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散文阅读对情感的动态感知策略
——以《散步》教学为例

2022-11-23张俊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母子散步亲情

◎张俊霞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从文本梳理开始,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最终提炼出作者的情感主旨。散文在表达真情实感上更加自由灵动,作者的情感主旨与文本整体、人物形象、一语一句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1]。在教学上,将情感的分析与提炼放在最后固然方便了教学过程,但不利于学生体会散文弥漫式的情感。鉴于此,以《散步》为例,探讨将情感感知融入到教学的每一步中,使散文的情感感知呈现为动态、梯度加深的过程。

一、读琐事,探基调

《散步》的课程任务之一是“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纵观全篇,文章仅仅七百余字,所述也只是“我”带着母亲、妻子、儿子在田野上散步这么一件家庭琐事。“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与“理解人物性格”在学生看来分外简单,但对于“文章主题”却分外困惑。

《散步》开篇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一句话交代了事情始末,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感人肺腑的深情话语,有的只是一个儿子、一个父亲的絮语。作为一个儿子,“我”带着年迈的母亲散步可谓难得:一方面母亲年老体弱、“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散步于她算是一种较高强度的运动,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严冬刚刚过去,很多老人没有等到春天就死去了,身为老人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家人在春天出来散步是庆祝,也是新生。作为一个父亲,“我”爱护儿子,竭力寻求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母亲和儿子都能如愿、开心,难以两全是愿意委屈儿子、成全母亲。与一个中年人来说,上有老人要孝顺,下有子女要爱护,这个两难的境地实则极为常见,几乎每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都要面对这个难题。但是,作者莫怀戚表达的主题绝不在于此。面对儿子的难处以及对自己的“袒护”,母亲反倒主动改变了主意,让孙子如愿选择了小路。于是,在小路上遇到难走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则背起了儿子——儿子未长大时,是母亲背着他跨过难关;儿子长大后,是强壮的儿子背着老弱的母亲迈向新的天地——母与子之间相互爱护,走过一个个轮回[2]。

散文一向以“形散而神不散”著称,有的学生阅读分析时看到散文就有点犯怵,概因难以从看似散漫的语言中抓住那条贯穿始终的“神”。以《散步》为例,当我们将文中絮语按照不同人物总结起来,就可以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孝顺母亲、爱护儿子,母亲尊重儿子、怜爱孙子,妻子尊重丈夫、疼爱儿子。如此,再将“我”、母亲、妻子的三个人的行为放在一起作为整体看待,就不难体会文章主题是亲情。

沿着亲情这一主题继续前行,我们不免要追问:这篇文章围绕怎样的亲情展开?具有怎样的情感基调呢?再次阅读文本后,学生通常能够回答第一个问题,即围绕家人亲情,尤其是母子亲情展开。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们不免犹豫,而这犹豫的焦点是关于第4 自然段所提到的“生命”。在此,教师需要着重帮助学生体会,母亲对“我”、妻子对儿子这两对母子之间的母子亲情流淌,对于生命传承的真正意义。只有真正理解母对子、子对母良好的亲情循环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生命传承的重要意义,才能明白文本中关于“生命”的章节并非有利于亲情主题之外,而是深化文本情感主旨的点睛之笔。

二、品字句,感温情

散文作为当下最常见的写作文体,有何独特的魅力?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悄然间扣动人的心底深处,这种情感表达效果主要通过两个层次来实现:一是字里行间的语言魅力,二是前后意境交织的氛围感染。

(一)品味语言

1.在朗读中品味语言

《散步》的语言平淡,与所写的家人散步这件琐事相得益彰,缓缓读来一字一句都似乎变得隽永悠长起来。在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行朗读品味显得十分必要。比如文章的第一句: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①中将“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作为四个并列的主体,按照文中逗号给予相同的停顿,符合一般文本朗读习惯。②中则将“我”“我的母亲”之间的逗号有意忽略过去,将两组词语有意识地归在一起,“我的妻子”“儿子”之间本就有个“和”,当做一组词语连读亦可。听到学生这么朗读时,笔者停下跟这位学生略作交流:

师:为什么将“我”“我的母亲”连读呢?

生:“我”“我的母亲”是一对母子,“我的妻子和儿子”也是一对母子,所以就一起读了。

师: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读的吗?

生:(回想并低声念叨)昨天预习时我不是这样读的,刚才听了老师的讲解,突然觉得一对母子就应该放在一起读出来。

2.在对比中品味语言

人教版《散步》课后“积累拓展”中提到“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并举例:

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实际上文中还有其他几处明显对称的句子:

④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⑤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这四处在文中出现的顺序为④⑤③⑥,有意思的是这四个对称句子的出现标志着文中情感的递进:④句是儿子发现散步的一行人是两对母子,且走路次序同样是对称的;⑤句以对称的句子将母亲与儿子放在“我”心中的天平上,而天平实际也是对称的[3];③句的对称从意象和画面的角度呈现出在“我”心中,母亲与儿子两者相当的地位;⑥句的对称将母亲与儿子作为对称的半圆,二者拼在一起就是“整个世界”的意味不言自明。

随着监控摄像头的全面覆盖及大量视频数据的积累,一些大型项目的终端用户(如公安、交警),正在迫切寻找新的视频分析解决方案来重新解读这些数据,获取新的价值。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正好解决了海量数据与人力短缺之间的矛盾,有效提高识别准确率,不再需要人工的选择或是创建特征集来描述监控目标,可直接建立起从数据到目标模型的映射。

(二)感受意境

梁衡在《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中说过:“语言是一种艺术,语文不但教我们怎样正确地表达内容,还教我们怎样更美地表达。”散文,实际上就是一种更美的语言表达。如果说上文朗读与对比中品味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穿透力,感受意境则是聚点呈现,将语言的美感立体的呈现出来,即使是初学者也很容易感受到语言表达之美[4]。

1.母亲与儿子的交互呈现

在这篇短短的700 余字的文章里,“母亲”一词出现了12 次,“儿子”一词出现了10 次。这意味着什么呢?每16 个字就要出现一次“母亲”或“儿子”,这个出现的频率可谓高得吓人。但实际上,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很难发现这一点,也丝毫未有繁琐啰嗦之感,这得益于作者每一次提及“母亲”或“儿子”都给予相应人物新的形象特点,在一次又一次的叙述中,让母亲和儿子的形象愈发鲜明。对于读者来说,我们感受到这种人物形象丰富的美感,而难以意识到作者文字背后的无比精心与深厚功力。

如文本开篇第一句(见上文),远远的勾勒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四个朦胧的人物,这人物置身于田野上,其他一概不知。就连这田野,也需我们运用自身的经验去补足,生活在江南的读者也许会想象出一小片翠绿有致的小小绿地,生活在草原的读者脑海中映出的是一大片茫茫无涯的刚刚发绿的草原……

第二自然段着重写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说明了母亲的年老体弱。“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一句写母亲对“我”的信任无比。至这句,全文总共写了4句话,“母亲”出现了3 词,但没有一处可以删除或省略,读来只觉语言淡到极点反而渗出浓浓情感,只觉周围都是老母亲的气息,缠绕这儿子对母亲的眷念与深情。这一段中前一句说完母亲,后一句就说“我”,然后又是母亲,接着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结束第二自然段。这种母亲与“我”(儿子)交替出现的写作方法,文字上使得两者交互呈现,连带着让读者主观上能感受到母亲与儿子之间交融感。

这种母亲与儿子交互呈现的写作方法在后文中时常使用,使得全文弥漫出母子亲情,不着一字深情,而深情意境全出。

2.人物与景色的融合一体

《散步》第四自然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如果将这段话去掉,似乎并不影响对文章主旨的表达。课堂上,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讨论。学生的讨论结果如下:

a.埋下伏笔。这里的景色描写为后文儿子想走小路埋下伏笔。

b.缓解氛围。前文提到很多老人没有熬过严冬,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气氛略显沉重,此处写景可以很好的缓解氛围,以自然的新生代替沉闷的严冬。

c.拔高主题。如果没有这段景色描写并升华到“生命”这一崇高主题,整篇文章的格调都要降低不少。

d.象征手法。与文末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相呼应,既帮助读者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又能让文本内部镶嵌得更加紧密。

学生的讨论结果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只要稍加引导,给予学生品味与探讨的时间,学生可以自行从文本中感悟到很多情感。这种学生主动感知的过程对于其内在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有利,也避免了教师单方面讲解的枯燥乏味。

三、融体验,回余味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将《散步》看做一棵树,这棵树要如何才能摇动满课堂的小树苗呢?要知道,带领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特点和情感主旨只能让学生观赏这棵树,明白眼前这棵树的珍贵之处。想让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跟随文本一起迎风起舞还需要引入生活体验。

《散步》所表达的主题紧扣母子亲情,每个学生对此都深有体会[5]。由于年纪尚幼,学生还只是作为母子的孩子,未到成为孩子的父母的年纪,难以体会文中叙事主角“我”的心理历程。但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跟随“我”的视野来看待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也是一种颇为新奇的体验——他们会理解父母对祖父母的孝顺,他们会更深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他们更能明悟某些时候父母让自己承受委屈的原因(如同文中“我”选择大路,决定委屈儿子一样)。

随着对文本情感的深入感悟,很多学生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家中的父母、祖父母,意识到祖父母的年纪已然进入倒计时,熬过的每一个严冬都弥足珍贵,值得庆贺;体谅到父母身上的重担和辛劳,不再给父母出难题,为父母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学的尾声,笔者提议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全家散步的小故事。一开始学生有点拘谨,到了后面气氛热烈起来,在同龄人的分享下,每个学生都想起相似的亲情时光,不少学生眼角隐隐发红,这难道不是灵魂被唤醒的征兆吗?

正如梁衡先生在《教材的力量》中所说:“中小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而教材就是改变人生的杠杆,是奠定他一生事业的基础。”《散步》这篇散文给学生怎么与家人长辈相处做出了示范,如果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丝启发,让他们的生活想着好的方向倾斜一点点,这堂语文课便足以称得上圆满。

散文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逐渐加深;散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感知也是一个动态加深过程。《散步》的阅读教学,从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开始,重点分析语言特点和意境氛围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稍稍融入学生个人生活体验,将文本的余味代入现实之中,以期达到情感启发之功效。这种教学,都是值得我们去探效仿的。

猜你喜欢

母子散步亲情
亲情的滋味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明 天
美好的早晨
最美妙的散步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亲情故事两篇
解读母子健康营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