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对平凉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2-11-23闫芳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特色农民

闫芳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甘肃平凉 7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更多特色产业,靠创新实现更好发展”。纵观“十三五”时期平凉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起航“十四五”,接续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助力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路径。

1 平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平凉市依托脱贫攻坚政策红利,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出了“平凉红牛”“平凉金果”两大品牌产业。为群众增收拓宽了渠道、创新了方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1 产业发展提质创收

平凉市致力于突出肉牛养殖、平凉金果两大产业品牌,依托科技支撑保质、提量、增效,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夯实饲草料保障基础,探索种养新技术。

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被人民熟知乐道,可谓是榜上有名,连续多年年出口创汇超过3 000万美元。肉牛养殖领域相继培育了一系列肉食品、牛骨髓油茶、餐饮等知名企业品牌[1]。牛饲养量达74万头,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

“平凉金果”领域积极促进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建立苹果示范基地,采取组织带头引领、农户广泛参与等形式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引入GAP认证体系规范苹果产业发展模式[2]。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散”到“集群发展”的强力转变,产业形态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腾飞,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到“合作共赢”的历史变革。组建苹果产业联盟,新植补植果园12.6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10万吨。

1.2 品牌响亮竞争优良

坚持把肉牛养殖、金果培育作为主导产业强力推动是平凉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瞄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着力打造甘肃省肉牛强市。经过长期培育,“平凉红牛”获得了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荣誉称号,开通了俄罗斯、沙特、伊朗、巴勒斯坦等国家牛肉直接或间接出口渠道[3]。探索出集红牛养殖、标准果园、有机肥制造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构建“平凉金果”良种繁育体系,打通了“建、育、产、销、控、管”培育销售渠道,申请了自主产权专利,先后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牌”“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等多项殊荣。选育出“静宁1号”“成纪1号”两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可以说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且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3 管理标准绿色发展

建立培育精品、绿色养殖、统筹谋划、供销一体的高端产业体系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平凉红牛”养殖借鉴日本和牛饲养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人性化饲喂,建立了“五个一”(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套运作机制)产业发展模式,以此确保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环环相扣,产业发展畅通优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多方式促进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引入互联网,打造“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发展新业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优势,借助对口帮扶有利条件,推进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引入技术支持,加快融入产业大型经济圈。苹果产业实现了由个体散户零星栽植到由合作社带动下的规模建园,由粗放式生产管理到标准化建园生产,由小范围内的区域示范到适生区全域覆盖,由农户苦寻销路的自产自销模式到企农协议合作的转变和迭代。

2 平凉特色农业产业协调发展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蕴含了多样性和多产融合。但是,平凉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凸显出诸多问题,产业发展面临发展困境。

2.1 规模发展制约因素繁多

目前,平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本遵循“个体户自主经营”“农民+合作社+平台”“农民+基地”的发展模式,而个体自主经营占比十分高,致使规模经营困难重重。个体经营资金流动少、科技力量弱、养殖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观念守旧、知识结构层次、人才外流等因素也阻碍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区域内交通枢纽功能动能不足,立体化的公路、高铁、航空交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产品外销机制不健全、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签订销售合同,不能做到应收尽收。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产业发展整体谋划、协同发展、提质增效机制不够健全,发展前景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2.2 产品供应链发展动能不足

农产品种植、管理、收获、储藏、销售等环节衔接性不紧密,农户对初级产品的生产从量上达到了一定的比重,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多掌握在城市企业手中,农户生产种植效益较低,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等对特色产业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决策规划,对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谋划不足。“产、供、销”运营机制不健全,供需存在脱节现象。果实贮藏、分级包装、销售渠道等产品供应链水平低,产业链断裂现象严重。初级产业发展对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龙头企业挖掘和培育缺乏吸引力,要实现协同创新、要素集成、业态升级困难较大。

2.3 信贷资金供需结构失衡

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社会金融服务体系与发展所需不匹配成为当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农村信贷金融资金投入紧缺,且受政府手段调节,金融机构业务范畴自主选择性较低、延伸范围较广,针对弱势群体、生态保护等公益性质的业务范围提供服务保障[4]。农户和农村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低,发展资金不足。个体经营户偿还能力不足、借款周期较长,在政府协调下多为无息贷款或利息较低,致使金融机构承担了较大规模风险,风险与实际收益之间不对称情况较为普遍。各银行机构受实际利益的局限性和内部监管制约性等条件的影响,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能力有限。农村信用社、银行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资金大量外流,农户和农村社会企业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资金需求问题。

3 产业持续发展新举措

产业发展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向好发展,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1 政府出台先行政策,创建系统性区域规划布局

政府要坚持把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引入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之中,做好顶层设计。在运行模式上,采取政府前期引导,政策扶持、重点主抓,长远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方向、产业链延伸重点环节等重要问题。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紧密结合,打造政府主推、科技带动、面向市场、群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5]。高位领衔、持之以恒培育品牌,创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严格审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资金状况、扶持力度,全力以赴构建供销一体平台。出台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帮助鼓励他们与企业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在土地资产运行领域,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和法制化建设,以法律形式保障农民以土地投入生产的合法权益和参与股权分配收益。政府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手段,公平分配资产增值收益,强化利益分配引导,健全各项风险防范体系。多措并举促进农民生产组织化、规模化,鼓励乡村之间建立片区联合经营、打破产业发展不成规模的弊端,为实现规模效益、优化产业服务体系夯实基础。在风险应对上,创新科技发展,规避市场风险,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技术支撑。开发“特色常新”的竞争机制,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使产业发展具备稳定的升级换代能力,走农产品特色化、高品质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分配农业产业收益,政府应按照一定比例,留足特色农业产业政府补贴和不可抗力造成的补偿资金。企业需留足应对市场风险备用资金,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培养农民风险意识,努力做到及时治理,优化方案。拓展农产品加工业领域,按照模仿、整合、创新、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农业特色产业精深加工,依托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延展产业链条,打造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高端产品,增加农产品的价值链。

3.2 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将信息、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植入产业链的有力保障,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必须把信息化手段与农业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监管维护作用,打造高效、公平、公开的市场服务体系。首先,注重信息科研的经济带动效益。依托农村电商,完善电子商务管理,拓宽销售渠道,并通过数据分析,时刻掌握供需情况,从而规避因供需关系调整导致的经济损失。创新科技发展,加大研发力度,促使产业升级换代,恒久保持其特色化、优质化、可持续化。指定专门部门及专业人员进行品牌打造,按照“以需定培”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参与生产经营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聘请专家点对点、面对面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专家库师资建设,以此确保农民技能提升渠道畅通。推动“精英”带领走合作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有序开展。其次,创新驱动策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产业发展、技术迭代、发展周期等规律,有序推动区块链的应用,把政府部门、农民群体、电商企业、科研机构统筹整合,把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到产业发展之中,建立起不同地区、多个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补偿机制,建立片区联合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发展多中心收益机制,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延长产品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为产业长久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团体、专业人才的交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准和专业化程度。第三,凸显农民主体地位,激发生产热情。强化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采取农民自主自愿组团式发展,与农民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把农民增产致富与合作社发展前景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内生动力,促使农民全面、深入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振兴的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赋予农民主体、客体权利。通过赋予农民产权、交易权和获益权的方式促使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全面落实农民的公民权,加强对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服务均等化。多措并举建设现代民主文化,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使农民自觉承担起相应的权利、义务,增强争当农民企业家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3.3 健全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基层自治化水平

健全乡村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基层民主制度、不断推动农村社会自治化水平,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制度保障。

1)坚实推行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严格按照组织条例和选举条例做好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选举组建工作,注重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把能力强、水平高、视野开阔的人才选拔到基层组织领导岗位上,激励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培养村级干部后备人才,充分利用党校、农广校、网络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和党的理论教育培训,把思想觉悟高、忠于党和人民事业、具备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的人员团结在村党组织周围,鼓励他们成为农村增收致富的先行者和领导农村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探索者。制定目标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深入推进基层政务公开,使村“两委”班子的权力行使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2)强化乡村保障治理能力。一是建立村民议事制度。通过村民议事会讨论乡村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村民议事会组成必须由乡贤、产业致富带头人、政府干部、村党组织书记等人组成,成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检查机构,以此确保村民议事会的定期召开、群众建言献策渠道的畅通无阻。监督检查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奖惩决策权利,必须保证对违反村民议事的行为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不徇私、有力度地执行惩戒权利,以此保障基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多措并举激励村民自觉行使、维护自身权利,加大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力度,让村民明明白白干事、轻轻松松参与决策、准确理解权利行使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行动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完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组织架构。制定党委会议事制度、村内重要事务合议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党委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析、研判班子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完善制度建设,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特色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农民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