追求。述说一下你对未来的规划与构想,并描述你暂定的规划、短期的目标及最终的梦想。并试着阐释这些规划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什么作用。

问题六:人生主题。述说一下,在你回望整个人生以后,你觉得贯穿你人生路程的主题或者信念是什么?

在采访并做下笔录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传主的人生情况,并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开展叙事探究。

(二)确定并凝练自传主题

一般而言,撰写者收集而来的传记素材是较为杂乱的,需要撰写者在头脑中过滤然后再进行构思、语言组织后呈现给读者。这也意味着学生需要将通过访谈法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并精选出相关性较强的素材进行分门别类,进而凝练出自传主题。

学生首先应该精选出自传的素材,可按照强调、初次、否定、特殊等原则进行划分。强调性事件,是指在传主阐述时特别想要阐述的事件,这类事件在阐述时,传主会描述得较为详细并用上“记忆犹新、清楚记得、印象深刻”等词汇进行形容。初次事件是指传主第一次经历的事件经历过程。否定事件是指传主在描述此事件时与其价值判断或情感判断相反的事件,如“那一天不算太惨。我在课堂上睡觉被发现,但我还是把题目给做了出来。”特殊事件是指这个事件对传主而言是其人生经历中相对较少的存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精选能够帮助学生叙事更加凝聚有重点,更利于主题的形成。

学生在对材料精选后,要从字面意思上凝练自传的主题,主题既是叙事的焦点也是叙事的核心意义所在,通过主题可以将不同时间维度下的并列事件进行整合,构成相对集中的整体。加拿大著名教育现象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提出了三种凝练主题的方法:整体概述法、精选强调法和细节逐句分析法。细节逐句分析法相对初中生而言理解难度较高,相对写小传的要求也并不适切,故此选择整体概述法、精选强调法作为写作方法。以下,简要说明一下整体概述法、精选强调法的操作:

整体概述法是指创作者通过阅读材料中文本内容,探寻材料的基本内涵,并尝试使用简要的语句概述整体文本的意涵。这个方法在“写小传”的应用上极为重要。例如,根据采访材料:记得在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课上,李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我们一起抄下来。同桌在和前桌说话,老师一回头看到我在笑,就骂了我一句。我当时真是委屈死了,然后老师说要默写生字词,我心里暗暗地说:“我再也不要学语文了,才不默呢!”结果,我真的没默出来,又被老师骂了一顿,到现在我都还讨厌语文课。对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用简练的语句表述主题为:“童年时,由于教师对课堂行为的误解,导致传主产生逆反心理,使其蒙上心理阴影,影响了其对语文学科的观感”。

精选强调法是指将有关事件三要素、传主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精选。以上述材料为例,可摘录为:

“教师看到我在笑,就骂了我一句”“我当时真是委屈死了”“我再也不要学语文了,才不默呢!”“到现在我都还讨厌语文课”。

(三)叙说作者语言

在主题文本形成之后,还需要加入作者的分析、解释,以此呈现文本的深层含义。这既是文本的立意,也是文本的升华。自传与小说不同,自传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叙事更是对经验的一种分析。因此,对于作者而言,应该将传主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讲述不同的阶段、事件的影响,来剖析某种行为下的理解,追因。例如,在上述采访材料中,传主的个人情绪特别强烈,类似于“委屈死”“再也不要”等语词的出现,使得一个充满愤慨之意的学生形象跃然而出。从语用层面而言,撰写者通过转述传主的话,来表达传主心中的情感。在主题的层面来说,叙事材料又说明了“童年时,由于教师对课堂行为的误解,导致传主产生逆反心理,使其蒙上心理阴影,影响了其对语文学科的观感”,在撰写者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可以对着事件进行剖析原因,进而对自传材料进行解释,从而以事例论证增大作者的语言影响,传达真实的写作意图。

对人物传记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审视自我,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写直述自传时,学生应该注意时间维度,综合把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各个要素,以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与艺术个性的塑造。在写他传时,应该通过访谈法收集素材,合理归纳精选素材,确定主题,进而叙说自己的思想。

猜你喜欢

自传经历初中生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亨利·劳森丛林小说的自传性书写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李敖自传》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当小家伙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三)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