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H村为例

2022-11-23凯,路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村民农村

祁 凯,路 遥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1 国内研究现状

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刘燕荣等[1]提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适应新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乡村文化发展到今天,农民思想与时俱进。为了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得到传播”。同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下比较重要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不能被满足,同时城市文化对农村地区的冲击影响较大,对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在此体现。陈晓霞[2]提出“乡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乡村振兴有着深远影响,有一些村干部认为,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村民的文化素质自然会提高”。“读书无用论”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认识不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村民不愿意参加乡村文化建设的活动。作者客观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现状,让农民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中,部分村民因为没有意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很少关心,子女的文化教育对乡村文化的建设而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文化教育,可以让子女认识到村子过去的历史文化,现在发展的状况及未来发展的蓝图,都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现阶段在广大农村地区,父母对子女文化教育的关心程度较少,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夏小华等[3]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村落空心化”“居家老人化”等现象。人才流失及村中居住的人口以老人孩子为主,这些现象正是乡村文化衰落的表现,不少农村地区的长辈都希望孩子能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因此,乡村的文化建设遇到了难题[4]。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从农村地区外流到城市,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张萌等[5]提出“主体流失严重,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人数增多,村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去城市发展,这就造成了乡村建设的主力人群流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将村中的青壮年作为村中的主体,主体流失对乡村建设的影响较大。杨本浩等[6]在文中提出“产业不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难点,乡村文化要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由于对乡村文化认识不够深入,对经济效益过于看重等原因,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忽略掉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传统的乡村文化并没有被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乡村文化产业”。经济跟产业是关联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产业,经济也很难发展起来,传统文化没有被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规模化,那么文化建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李三辉[7]提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过大,乡村文化逐渐衰落”。如何平衡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发展是一个难题。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对于城市文化向往较多,对乡村传统文化有一定隔阂,已经是客观事实。

乡村文化价值。陆益龙[8]指出“乡村文化里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文化传统的根基和重要构成”。乡村文化的历史记忆价值,由于中国的乡村文化蕴含了最有价值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遗产,是必须要进行传承与保护的。乡村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认同感及归属感,留住“乡愁”,对于乡村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具有维持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的现代性正在对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取代。因此,乡村文化的保护和重建变得至关重要。

乡村文化分类。田川流[9]从不同的层面对乡村文化进行了分类,从多个维度对文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观念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基石,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产业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中坚,审美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拓展”。从公共文化的层面出发,受到农村地区人口外流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人对传统理论和价值理念的产生出现疑虑,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忽视了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审美文化层面,体现在传统民间文艺与现代艺术、旅游等方面的广泛融合,一些传统的乡村工艺、说唱、礼俗在文化变更中受到重创,部分村民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自信,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较大的隔膜,难以从审美的角度去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王宏涛[10]提出“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着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全面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人为眼前利益,忽视了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广大农村地区乡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被弱化”。在对乡土文化教育中培养文化自信的阐述时,明确指出乡村文化对村民建立文化自信是有推动作用的,同时对文化传承及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2 我国乡村文化建设

在2000年以后,全国多地的乡村先后对当地的村庄注入文化的元素,如有些农村地区将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靠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了村子的经济发展。国内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北京宋庄及山西许村,不仅带动了村中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素养,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振兴的效果得到了体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乡村的文化也是农村发展的根基,所谓的乡村文化,应当由当地村民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创造。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其独特的自身价值有关,乡村的美好生活,应当包含丰富的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不少人开始注重审美和体验,如对文字、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欣赏。从以往学者研究的文献上来看,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者更多注重艺术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收益程度、文化建设等,但对乡村的文化建设在改变村民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上是一个空缺,本文对村民教育观念的改变进行陈述,展现出乡村文化建设对当地村民潜移默化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正走向艺术化发展之路[11],这也是本文研究视角的创新。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乡村建设走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是大势所趋,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近些年国内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绘画、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的融合,将已经衰退的乡村重新唤醒,并注入活力。从艺术的功能上来讲,其中一个功能是教育,欣赏者在欣赏生动的艺术作品时,总会感知到文艺工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和伦理态度等多方面内容,优秀的作品使欣赏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艺术的教育功能从过去到现在都在发挥着作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当地村民对教育观念产生的影响逐渐体现出来,使得艺术在教育上发挥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体现。

3 乡村文化建设对文化振兴的推动作用

文化建设对村民观念的改变,对于主打文化创意产业的村庄有推动作用,文化介入乡村,村民的文化素养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一点。笔者对村中的美术馆进行调研的过程中,通过询问馆内工作人员得知,前来参观的大多是懂文化的摄影爱好者,本地的村民很难见到。在对村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询问到村民是否去过村内的美术馆及博物馆时,村民的回答是基本没有去过,曾经去过的少部分村民,还是以集体的形式进馆参观,但是进到馆内,对馆内的文化创作感到茫然,这些村民在提到进馆参观的过程中见到的文化创作时,表示很难理解文艺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就体现出村民与文艺工作者在文化素养上的差异。乡村建设的主体,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当地村民,文艺工作者作为外部力量,虽然在建设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文艺工作者与村民在文化素养上的差异,导致部分文艺工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乡村进行艺术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带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对于村民来讲,这些文化创作,并不是他们想看到的,但是部分村民认为,文艺工作者的层次较高,文艺工作者离村民太过遥远,很难去接触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去影响村民对教育的观念,让村民认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村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培养本地的人才,逐渐弱化作为外部力量的文艺工作者的影响,让村民回归到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4 北京H村乡村文化建设情况

北京H村通过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在村中建设了民俗博物馆、红砖美术馆、1号地国际艺术区等主打的文化场馆,从效果上来看,吸引了很多对艺术文化感兴趣的人前来参观,村子的知名度也因此提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因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缘故,村中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有村民提到,在过去村中的上下水没有统一规划,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废水,很难找到合适的场所去排掉。通过对上下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后,村民在家中就可以将废水排出,相对过去方便现在多了。

教育观念的改变。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村民在对子女教育上较为关注,作为父母的村民虽然读书并不多,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凭。在过去的农村地区,会存在一种现象,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即便在全国多地的农村,依然有些父母的观念还是像过去一样。通过乡村文化建设,H村的部分村民将其子女送到市里去读书,即便要花费几万元的学费,也要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这种观念的改变,对于乡村振兴是有利的,村民的子女在提高文化水平后,村中的整体学历水平会提升,对乡村的整体收入带来有利的影响。一直以来,村民与文艺工作者的来往较少,一方面是村民的文化素养及审美层次与文艺工作者有一定的差距,文艺工作者的学历相对村民来说较高一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村民已经十分重视其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可以考上大学,今后也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从村民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上可以看出,乡村文化建设对教育的影响是较大的。

吸引大量文艺工作者到此定居。H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来此进行创作,文化氛围浓厚,而且部分文艺工作者有海外留学背景。高学历人才对乡村文化振兴有直接推进作用,部分文艺工作者因为喜欢这里的文化氛围,在此花高价租房,并精心进行文化艺术创作。

5 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1 输血式乡村文化建设的弊端

谈到乡村文化建设,就要谈到多数农村地区用到的输血式的建设方式,在多数村庄进行改建的前期是可以运用的,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一直输血式的建设,反而会造成村庄难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部分村民认为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文艺工作者,只要有收益就行,并不会主动去参与乡村建设,时间长了,村民对乡村文化建设也只会停留在瓦片经济所带来的收益上,但是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输血式乡村建设的弊端,在村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会逐渐显露出来,多数村民没有意愿去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更不会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进行关注,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村子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5.2 本土人才大量流失

对乡村文化建设在教育观念上的影响,长远看来会逐步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依靠人才引进建设乡村的模式也许在未来逐步被取代。将本地的村民培养成人才是必要的,这就要求农村地区父母对子女教育观念上的改变,乡村文化建设对教育观念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人才的培养需要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及重视,由此可见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现阶段仍有不少农民群众对子女教育不太重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本土人才离开农村地区进入城市发展的情况屡见不鲜。本土人才受到长辈观念的影响,认为城市发展的机会多,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这种观念影响了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本土人才对自己家乡文化的漠视对乡村文化建设是不利的。

5.3 内生动力缺乏

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缺乏,这就导致了在多地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本应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村民,没有积极参与建设。而真正参与其中的是外来的文艺工作者,多数农村地区的村民没有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就导致部分乡村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效果甚微。缺乏了主体的乡村文化建设,难以长远发展。

5.4 宣传力度不够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保护的同时,乡村文化在与外界的互动上处于劣势。在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城市的情况下,使得多数人失去了对乡村文化了解的必要性,乡村文化的宣传陷入被动。在媒体宣传上,对乡村文化的宣传也是相对较少,城市文化在网络媒体的宣传下,扩散到广大农村地区,影响了乡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城市文化的影响比乡村文化的影响较大[12],这就反映出乡村文化建设上宣传力度不足。

5.5 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产业

“重经济,轻文化”[13],脱离产业的乡村文化建设很难形成规模,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上考虑,文化建设直接会影响到村子整体的经济效益。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是相关联的。没有形成产业的乡村文化建设,很难对文化振兴起到作用,在没有形成产业的情况下,村子的知名度很难提升,乡村本土文化在没有被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下,难以形成产业。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基础产业,缺乏了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也难以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5.6 乡村本土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农村地区有着许多落后的观念,多数农村群众依然有着保守、安于现状的思想,年轻人受到网络的冲击,对乡村文化产生了部分偏见,这些思想观念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及成效[14]。

6 建议

6.1 提倡造血式乡村建设

造血式的乡村文化建设,是值得提倡的,将文化融入到当地,使村民自发地参与建设,接受并认可这些文化,这样的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使村中的经济得到良好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对村民教育观念的影响,恰好就是从输血式到造血式乡村建设的改变,长期稳步的发展,需要同文化融合,村民要接受这些文化,村民在重视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会提高。调研中观察到部分村民开始关注子女的作业,并开始学习相关知识,以便缩小与子女文化素养的差距。无论是村民还是其子女,文化素养的提升,都会对文化振兴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素养的提升,让村民逐渐懂得如何与文艺工作者沟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到逐渐能欣赏文化的地步。现在看来,这些效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从乡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上来看,对文化振兴是有利的,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也是较大的。

6.2 加强农村地区儿童的文化教育

教育是传承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缓解乡村文化传承的压力[15]。农村儿童的乡村文化教育要加强,主要体现在让更多的儿童能够在农村地区有机会上学,减少辍学情况的发生。在文化教育上要加强对本地特有乡村文化和历史的介绍,营造出属于本土的乡村文化氛围,提高儿童对乡村文化的认识,这对于传承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使儿童从小就能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看到本土文化的价值。同时在接触现代文化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属于本土的文化特色,从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打造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文化振兴的同时,也能提高村中的整体经济收入。

6.3 激活村民参与建设的内生动力

从乡村建设的主体来看,村民是第一位的,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产生动力是必要的。如何让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参与建设是关键问题,首先要激发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这就要从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开始。建立文化自信,让村民看到村子发展的前景,比如对村中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在带动当地文化建设的同时,村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教育引导,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文化的自信,对村中的老人及儿童进行工艺培训,增强这一群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兴趣。加强乡村职业教育的实践,将本土村民培养成人才,乡村职业教育到现在依然是培养乡村人才的主要途径。其中要想让村民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村民首先要认识到本土文化,还要接触到一些其他的文化,这样才能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同时激发其内生动力,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才能更好的体现。

6.4 做好乡村文化传播工作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得到整合、创新与发展。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以传统的方式将文化进行传承已经不足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师传徒的方式,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需要适当进行改变,需要与外来文化交流,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并且做出创新,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6.5 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经济,也离不开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是多数农村地区的选择,通过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现,在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的基础上,甚至有些村落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没落的情况下,适当引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属于本村特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人们对现代文化接触的程度不断提高,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相对单一的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尤其是城市中生活的人。文化创意产业的打造,需要将本土文化对外输出,同城市文化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一样,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也有兴趣来了解乡村文化并到乡村进行参观,这样不仅能让文化创意产业的效果得到体现,同时也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6.6 改变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的认识

农村地区存在着落后的思想观念,再加上受到网络的影响,年轻人对农村产生了偏见及刻板的印象,让多数年轻人认为这就是农村的文化,并开始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发展,这时就需要对这些年轻人进行乡村文化认识的教育,让这一群体看到乡村文化中好的一面,重拾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信。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年轻人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7 结束语

北京H村乡村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如村中基础设施的提高、村民对教育观念的改变及吸引文艺工作者到此发展方面都有显著效果,但是依然存在挑战,譬如村民缺乏参与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输血式乡村文化建设造成农村社会结构撕裂等。本文的讨论局限于研究者外部视角的观察,如果能够有乡级、区级乡村规划制定者的声音,会有更趋整体的认识,对处在这个巨变时代的乡村振兴有更实际的帮助。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