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西葫芦秋延迟栽培技术
2022-11-23吴超锋河南省邓州市花洲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河南邓州471450
吴超锋(河南省邓州市花洲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河南邓州 471450)
西葫芦属于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果实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VC、葡萄糖、钙等;除了营养价值外,西葫芦具有清热利尿、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等功效。由此可知西葫芦的用途广泛,除了食用,还可以作为药用辅助治疗感冒、伤风、鼻塞流等病症,有着很好的栽培前景[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河南省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积极推广日光温室栽培,为西葫芦的周年生产奠定基础。在西葫芦的温室栽培中,目前有越冬茬、早春茬、秋延迟3种,相对于前2种,秋延迟西葫芦栽培可以利用越冬茬栽培前日光温室内的空闲期,取得较好的效益,发展日光温室秋延后西葫芦栽培有着广阔的前景。河南省日光温室秋延后西葫芦栽培期间的温度变化大,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现结合河南省邓州市日光温室生产经验,总结了适合在当地日光温室西葫芦的秋延迟栽培技术要点,以飨读者。
品种选择
日光温室秋延后栽培西葫芦,在生育前期时外界有着较高的温度条件,因此秋延迟西葫芦栽培要求有较好的耐高温能力、抗病毒能力强、有着较好的连续结瓜能力、膨瓜速度快,且品质优、符合市场需求,目前适合河南省栽培的品种有‘珍玉35’‘珍玉17’等[2]。
茬口安排
邓州市日光温室西葫芦秋延后栽培中,可安排在7月中旬~8月上旬进行播种,当展开1片真叶时即可进行定植,一般在苗龄20天左右。9月上中旬即可开始收获,主要对秋冬季市场进行供应,12月下旬拉秧。
日光温室的结构
日光温度的跨度可选择9 m以上的规格,具有较好的保温、透光效果。一般邓州市规模较大的日光温室可选择11 m跨度的类型,前跨、后跨长度分别为970~980 cm与120~130 cm,中间有立柱,脊高约420 cm,后墙的高度约300 cm,温室上采光屋面角度23°~24°,后部屋面有45°~47°的仰角。日光温室框架搭建好后选择有高保温、流滴、消雾效果的膜进行覆盖,厚度在0.08 mm左右,上面覆盖厚3 cm左右的保温被或者密度5 kg/m2的稻草帘[3]。
育苗
播种前精选种子,如果选择包衣种子,则直接进行播种育苗,如果未包衣则需要进行浸种处理。浸种处理主要有温汤浸种和药剂浸种两种方法[1]。温汤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温度55℃左右的清水中,期间不停搅拌,水温降到室温后捞出,用干净的水将种子表面的黏液冲洗干净,晾干表面水分后进行催芽。药剂浸种是精选种子浸泡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中,1 h后捞出,将表面黏液冲洗干净后晾干表面水分即可进行催芽。
为了提高日光温室西葫芦幼苗栽植的成活率,一般育苗方法选择营养钵育苗法。育苗的时间在8月上中旬为好,如果过早播种则外界温度高、光照过强,易导致西葫芦幼苗病毒病的发生,如果过晚播种,则会缩短西葫芦的收获时间、造成一定的损失。播种量在7.5 kg/hm2左右,经过浸种后,将表面水分沥干用湿纱布包裹起来置于温度范围25~28℃的环境下催芽。播种时选择的营养钵规格在10 cm×10 cm,基质选择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育苗基质,要求充分吸水后进行均匀拌和。苗床上方要搭建遮阳棚以遮挡阳光、避免雨水,遮阳网透光率以60%左右为好[3]。播种后及时覆盖1层地膜以保湿保墒,当种子中有80%左右出苗时即可将膜揭开。播种后到出苗之前这段时间全部遮阳处理。待出苗3天以后则只需要在9:00~17:00进行遮阳即可。选择防虫网(规格60目左右)覆盖在防风处,避免昆虫进入导致病原菌的侵染[4]。
整地
西葫芦栽培的日光温室内前茬作物要求非瓜类,有着良好的排灌条件,保肥保水效果好、土质疏松的壤质地块为好。定植前进行整地,在深翻细耙的基础上施入腐熟充分的农家肥37.5~60 t/hm2左右、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左右作为底肥。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后做高10 cm、宽80~100 cm、南北向的垄,垄与垄之间的距离为30 cm。之后在垄上铺上用于加温的地热线,之后覆盖1层薄膜。垄上采取双行栽植的方式种植西葫芦[5]。
适时定植
西葫芦的苗龄约20天、展开1片真叶时即可在日光温室内进行幼苗的定植。注意不可选择过大苗龄西葫芦苗进行定植,以免根系损伤严重而影响到定植后的成活率,而且大苗龄西葫芦苗病毒病发生的几率也更高。定植选择在晴日的下午进行点水定植,按照营养钵苗的深度控制定植的深度即可。定植前先对准幼苗喷洒70%吡虫啉,以带药栽植,对预防苗期病虫害比较有效。西葫芦定植的株距一般在50~55 cm,折合密度在18000~22500株/hm2。
定植后管理
水肥管理
定植后,在西葫芦幼苗缓苗后可灌小水1次,在灌溉的同时选择尿素120 kg/hm2随水冲施,以促进发棵。当西葫芦上第1雌花开放后3天左右瓜条长度即可达到8~10 cm。在西葫芦大量结瓜阶段一定要重视肥水的充足供应。坐住根瓜后,每7天左右灌溉1次,2周后在灌溉的同时随水施硫酸钾复合肥150~225 kg/hm2作为追肥,控制在大棚内湿度条件65%~70%。
植株长势管理
西葫芦幼苗定植缓苗后处于3~4叶期时选择“增瓜灵”(每20 g“增瓜灵”兑水量为3 kg)对准叶面喷施,用量为叶面湿润但是水不成滴流下。之后每2周喷1次,连续喷2~3次,对瓜秧的旺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可以缩短节间并增加雌花数量。通过控旺可以使西葫芦雌花的数量增加,达到增产的效果,一般增产幅度在15%~20%,且可使收获上市时间提前3~5天。
室内环境管理
温度
当室外白天温度小于20℃、晚上温度小于14℃时将棚膜扣上,为西葫芦苗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温度条件、延长其收获期、增加产量。室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晚上温度控制在15~20℃,如果室内温度超过30℃,中午要适当揭膜放风以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夜间温室内温度降到15℃以下将温室覆盖膜平展开,保持大棚内温度适宜。霜冻天气前在日光温室的棚膜上用棉被或者稻草帘盖上,白天温室内温度超过30℃时卷起来。
光照与湿度
日光温室上的棚膜要求保持清洁,及时将上面的落叶、杂物清理干净,白天将覆盖物揭开以提高温室内的光照强度,如果光照不足还可在温室后方悬挂反光幕布,以延长光照的时间、增加光照的强度。西葫芦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有所差异,应结合实际需要做好温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一般西葫芦定植后处于缓苗期时湿度在80%~90%为好,进入到开花结瓜期后湿度条件可降低到70%~85%。
病虫害防治
西葫芦日光温室秋延迟栽培病虫害类型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蚜虫、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等。防治上要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必要时辅助药剂防治,要求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
农业防治
西葫芦要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轮作,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定植前日光温室的闷棚管理(紧闭温室,促使温度快速增加到地表温度55℃左右,4~5周即可),通过高温将温室内的病原菌杀灭。
生物防治
选择1.3%苦参碱1500倍液、10亿单位枯草芽孢杆菌500~1000倍液、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等生物药剂进行喷施防治。
物理防治
在日光温室的通风口处用孔径适宜的防虫网封闭,避免外界的昆虫进入到温室内。蚜虫等害虫高发期时在温室内西葫芦植株上方10~15 cm的位置悬挂黄板,规格在25 cm×40 cm,悬挂密度为450~600块/hm2。温室外1.2~1.5 m的高处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以进行害虫的诱杀,一般诱杀辐射的半径可达到80~100 m。
药剂防治
如病毒病的防治,药剂可选择“83增抗剂”100倍液、1.5%“植病灵”1000倍液等;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可选择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灰霉病的防治,药剂可选择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授粉管理
秋延迟西葫芦栽培时,要结合具体品种的特点科学做好人工辅助授粉,一般以7:00~9:00进行,当天开放的雄花用于当天开放的雌花授粉,雄花1朵授粉的雌花数可达到2~3朵。也可选择20~30 mg/L的2,4-D在当天开放的雌花柱头进行涂抹。西葫芦长势健壮的植株保留的瓜数量在4个/株左右,密度过多的瓜胎及早疏除,以免消耗植株过多养分影响到保留果的发育。
适时采收
日光温室秋延后西葫芦一般定植后30~35天即可进入采收期,以鲜嫩、顺直的幼果为产品,采收频率可根据植株长势和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幼果采收后,用毛边纸包好装箱上市。前期单瓜质量250 g左右即可采收,以防坠秧。随着环境条件的逐渐改善进入到盛果期后,果实的采收单瓜质量为300~500 g,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般大棚内西葫芦的产量在30.0~67.5 t/hm2,市场价格在3元/kg左右,投入成本为3.75万/hm2左右,纯收入平均在12万元/hm2左右,经济效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