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危害及碳减排的对策分析
2022-11-23侯存东
侯存东
(山东省泰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泰安 271000)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全球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在经济取得进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重工业生产当中,各类燃料在燃烧之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导致生态系统超载,造成世界范围内气温升高,各种各样的恶劣天气频发,更令人感到焦虑的是,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将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
1 碳排放
碳排放,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碳元素都出自岩石圈和化石燃料。碳循环的关键性步骤在于:空气当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上的植物和海洋中的藻类在光合作用下生成植物自身拥有的碳化合物,然后利用生物或者人类的活动,碳化合物又再次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层当中。但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数量众多的二氧化碳融入大气层中,碳循环无法得到动态平衡,导致大量化石燃料当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方式存在于空气当中,而只凭借着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么多的二氧化碳根本无法被消耗掉,导致大气当中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碳。
2 碳排放的危害
温室效应指的是人类在工业生产活动当中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导致过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层当中。而二氧化碳不仅能吸热,又能够隔热,导致太阳辐射热无法尽快扩散,最后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度迅速提升。地表温度上升引发了诸多的问题,直接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影响。南极冰川处于不断的消融当中,导致海平面迅速上升,全球迅速变暖,世界各国各种异常天气频发,中国也无法幸免。近100年间,中国的地表平均温度持续上升,每年上升幅度达到了0.5 ℃到0.8 ℃。最近50年的时间里,我国地表温度每十年会增加0.22 ℃,这样的增长速度高出了全球平均值。如果没有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到2050年,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部分岛屿和海洋周边的城市将会被淹没。土地干旱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人类将无法获取赖以生存的粮食,病毒也将大范围滋生并席卷整个世界[1]。
大量的科学研究显示,过量碳排放是造成整个地球升温、出现温室效应以及各种不良天气的原因,各种自然灾害随之出现。尤其最近几年,全球气温更是在大幅度升高,南北两极的冰雪迅速消融,导致海平面上涨,危及生态环境。2009年,权威们已经意识到碳排放过量会对人们的身体和生活造成直接影响。而人们过多地使用化石能源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也正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对于能源和资源有着极大的需求,所以针对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方面展开探究意义重大[2]。
3 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当中聚集着大量的人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城市属于高污染的范围,也是碳排放的主要区域。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并且在环保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在城市当中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系统,凭借技术手段来减少碳排放量,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形成低碳意识,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
3.1 调整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指的是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环境污染都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现阶段的产业架构、加大投资力度、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使能源得到更为合理高效的利用,降低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要将重点放在全新科学技术的研发上,降低能源的消耗。还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在各行各业中的比重,使服务业具备更高的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服务行业当中的各类服务内容,促进能源消耗比较低的行业不断发展,以此来降低碳排放量。
3.1.1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服务业发展
现阶段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出来,因此只有改变这种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相比原有工业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以及能源被大量消耗等特征,现代服务业能够产生较高的附加值,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源和资源,对环境也不会造成大范围污染。以北京市为例,其服务业在全市国民收入当中占据的比例超过了50%,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表现更为出色,其在整个经济收入当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北京市碳排放量,我国其他省市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当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
3.1.2 支持科技创新,减少碳排放量
对于那些需要消耗较多能源却无法产生更高效益的行业,则需要对其进行技术改进,优化产业架构,支持利用低碳技术和全新的清洁能源,以此来减少碳排放量。不过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经济,必须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研发。可以将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作为参考,把关注点放在开发清洁能源上,将原有的发电方式转变为核能发电和水力发电,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3.1.3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对外贸易
利用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人民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一是要形成能够促使第三产业取得进展的强有力的措施,二是要将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相融合,比如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使物流服务行业具备更高的专业化水平。三是要形成健全的行业规范,以此来适应人民群众在服务方面的需求。对服务行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最后,政府要善于引领,注重引进外资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产业和第三产业上。
3.2 调整能源结构
通过相关数据能够发现,能源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不过现阶段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产品产出率和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并且没有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些不足之处造成企业在生产等多个方面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无法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影响到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且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所以将重点放在循环经济上,使能源资源被充分利用,是现阶段尤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管理办法》等多项相关政策措施,以此为前提还需要形成与之对应的服务内容,由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这方面进行管理,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一体化,并由金融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等各个部门共同配合一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升其环保意识,促进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进一步提升[4]。
3.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3.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机制保障
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制定和公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通过制度促进各种全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碳排放量。同时制定各项和环境治理有关的法制法规,确保低碳经济能够不断取得进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利用激励、约束、彼此融合的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到低碳发展当中,树立低碳企业标杆引领其他企业,注重全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的投入成本。对于产能上不去的企业,要通过技术措施帮助其改进或者直接关停。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强宣传,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减少消费高碳产品,使人们逐渐步入低碳生活中。
3.3.2 增加资金投入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阶段,会涉及大量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相关的各类问题,且在技术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仅仅凭借企业自身很难顺利取得进展,因此这一阶段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要调节原有的财税架构,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够更为顺畅地研制开发全新的清洁能源,对产能上不去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联合国提供的权威性数据能够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每年在科学技术研制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并不是很多,只占据30个百分点,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尤其不足,所以需要增加财政支出,注重于节能减排,特别是需要在技术研制开发方面投入更充足的资金。政府需要对各部门各类专项资金加强管理,监督其使用情况,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二是进一步健全税收措施,支持产业转型。现阶段政府通过相关措施来支持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不过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收益,低碳经济发展前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回报,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想在低碳经济下进行低碳转型,此时政府就需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强迫企业融入低碳经济当中。现阶段部分省市已经开始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专项资金,并且形成了由各级政府部门彼此监督、彼此管理的节能减排或者循环经济方面的专项基金,通过这些做法来支持企业施行节能技术或改进落后产能。除此之外,还可以试着添加全新的税种,对于污染严重、排放量大的企业和产品要求其纳税,使碳排放量高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在生产运营当中投入更高的成本,通过这些措施来对这类企业进行约束。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形成更为完善的财税措施来促进低碳发展。
3.3.3 创新低碳技术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开发,因此要根据其特征形成战略规划,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并针对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低碳技术的研发过程还需要注重主次,能够产生更好效能、不需要消耗太高能源的低碳技术要加大力度开发,并且要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进行研制开发,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彼此合作,以形成全新的低碳技术研发工作机制。首先要形成激励体系,加大低碳技术的应用范围,支持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合作,将理论融入具体的实践当中,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开展合作,研发出能够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益的技术。与此同时,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使企业具备更为雄厚的技术实力[5]。其次要逐步拓宽融资途径。低碳经济取得的进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增加融资途径,将国外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引进来,以发展低碳经济。
3.3.4 形成碳交易市场
目前,国际社会主张各国都要减少碳排放,每个国家都有规定的允许排放的碳排放量,相当于一个允许的能够进行碳排放的配额,但是这个配额并不一定能满足所有国家的需求。一些国家实际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可能远远没有达到允许排放的碳排放量,或者一些国家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其实际的碳排放量是低于国际社会规定的配额的,所以它们还有碳排放配额,因此其可以将他们剩余的配额卖给那些有需求的国家。这样,碳交易市场就建立起来了。
3.4 区域碳减排的差异化策略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对区域碳减排的差异化进行分析,能够让碳减排措施更为切实可行,这一措施关键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3.4.1 发达地区的减排措施
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能源消耗的降低不会对碳排放的降低产生太大的影响。发达地区第二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并且第二产业的增加也不会影响到碳排放量。在这种前提下,发达地区需要在减排方面采取的措施关键有:将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注重调节对外贸易架构,减少出口高能耗的产品;掌控好民用建筑和大型公用建筑的面积;控制私家车增长速度,普及柴油车和节能型汽车;完善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以及节能型交通出行模式;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
3.4.2 较发达地区的减排措施
较发达地区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这个阶段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程度迅速增速,重工业正在迅速发展当中。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第二产业的增加,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减少能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量。针对上面这种状况,较发达地区需要在减排方面采取的措施关键有:促进产业的升级,利用全新的科学技术完善原有的企业生产模式,促使第二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工业化过程中融入全新的技术内容,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使企业在国际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改进原有的工业架构,将落后技术踢出局,提升能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完善现阶段的生产结构,将全新的技术和全新的管理经验融入其中;增加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制开发;增加节能减排工艺环节,并将重点放在节能型建筑施工上。
3.4.3 欠发达地区的减排措施
欠发达地区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存在能源大量浪费的情况。合理控制能源消耗能够减少碳排放量。减小能源利用强度,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碳排放量的降低。针对上面这种状况,欠发达地区形成减排措施需要将重点放在下面几个方面:针对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财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政府财政要向不发达地区倾斜,将发达地区的资金和企业引入到不发达地区,进一步提升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完善能源架构,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型建筑的施工,能耗比较高、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要想进入其中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加大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有色金属、造纸、化工等行业当中融入节能减排的全新技术,以此来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升。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实力越来越雄厚,逐步展现出了大国的风采。利用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我国人民有利,与此同时也是为后代子孙造福,同样是对全球负责。要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使我国甚至整个世界重新拥有碧水蓝天。综上所述,发展低碳产业不仅适应我国基本国策,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