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镇低效土地整治方法探讨

2022-11-23李莹尉晓娟

科学与信息化 2022年19期
关键词:耕地整治土地

李莹 尉晓娟

河北陆源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出现了土地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相关部门应强化土地管理与规划力度。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改变,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且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也会带来较大的污染问题,资源浪费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破坏。此时强化土地管理与规划工作,可以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节约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土地整治项目的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矿物质产品,不停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日益受到破坏。必须重新开垦矿区,提高受影响土地的复垦率,许多国家仍在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在中国已明确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其他利用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国外土地开垦率通常在70%~80%,而中国某些地区的开垦率低于1%[1]。因此,加强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土地开垦进程,有利于缓解人类与耕地的矛盾,有效改善受影响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镇低效土地整治方法

2.1 强化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2.1.1 因地制宜,精心周密设计土地整治。依据项目区的海拔高程、地貌类型、地面坡度、相对高差以及气候条件、水文与地质、土壤类型与分布、理化性状、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以及农业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等划定项目片区,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布局,通过方案比选和综合优化,分析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布局方案,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田块的设计高程、田坎高度、田面坡度等参数,合理确定工程布局[2]。如,在无地面灌溉条件的项目区内,田面坡度不宜超过6°,田面坡度大于6°的田块应修建水平梯田。同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交流、访谈、征求意见、公示方案等形式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广泛采纳公众意见。

2.1.2 履行义务,推进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非农业建设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建设前,按照《耕作层剥离利用技术规范》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进行剥离,一般剥离的厚度不少于30cm。剥离的耕作层土壤要就近恢复或利用,主要用于耕地开发项目、“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农地整治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复垦等,以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相关单位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确保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做到有效衔接。

2.1.3 完善政策,加大土地整治宣传力度。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立、改、废”,进一步细化、完善各项制度,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出台土地整治法或土地整治条例。完善土地整治标准,同时将成熟的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机制,探索建立项目实施激励机制,确保项目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久发挥。创新方式方法,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做好土地整治政策的宣传,畅通监督和反馈渠道,对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项目的招投标、施工与监理、竣工验收等信息进行实时全程公告,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微信、报纸等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和反馈。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对监督和反馈意见的核实整改,并及时回复。

2.2 工程建设土地整治[3]

①土地平整工程:某项目规划设计根据梯田建设的要求,将原有的凌乱、田面宽度较窄的地块进行修整推平。田块宽度不小于10m,个别地块由于地形原因控制宽度不小于8m,田坎高差控制在3m左右,田块沿等高线方向坡度控制在1/1000~1/800之间,使田面土壤稳定、水土保持效益明显。②灌溉工程:本着节约用水和水土保持的目的,设计全部采用地下埋设PVC管道、地头出水桩出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更能合理调配、使用水资源,集约、节约用水,有效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③林网工程:项目规划沿田间路两侧、田块田埂内侧种植侧柏,并在边坡坡面播撒先锋物种。植物根系能够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剪切强度,减弱土体崩塌;先锋植物的迅速生长,能够有效减弱降水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起到控制裸露坡面水土流失的作用,二者最终达到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并进的目的。④通过将荒坡地改造成梯田,在保证水平梯田适应机耕和灌溉,以及保证田坎的坚固和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工程、林网工程的实施,达到既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又治理当地水土流失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项目实施,在项目区内建设了生产路,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生产。通过该项目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提高了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2.3 储备补充耕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建设

为适应耕地保护的新形势,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耕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确保新形势下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耕地保护监管建设力度”[4]。同时,通过开展耕地保护智能化监管核查,以“储备补充耕地+”的理念谋划部署,将储备补充耕地与地理信息、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常态化、立体化、制度化的耕地保护智能化监管体系,进行储备补充耕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加强执法监察力度,织密耕地保护“监督网”,有助于坚决遏制增量违法用地,为耕地保护保驾护航。目前,储备补充耕地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数据相对分散、未进行数据整合,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对于历年耕地核查图斑数据,无法直观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历年管护情况;数据共享性差,新增补充耕地不能及时给变更调查、农转用、卫片执法等工作使用;缺乏更新维护机制、数据更新滞后;土地整治项目档案资料以传统纸质档案方式进行管理,未进行电子档案信息化,缺乏档案电子化管理机制;对于耕地核查监督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及责任追溯机制,缺少责任到人、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在储备补充耕地保护工作中,信息化较弱,缺乏深度挖掘和分析的信息化手段,缺乏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适应耕地保护工作的新形势、新举措,通过信息化技术搭建储备补充耕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储备补充耕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的建设,最终实现土地整治及耕地保护工作的定量化、自动化、标准化、定位化、科学化,准确把握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切实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主动预警监管,强化源头管控和后期监管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动耕地保护工作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4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

首先为目标模式。土地整治的目标模式通常都是由对象和内容所决定的,在过程中需要根据土地整治对象与内容进行划分,并且土地整治还包含了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及土地开发等。在土地整治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需要细化多个项目,如农用地的整治与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以及为利用土地的开发等,同时还应将被损坏土地和被污染土地的整治包含其中;其次即为整治重点。在人地协调背景下的土地整治实践应依照整治重点与发展趋势来开展工作,并且还应坚持空间效率的提升和空间边界的管控原则,然后全面协调乡村区域空间结构的整治关键点[5]。针对空间结构来讲,需要围绕着田块平整与渠网配套等多项内容来开展土地整治,而生活空间则需要依照优化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和统筹协调城乡建设用地来对土地进行整治。另外,生态空间应依照强化农村生态服务功能来实施土地的整治;再次即为行为理性。在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模式中,价值理性需要从空间整合与调控优化角度出发,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确保生态空间的最大化,还能够保障农业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并且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强化景观格局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帮助;最后即为运作模式。目前,对土地整治模式的讨论相对较多,但由于认识的角度与规划标准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土地整治始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进而使得土地整治模式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多元化。从行为模式理论角度分析,土地整治的运作模式可认定为是依照行为和效果所开展的工作,也是基本行为框架和标准。人地协调下的土地整治模式特点主要为全域化、整治单元以及行为模式等。

2.5 “3S”集成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应用

“3S”集成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主要包含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及土地资源管护过程中。集成技术可利用GPS快速确定目标,利用RS迅速、客观地监测各类所需信息,最后使用GIS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动态存贮、集成管理、分析加工等,将3种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对目标变化过程的信息进行动态的直观反映,并通过其处理方法,及时对变化信息进行提取、更新和分析,有利于野外数据调查、数据采集和测量的快速完成。由于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已难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出可开发耕地范围,“3S”集成技术融合了遥感、空间分析以及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结合“三调”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林地数据以及生态红线数据等,通过室内分析处理,快速筛选出具备实施潜力的可开发耕地资源,降低了传统实地踏勘、测量所需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6]。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阶段,阶段性地利用“3S”集成技术,如无人机对项目区进行航拍,能及时、精准、低成本地掌握工程实施进展和安全情况,高分辨率的遥感技术能够对项目实施规模、新增耕地面积、道路建设、水利设施配套以及农田防护林栽植情况进行有效获取,通过提取土地工程地物信息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实现土地整治过程的动态监测。

2.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进行精准定位,突出当地特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规划基础上,利用综合性整治(包括内涵综合、目标综合、手段综合、效益综合等)措施推动不同类型土地综合性利用(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7]。从现阶段来看,很多乡村地区土地分布较为混乱,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情况,缺少集中性、统一性、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效果,需要遵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综合性考量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沿革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精准的土地规划。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下,要对以往粗放型的土地使用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对城镇低效土地进行综合性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挖掘城镇土地的潜在价值,为城乡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耕地整治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保护耕地
我爱这土地
专项整治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专项整治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