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比较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2-11-23◎李华
◎李 华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文章的差异和特点,可以选择相似文章进行对比。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鉴赏、分析、比较的能力,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还能开拓学生视野。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的阶段,比较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探索差距的同时,也能掌握文章的特点,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一、开展对比阅读教学的意义
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年龄较小,所以经验比较浅薄,对外界事物认识不够全面。尤其在语言、词汇等方面掌握的内容较少,沟通效率较低。因此,教师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历经验,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学习更多汉字、词汇、句式等知识,掌握阅读写作的方法技巧,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素养、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对比阅读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找到相似的文章带领学生对比阅读,分析文章的差异和特点,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规律,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感知、分析、总结等能力,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将潜能挖掘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分析。阅读本身就具有增长见闻、开拓视野的作用,对比阅读可以更进一步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规律和特点,进而逐渐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文章描述的内容进行想象,即使这些场景、事物学生没有见过,但在文章的描述下,学生也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获得具体的鉴赏结论。
二、运用比较阅读的注意点
对于基础学段的学生来说,在对比阅读教学方式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作用,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明确具体的比较范围,帮助学生合理选择比较的角度。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主要根据阅读目的来决定;明确阅读材料的异同之处。这是比较阅读的重要环节,只有掌握文章的异同之处,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深化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阅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阅读材料,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可以掌握文章之间细微的差别,并养成记录笔记的好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和复习做好准备。
三、比较阅读要选取好对比点
为了发挥对比阅读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对比点。通常,教师可以选择相同题材的作品,阅读之后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选择不同观点的作品、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等等。每个作家的思想、理念各不相同,所以即使作品的题材相同,但在立意、情感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异。在同题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类内容为切入点进行对比。不同观点作品的对比则更加明显。如曹植的《七步诗》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二则取材相同,但表述的观点正好相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阅读分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手法可以体现不同的写作目的,对比两个作品的表现手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比点选取的过程中,通常可以从内容、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等方面入手。在内容上,主要对比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内容和思想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加深对文章的掌握和理解;在语言运用的对比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个词语、句子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在表达方式上,每篇文章都会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来说,包括倒序、顺序、插叙三种,表达方式包括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方式。通过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阅读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写作技法方面,每篇文章的写作技法各不相同,通过技法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的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比较阅读的应用方法
比异求同。在比较阅读法应用的过程中,要确保比较对象具有三个特点,即:有可比性;选择可比点;比较点选择具体的方面或角度。在比较阅读中,可以采用比异求同的方法,也就是在了解文章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了解文章的关联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对比。可以针对人物描写、故事情节等进行对比。
比同求异。此法就是将不同点组织在一起,然后根据对比双方的共同点进行分析,主要对不同点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通常,采用词语比较、技巧比较、文体比较、人物比较的方式。所谓词语比较,就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比文章用词,通过词语感受文章的特点。
在《日月潭》这一课中,文章用“群山环绕”“隐隐约约”“风光秀丽”等词语进行描写,体现了日月潭优美的景色。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词语替换为同类词,对比两个词的相同之处,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个词语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如果将“风光秀丽”更换为“景色宜人”,也可以展现对日月潭风景的赞美之情,但文章对“秀丽”的风景进行描写,重点体现“秀丽”一词,如果更换词语,则无法与文章整体内容呼应,会影响文章效果。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以点带面,通过微观的词语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技巧比较。此法就是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技巧运用等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比阅读的素材可以在文体上相同,然后分析手法和技巧,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可以丰富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文体对比。阅读中将文章体裁作为基础进行分析,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相同的描述内容,如记叙文会描写景物,说明文也会描写景物,分析二者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记叙文的景物描写更重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体现景物的美好,同时用以抒发作者的情感;说明文则主要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描写,直观具体的展示事物的外貌,以真实、准确为主,对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应用较少。通过这种对比,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文章体裁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体的了解。
人物比较。阅读中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对比相似的人物或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人物,包括一些伟人形象、神话人物、历史人物等等。通过对比,可以深刻的感受人物在不同环境背景、文章描写中展现的性格特点、情感差异。
五、比较阅读的实践应用
(一)语言比较,强化语言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教师要合理选择比较的作品和内容。通常可以选择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异同之处,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比较文章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章中比较优美的语言找出来,然后替换这些语言,比较替换前后的文章,感受原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在《日月潭》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一遍课文,感受文章的优美文字。在阅读之后,教师选取文章第三段的内容: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在这一段的描述中,文章使用了“隐隐约约、倒影”等词汇。教师将“隐隐约约”改成了“模模糊糊”,将“倒映”改成了“映照”,再然后将修改后的句子加入到文章中,带领学生重新阅读。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感觉有所不同,再提问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语言,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句。根据教师的问题,学生会对文章的词语内容进行对比思考,分析语言的含义,同时联系上下文内容,感受词语在文章中是否恰当,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文章语言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素养的提升。
(二)作品比较,深入分析
同一个作品的对比阅读难度较小,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教师要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增强对比阅读的难度,可以选择相同主题的作品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全面。在文章选择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选择课内或课外的文章。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选取对比材料。
在《桂林山水》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迷人的张家界》作为对比材料,带领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景物文章,但二者差异十分明显。引导学生分别阅读这两篇文章,然后分析二者的异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描写顺序、方式等角度分析,实现多方面的对比。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文章的异同之处。
《桂林山水》先使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语句来吸引读者,然后对漓江水的“静、清、绿”进行描写,展现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进行整合描写,引起读者回味遐想;《迷人的张家界》则主要描写山景,采用“重重叠叠、高耸入云”等形容词,彰显了山峰的特点。二者在描写方式、内容上都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著作比较,拓展知识
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名著节选,在阅读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节选文章与名著本身对比,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对著作书籍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一种局部与整体对比的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很多节选内容,单独看所表达的含义和在整体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只了解一部分内容,很容易出现曲解、混淆的情况,所以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对比。
在《草船借箭》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节选和《三国演义》原著进行对比,鼓励学生阅读名著书籍,使学生深入了解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个性,然后再阅读节选文章,分析原著文章中彰显出的人物性格和课文节选中的人物性格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见微知著,可以从局部出发,对整体进行分析和探讨。再从整体还原到局部,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文章和书籍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能力,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人物对比,探究情感
在叙事文,人物往往是故事的核心,对人物的探究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采用对比阅读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多采用人物对比的方式,深入探究人物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感受文章的情感,促进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比《少年闰土》中的“我”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我”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中的“我”指代的人物不同,两个“我”的性格特点也不同。或者对两篇文章中的“鲁迅”进行对比,从不同的视角了解鲁迅先生。通过人物对比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在《少年闰土》中,“我”代表的是鲁迅,展现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中矛盾的情感,主要对童年鲁迅进行描写。
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是对成年鲁迅进行描写,展现了鲁迅先生优秀的品质以及深刻的思想,包括认真学习、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等。在不同的时期下、视角下,人物展现的品质、情感各不相同,从多个角度对比分析,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探索等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文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