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湘行散记》为例看散文文本的解读

2022-11-23张天宝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散记沈从文散文

◎张天宝

在散文常规教学或是鉴赏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将文本中的语言知识进行串讲,重视文本细化、分解,将散文进行解构成字词、句子等,使得散文阅读丢失了原有的“神合”象征,“言”不成文。同时,我们一般会遵从“多多益善”原则,认为讲的多便是教的多,学生的习得知识便会多,教学效果便有所保障,殊不知,在忽略学生主体的情况下,进行逐字逐句的教学会导致学生习惯性让老师代为思考、对语文教学也不甚于心。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学理论进入到教师的视野之中,部分教师受“多元化解读”“读者中心论”等新理论的影响,会在教学时做出较为大胆的尝试,但又由于对理论和教育要求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脱离文本的制约,对文本字词浅尝即止,或者架空文本过度求新,使得解读脱离了文本现实,曲解了作者与文本的原有之意。散文作为一种讲究性情的语言艺术,散文的美一定程度上是由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所构建的情绪美,通过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而要引导学生切实的感受散文所带来的情感美,理解散文言语中的深沉蕴意,其重在品味文本语言,从语言的本体联系作者的情感,准确把握文意。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其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及人生哲理,在诗意的湘西景色下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世界[1]。因而,要让学生读懂《湘行散记》,便要让学生走进沈从文的视野,走进湘西这片乡土世界,领悟其间情感。

一、从书名切入,切换身份视角

中学语文教材中推荐的阅读书籍,多为名家名作,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小说集、散文集,都文脉清晰,有着较为明显的主题线索。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写作或者编辑的主题是什么样的,并抓住主要线索包括关键词、高频词、中心句等,展开教学,从而使得课堂能够一脉贯通,充满活力。

《湘行散记》作为一本散文集,是沈从文回乡探母时所著的散文整编而成,散文中所记录沈从文沿路所看的风景、所听到的事物、所遇见的人,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孤独情感[2]。因此,笔者在执教此课时,便围绕“湘行”来展开文本的导读工作。

任务一:作者明明是返乡之旅,为何用“湘行”这个词为名,而不是“返乡”?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探讨一下。

通过教师公布与学生自主收集的写作背景信息,学生很快便能够说出当时沈从文其实已经定居北京,虽然湘西作为沈从文的故乡但是沈从文已经很久没有回去,因此“湘行”具有一定的意义。接着,教师继续设计三个任务,从作者的视角切入,层层递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

任务二:你能从《湘行散记》中找到作者这种“旅人”的情感吗?结合《湘行散记》中两到三篇散文进行解读。

此任务的发布是为了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旅人”身份,去探寻文本中作者的心路历程,以此切入到“旅人”视角,从中感受作者沈从文“返乡梦”难以达成的游离之感,进而增进学生对散文的情感把握。

任务三:寻找关于“湘行”情感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在《湘行散记》一书中,有许多散文都透露出沈从文对湘西这个故土的复杂情谊,一方面沈从文少小从军离家,开始了流离生活,见过底层人民遭受封建专制的残忍杀戮,因此对湘西底层人民始终怀有温爱;另一方面,沈从文回到湘西之后发现功利主义已经侵蚀故土,淳朴的乡土风气已经不复当年,因此又怀有与鲁迅在《故乡》中那样的复杂情谊。让学生在散文中找寻“湘行”情感的句子,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乡土情感的感悟。

在这三个与“湘行”环环相扣的任务中,以作者的“旅人”视角切入,可以将复杂的情感从文本中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在品鉴散文的情感语言中,也可以完成学生对《湘行散记》的总体印象,理解作者主要在“散记”中传达的情感,使得整个教学设计变得更为简洁又充满深度,让课堂真正的立足于文本,为阅读开展更有效的思考与拓展。

二、揣摩情感语言,品味诗性话语

在《湘行散记》的文本中,有着一股较为浓郁的诗意色彩,给人阅读起来心里不由得产生自然清新之感。这是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所应该了解并掌握的知识。唯有揣摩这些诗性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才能领悟到语言的深度。比如,笔者在教学时便用了“三句话”进行以点带面,引发学生对阅读分析。

第一句话:“一路复兴,一路复兴”,那么嚷着,于是他同一匹豹子一样,一纵又上了岸,船就开了。——《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此句话主要关注点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沈从文在写人物形象时的想象,以“豹子”作为形容“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凸出人物形象的身手敏捷。这种修辞手法更容易被学生所能够接触模仿,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同桌”进行模仿写作,从而更充分地感受沈从文的这种文学想象力。

第二句话:我明白他沉默的理由,一定是船上管事的不给他钱,到岸上来赊烟不到手。他那闷闷不乐的神气,可以说是很妩媚。——《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这句话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妩媚”一词。用“妩媚”一词来形容水手的神情,实质上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表现手法,这种语言表现手法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强效的视觉冲击感。这句话的提出,除了让学生增进对语言的审美体验外,还鼓励学生多学习、多观察文本中这种陌生化的语言意境,如“驰骋”还被用来形容妇人心猿意马的状态等。

第三句话:“大你记着,船下行时又来。”“好,我来的,我记着的。”“你见了顺顺就说:会呢,完了;孩子大牛呢,脚膝骨好了。细粉带三斤。”“记得到,记得到,大娘你放心,我见了顺顺大爷就说:会呢,完了。大牛呢,好了。细粉来三斤,冰糖来三斤。”——《鸭窠围的夜》

这句话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梦境中所幻想的日常对话情节,体验真实的文字意境。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角色扮演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想象当时两人的内心想法,从而从文本内部推动学生沉浸到这些画面中,进而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情感,然后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感受到想象背后的人文情怀。

这三句话的组织主要是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整本书的阅读内容浓缩到以一块块语用模板、审美模板之中,巧妙地将情感线索贯彻其中,完成长文短教。然后让整本书的阅读课变成一个较为精简的探索课。教师在这节课中还要让学生相互协助,如你负责“修辞手法”句子的收集,我负责词汇的收集等,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活跃又有规范目的的环境下对书籍进行探索。

以句子作为整本书以点带面的教学,并不是说让教师深入到文本的每一个句子中进行繁琐的解释,对句子的选择应重视典型具有代表性,所关注的语言也应该符合作者的写作特色,如《湘行散记》中,沈从文便运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包括“落”“讨嫌”等,还有一些富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节日,所塑造的人物也皆为底层人物,偏爱水手、商人、妓女等形象,其中湘西俗语也多有出现,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中所要关注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具有典型色彩的语言描写的提出,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到湘西世界中,提高阅读效果。

三、创设矛盾节点,整合质疑

从“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看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与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3]。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更高的名著阅读课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点与疑惑点。即便在学生缺乏预习或者缺乏思考的情况下,教师也要主动去寻找“矛盾”,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欲望,在通晓了解学生的质疑点后,教师也要从质疑之处切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在教学《湘行散记》的第三课段时,此课段已经进入本节课程的尾声,并且由于《湘行散记》其内包涵12 篇散文,作为整本书阅读,第二课段与第三课段跨越的时间较为宽远,预留给学生的准备工作时间较长,教师可以在第二课段结束后很从容的布置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一:时间与空间作为最根本的要素,在叙事结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时空的意识属性为文章的叙事艺术带来了不同效果。沈从文作为自觉时空意识的作家,在《湘行散记》中是怎么呈现的?为什么说沈从文的时空叙事与众不同?读一读、划一划,找出与时空相关的词汇、句子,分析沈从文的散文与其他叙事文的时空区别。

这个任务的布置主要是让学生从沈从文的叙事技巧入手,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并感受沈从文的时空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起叙事文的写作逻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从行文逻辑的角度深化文本阅读。

预习任务二:《湘行散记》中“单调”与“丰富”的人物形象。《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返乡路途中的散文随笔,一路上沈从文接触过各色各样的人,散文中也有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为什么说《湘行散记》中的人物形象既“单调”又“丰富”?

这个任务的布置主要是让学生去了解《湘行散记》中的人物形象,通过相貌特征、人称代词等的了解,可以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认识这些人物所发挥的作用效果。

预习任务三:阅读全书以后,做好批注,并总结与整理出自身的疑问,在下节名著阅读课前提交给教师,教师整理后会进行全班教学。

这个任务的布置不仅限制学生需对文本进行深阅读,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课前疑问整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收获满足感与参与感。

通过预习任务的完成后,在进行第三课段教学时,教师会先从“预习任务一”“预习任务二”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一直保持对“预习任务三”的期待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课专注力。在正式开讲时,教师应筛选具有典型教学意义的学生任务答案进行投影,并点名该同学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过后,又投影出与之相反的答案,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点名此答案的学生进行辩论,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观点与文本,作出正确解读。在创设矛盾节点的情境下,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批判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预习任务三的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就近下篙”,不能空谈,要结合《湘行散记》文本内容进行宣讲,通过朗读、品读等方式,解决学生的疑惑,做到“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活力与有效性。

四、读写一体,内化语言

学生要感受《湘行散记》中作者的情感,如果只是依靠品、读、评这种方式,亲历感依旧还是不足的,要切换作者视角,可以从运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与积累语文。对文字的运用便是写作,让学生成为作者,在感知《湘行散记》的语言基础上进行仿写句子、段落乃至文章,进而将对语言的感知内化为自身的语用知识,对书中语言情感的把握自然更加精准。

教师可以节选《鸭窠围的夜》其中的一段作为仿写目标:

水手们怕冷怕动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该段,与学生共同对这幅场景描写进行品读并分析这些场景中的构成要素与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经过品读后,学生已经对该段有着场景描写有着更深刻的了解,于是便可以趁热打铁递进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语言风格与场景描写技巧,写一幅关于“班级活动”场景的片段。经过教学发现,通过仿写,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有着更深了解,不再去追求华丽的辞藻与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反而更愿意用真实质朴的语言进行白描,进而提升学生对情感表达语言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以文本主题作为命题写作训练材料,如《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沈从文在文章末尾写道:“我呢,在沉默中体会到一点‘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作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教师可以以“‘人生’的苦味”为命题,进行一次作业,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情感的基础上,对文本语言进行揣摩、仿写,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工艺,形成“读写一体”的学习模式。

《湘行散记》中诗话般的语言,不仅蕴含了作者深刻的个人情感,还兼具了灵活的议论艺术。学生对《湘行散记》的解读,主要目的是探寻散文中的情感意蕴,接受散文的哲学熏陶,并从散漫的语言中体悟语言的魅力,提高品读能力,增进语言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散记沈从文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达里雅布依散记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散记
木雕教学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