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探析
2022-11-23朱堂烈
朱堂烈
(山东省临沂市生态环境局沂南县分局,山东 临沂 276300)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与重要手段,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及时、有效、全面的环境监测信息,可以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然而,随着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为了缓解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有效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不断强化环保工作的成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1 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重要价值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多、过程繁琐、范围广,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平衡受到破坏,如污染物、资源开发等,要想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需要定期对其展开全方位、有效性、科学性的监测,对生态系统发展规律进行明确,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而生态环保工作对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借助于先进性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加以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控制与改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环境技术,研制与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有效地节省原材料与能源,逐步提升对能源、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做好对相关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提升企业经济效益[1]。
1.2 有助于深化环境技术改革
借助于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将绿色技术积极引入到传统企业中,为低耗能、无污染新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不断深化环境技术的改革与发展。
1.3 有助于促进企业生态化生产
通过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分析,能够开发出更多绿色技术,如污染预防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无废少废工艺等,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加强生态建设,形成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2 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要点
生态环境监测涉及到多方面的监测信息,主要有地面监测、水监测以及空气监测等。当前阶段,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大多数地区都实现了全覆盖,并将地面监测技术积极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进而全面、准确地掌握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情况,最后再科学地分析监测结果,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其中,及时有效地获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在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有三种,分别是光谱、色谱以及3S[2]。
2.1 光谱技术
光谱技术主要是采取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借助于物质的独特光谱,对物质展开有效的测定,主要包括荧光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原子吸收光谱等,在水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功效与价值。目前,针对光谱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我国已经建立了数十种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例如,在测量水中硝酸盐氮、铁离子、锰时,采取的方法分别对应着紫外分光法、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测定法、甲醛肟分光光度法。
2.2 色谱技术
光谱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的特点,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方法有毛细管电泳、气相色谱分离以及液相色谱分离等。例如,在水环境的监测中,通过正确的应用气相色谱技术,能够实现对水中有机物的分离监测。
2.3 3S技术
3S技术是三项技术的集成,分别为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完成对数据信息存储平台的搭建,对地理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在这项技术的支撑下,不仅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全面的分析,及时地处理相关的数据信息,还可以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各项生态环境信息。因此,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监测中心要加强对该技术手段的灵活应用,将GIS技术对地理信息的监测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地理信息监测的有效性、准确性。
R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实现对一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发展动态的预判,主要是借助于卫星技术实现远距离监测,根据电磁波所发生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动态信息加以判断。在监测过程中,通过发挥RS技术的拍摄、扫描作用,实现对一定区域内重要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主要涉及到对气温闭环、森林覆盖面积等。例如,某省环保部门在工作中时,通过积极引入RS技术,实现了对森林覆盖面积的分析与测量,经过科学准确的计算,得出了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减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还能合理地分析可能出现某种变化的原因,为下一阶段环保工作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另外,当森林中出现自然灾害时,在RS技术的辅助下,可以及时报警,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有效节省监测生态环境的成本。
GP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发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实现对全球定位体系的建立,监测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监测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提供保障。相比于RS技术,GPS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动态信息的高效率收集,360度无死角监测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3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与环保技术应用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蓝天白云就是发展进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环保产业规模逐渐发展壮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环保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引起重视,在认清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与环保技术应用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3.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无论是环境监测设备还是环保技术,都需要花费较多资金,但是部分地区环保管理部门没有充分意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拨发的资金额度比较低,无法满足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的需求,导致环保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对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一定阻碍。
3.2 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为了获取到准确的监测数据,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是前提条件。然而,有些人缺乏对环保工作的重视,错误地认为这项工作完全由环保部门负责,自己没有责任与义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环保工作人员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常常出现失误,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3 缺少健全的环保制度体系
要想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有效的约束与规范环保工作人员的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环保工作制度内容仍然有待完善与健全,而且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没有强制性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的前提下,个别环保工作人员为了谋取利益,会做出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行为,增加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可能性,严重影响到环保工作的顺利推进[3]。
4 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技术应用及发展的具体途径
4.1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了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测与环保工作的成效,离不开先进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资金投入额度,以满足不同阶段环保工作对技术方面的需求。同时做好对资金流向的监督工作,避免出现擅自挪用的情况,确保专项资金全都用于环保工作中。其次,政府部门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流入,为环境监测与环保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在资金使用期间,要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率,通过适当地拓展与延伸,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2 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在日常环保工作中,环保部门必须要提起对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主动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引导人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环保工作中,使“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将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各地区要对环保工作提起高度重视,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本地区的工作结构进行针对性、适当性地调整,及时纠正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为了从整体上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环保部门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环保工作人员展开周期性的培训,夯实环保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端正环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另外,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制度,环保工作人员要想顺利进入后续工作岗位,必须要通过相应考核才行,主要目的是拓展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发展[4]。
4.3 健全环保制度体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立健全环保制度体系,能够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体系支撑,更好地规范与约束环保工作人员的行为。因此,在生态环境监督与保护工作中,应该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有效地弥补传统制度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制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为各项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然后进一步划分环保部门的工作细节,保证每项工作都有规可依。通过合理有效地应用法律手段,能够显著地提升环保制度体系的权威性,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表现良好、贡献突出的环保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给予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5]。
4.4 深化环保技术的应用,完善生态环境数据信息
在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光谱、色谱以及3S这三种比较常见的技术手段的应用,还需要善于将这些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有机结合到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为生态环保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发挥出“互联网+”环保技术的优势与价值。因此,环保部门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将每项职责都具体细化到个人,特别要进一步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将数据产生者、使用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更新与完善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利用好监测到的数据信息,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做好对数据的加密处理工作,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安全化使用。在储存好监测数据的同时,还要做好更新工作,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信息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在生态环境的预测过程中,还能积极引入综合模拟模型,借助于先进性的智能技术,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提供帮助,从而更加科学地开展对生态环境的管理。
4.5 加强对监测技术的创新,提高环保监测效率
如果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始终停滞不前,在实际工作中将无法达到环境监测的标准,难以保证所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因此,为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需要加强对技术的创新。要想实现对监测技术的创新,不仅要加强对新设备、新仪器的学习与应用,更重要的是环保工作人员思路创新。对此,环保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还要关注细节,及时发现与反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与研究监测方法与监测对象之间是否契合,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开展监测工作[6]。
4.6 科学开展评估工作,做好实时环保监测
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要想提高工作的效率,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估工作。而通过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能够全面、有效地监控、分析相关数据信息,还能保证第一时间找到污染源,实现对污染位置的快速锁定。同时,完成对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平台的创建后,可以立足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区域设置合适的触头结点数量,避免监测工作的开展会因为触头结点出现损坏而受到影响。另外,为了更加灵活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网络体系,从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引入移动Agent技术。
5 结语
综上所述,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农业、工业生产规模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缩小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阻碍。如何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的应用,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展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工作,现已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对此,相关环保部门应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完善环保制度体系,深化对环保技术的应用,创新监测技术,科学开展评估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