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构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11-23何宏伟聂凯波高志强张卫珂
何宏伟,杜 鲲,贾 兰,聂凯波,高志强,张卫珂
(1.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山西 吕梁 033000)
当下,我国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科技水平的高低与当地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地方高校办学宗旨之一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地方也扶持了高校,影响其办学特色的形成。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1]。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用10 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因此,校企一体,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推手。
1 “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及重要性
关于“校企一体”的含义,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论述并不多,也未获得一个清晰的、被广泛认可的概念,通常认为“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合作共赢为基础,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高等学校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而进行的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校企一体”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一体”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实践证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设计思维能力、整体设计思维能力、跨专业设计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地方高校“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借助“校企一体”培养高素质人才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部分地方高校对校企协同的重视程度不够,只知研究或只懂教学等情况屡见不鲜,导致“企业失望,学校认为企业太难伺候”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校企一体”工作开展得不够彻底与深入,有时甚至流于形式。
(2)部分地方高校校企协同一体的相关制度,比如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方面等不够完善,不够健全,无法激发广大老师参与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很多地方高校的生产实践、认识实践、毕业实践教学落实不充分,教师轻实践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因而对“校企一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4)某些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家在学术方面的认识不一致,企业认为专家都是“花架子”,导致有些企业对校企协同积极性不高,未能深入参与“校企一体”,深度与广度合作不够。
(5)高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授课内容陈旧,有的老师用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老教案,与时代脱节严重。
(6)合作时间成本高,收益风险大。大学老师、学生大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校企合作需要老师、企业长时间的深入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共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校企一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状不容乐观,急需相关措施进行改善。
3 地方高校“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举措
在新形势下,“校企一体”人才模式的构建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高校和企业都要认识到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企业和学校在这个过程中都不能轻言放弃,必须目标一致,为此可以考虑采取如下举措:
(1)规范校企协同实训平台
实训平台与基地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这一机构建设的好坏、使用效率的高低、实训内容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校企一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效。高校与企业均应高度重视实训平台,积极寻找双方的利益交汇点,照顾彼此核心需要[1]。院校和企业形成良好的契约关系——合同,合同内明确企业和院校分别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约束双方的行为,双方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奋斗,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组建校企协同研发平台
目前,校企协同研发平台涉及但不限于材料工程、新能源、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医疗卫生、环境工程、电子工程等领域。校企协同研发平台对于地方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质量。院校和企业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预定项目达成度为目标建立校企协同研发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企业获得所需要的技术服务,攻克相应的生产难题,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将自己的智力成果转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能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去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
(3)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
我们如今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随时可以搜索到想要的信息;我们如今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网络信息繁多,极大地增加了我们整理信息的难度。资源无法共享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信息的重复购置,从而增加人力成本和资金投入,效率当然无法提高。因此,校企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共享效益,出现问题就会得到及时沟通,能够提升双方甄别有用信息从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师资共育、设备共用、规章共订、平台共建、文化共融,从而实现校企之间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制度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的共享”[2]。
另外,校企双方应对校企协同的价值具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感,如果双方缺乏校企协同文化氛围,则校企协同无法持续,更无法健康发展。因此,应采取扎实可行的措施打造校企协同价值认同感,形成团结协作、互相融合、不畏艰难、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的信息共享渠道,真正让参与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相关人员有归属感与被尊重感。
(4)构建校企协同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效果如何需要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一评价机制能够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企业均应对校企协同评价机制高度重视,评价人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负责人、企业相关负责人、产品用户、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校学生,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等校外评价体系,要能够体现各方面对高校教育成效的认可度”[3-5],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实习基地、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
另外,校企双方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性、多部门通力合作的校企协同保障机制,这一保障机制涉及人力、财力、物力、平台、基地、后勤、管理权限、责任与义务等一系列要素,保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以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学校负责对有关县(市、区)和特派员入驻企业相关事项进行协调,为企业科技特派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联络、服务等条件支持;同理,企业强化服务引领,做好全方位后勤保障,切实妥善安排好师生在企业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事宜。设立专项资金,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企业参与创新意愿。
(5)优化校企协同教学模式
瞄准自身定位,服务一方经济对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为此,地方高校应树立明确的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校企协同教学模式和实践内容。为此,学校在校企人才培养方面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帮助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研发团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活动等,提升企业员工科学素养,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4 结束语
地方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的今天,地方高校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不断提升校企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