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2-11-23王肇博李在军
王肇博,李在军
(吉林体育学院 研究生处,吉林 长春 130022)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并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1]。这一阐述不仅明确了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而且强调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特殊使命和时代担当。体育类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性发展,展现其课程育人价值,就要充分发挥体育类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并抓住其核心素养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注入新活力、拓展多样化发展渠道,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类专业的育人功效。
1 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内涵要义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专业课程,也非将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直接迁移、融合于专业学科课程之中,而是通过整合多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场域内,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增强学生理想信念及对道德是非的判断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二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促进教师素养多样化发展;三是为国家培育复合型优秀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寓价值引领于体育理论知识传授与体育专项技能培养之中,通过充分挖掘体育类专业思想政治元素凸显体育类专业课程独特优势,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中,其英文表述“Key competencies”被释义为“关键能力”或“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competencies”一词也包括能力素养、胜任能力、素质要求等多重含义,涵盖生理心理两方面,因而将其翻译为“核心素养”能够更好诠释其本质特点。在教育改革研究领域,将核心素养理解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已成为多数教育研究者的主流认知[2]。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的灵活运用,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及提高体育类专业课程课堂育人质量为目的,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三者充分整合,在体育课堂互动情境中的产物。
通过上述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内涵可总结为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教学情境下,将热诚的体育教育情怀、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及高尚的体育品德精神充分整合,完成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彰显体育类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特征及育人价值。
2 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分析
2.1 专业技能:丰富体育理论知识与精湛体育专项技能
完善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与熟练的体育专业专项技能示范是体育教师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实现。体育类专业课程内容主要由专业理论课程(理论类学科)、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技术类学科)构成,简称“学科”与“术科”[3]。不同的课程内容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各有差异,其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元素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出了多重维度的要求。体育类专业类课程主要由体育专业概念及体育社会背景发展等相关描述性与理论性内容构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将课程内容与国家政策、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社会发展等要素紧密结合,充分挖掘体育类专业类课程隐性思政元素。以排球专业课为例,学生在进行排球相关技术理论与规则方面学习探索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将“女排精神”、中国排球发展历史及国际赛场荣誉成就融入排球理论知识讲解之中,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与归属感,促使学生透过排球知识本身探索排球发展背后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形成善于思考、勤于反思的习惯。
体育术科类课程主要通过教师对专项技能的讲解与动作示范,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以达到体育课程“知行合一”的目标。体育术科类课程思政相较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更为多样与灵活,体育运动项目数量繁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运动项目所展现出的特点充分挖掘多元化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不同的精神品质及心理素质,充分展现体育类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竞走、游泳等耐力型项目有助于培养耐受力与毅力;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表现难美性项目利于培养学生感知体育之美、形体之美的审美情趣;篮球、足球等团体性项目在培养团队合作、交流协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术、龙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体育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围棋、国际象棋等技术型项目不仅需要长久耐力的支撑,更需要清晰合理的战术策略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要充分挖掘不同体育项目的思政元素,并加以适度引导,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2 师爱情怀:崇高体育精神修为与良好体育道德品质
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最终任务是“立德树人”,体育教师应始终将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专项技能,同时传递出体育类专业独有的精神文化及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拼搏、团结友善、乐观进取、明礼崇德的优秀体育品质。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课堂设计从塑造学生优秀品格、培养体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等方面出发,通过深度挖掘体育类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显性、隐性思政元素将国家思想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体育精神等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凸显德育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传授者,肩负着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使命。权衡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体育类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是体育教师品德素养内涵的关键所在。
“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育人功能是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本质功能。体育教师应以体育运动为媒介,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感知体育的真谛、领悟体育的内在世界。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意识,使学生养成勤劳刻苦、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诚合作的优秀体育精神。通过体育运动引导学生与自我展开对话,激发个体无限潜能,重塑学生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教学能力:创新体育课堂教学与积极体育教学反思
体育课堂是学生体育道德品质养成和积累体育运动经验的核心场域,体育课程学习奠定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4]。深度挖掘体育类专业多元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课堂教学全过程是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师教学素养的独特特性。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性格、情感表达各有差异,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教学课堂形式。教师要摒弃传统体育课堂固化“讲授者”的角色定位,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交流,在注重知识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体育精神及体育品德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力,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体育教师要以全局视野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精准把控,深度思考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是否得到有效挖掘,达到课程育人的最终目的。通过教学反思充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发挥体育类专业课程育人的独特优势,提升课堂育人质量。通过以身作则感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理论技能的同时思考体育运动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反思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展现体育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
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通过专业技能、师爱情怀与教学能力间的联动作用助力体育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其中专业技能作为基础要素为师爱情怀与教学能力提供前提与条件,激发体育教师挖掘多元思政元素的无限可能;师爱情怀作为中枢部分是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凝练与升华,延伸体育类专业课程价值;教学能力为专业技能与师爱情怀的完美呈现提供动力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直观表现形式。三种核心素养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育类专业课堂动态运行机制,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立了先决条件。
3 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价值体现
3.1 拓展课程内容:促进体育类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
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结合体育类专业所蕴含的显性、隐性思政元素优势达到课程育人的最终目的。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体育教师将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等要素渗透于体育类专业纷杂的教学内容,挖掘体育类专业育人的潜在价值。由于部分教师对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理解不到位,出现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降低了体育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所必备的重要砝码,体育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与策略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同时,能够透过体育运动本身探寻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德体兼修”是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即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保持品德教育和身体锻炼及健康增进之间的高度统一性[5]。
体育课程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个体功能的发展,而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效进一步深化,通过体育专业知识学习在课程知识讲解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竞赛规则讲授中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公平意识;在体育文化传播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在体育故事讲述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体育动作技能学习在团队协作项目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乐观积极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在形体项目中使学生感受运动之美、形体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在技术型项目中练就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与睿智的头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体育教师通过充分挖掘体育专业知识与动作技能知识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形成“身体”“心理”和“生命”三维一体的完美和谐[6]。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更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体面而有尊严地输,通过课堂学习引导理解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
3.2 体现人文素养:培育学生优秀体育品德与传递多元体育文化
新时代高校体育类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与学生体育品德养成的“双目标”,充分彰显“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价值特点。“立德”是一个人成人立人的根本,“树人”则是使个人德性品质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7],如何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贯彻于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体育类专业课程育人价值是当前高校体育类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突出体育品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核心地位,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挖掘体育类专业思政元素,通过课堂体验,学生获得对体育运动的全新认知,使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体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奋勇拼搏、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并在扩展自身运动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人际交往、沟通协作等社会技能。通过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师知识讲授与学生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体育类专业育人功效。
“文化是增强自信、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的力量源泉。”[8]体育类专业课程内容既包括体育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也蕴含了丰富的体育文化、体育故事。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例,武术、舞龙、龙舟等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财富,具有高度的传承价值。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背景特点、代表人物、取得成就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理论技巧的同时不再局限于体育项目本身,而沉浸于传统体育项目背后的优秀体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体育教师将体育教学与传播体育文化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实践行为,最大限度体现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3.3 改进教学方式: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与增进师生深度交流
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全新教学模式在继承部分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下,突出了对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式”教学,明确了价值引领与德育培育在体育类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体育教师通过整合与调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如教材、体育设施、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形成对教学目标的基本概念,针对体育课堂参与中遇到的疑惑难点,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促成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娴熟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帮助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并非所有内容都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在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情况与教学环境背景下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联系,促进学生的体育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寓德于体、以体化人的最终目的。
深度的课堂交流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融洽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师生深度交流的课堂,是积极的、有序的、高效的课堂[9]。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充当引导者,也扮演沟通者、倾听者的角色,了解每位学生的优势特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潜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与塑造优秀体育品格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师所展现出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强大教学协同能力,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能力[10]。通过体育课堂互动与深度交流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建议,以同龄人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思想表达,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参与过程中的困惑,提升学生对体育类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 课程思政视域下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4.1 提高体育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拓展核心素养深度
转变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概念认知,使体育类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避免出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相脱节的情况是促进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环节。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认知,一要强化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随着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也处在不断更新之中,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教师要具备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内化信息的综合学习能力。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要紧跟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在把握国家发展方向与脉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将理论性、政策性的宏观内容微观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学习感受与情感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深度挖掘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元素,与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体现体育类专业的育人价值。此外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优秀教育影片、举办课程思政专题演讲等活动提升体育教师的互动感与体验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塑造学生优秀人格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重要使命的全新认知,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体育类专业思政要素,坚持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并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要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的多样性、广泛性和个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存在和表现形式上都比思政课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更为丰富多彩[11-12]。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类专业思政元素挖掘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全面性、协调性、科学性三个原则。(1)全面性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类专业各类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挖掘面面俱到,不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各有不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导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勇拼搏、乐观进取的体育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充分挖掘体育类专业课程中的多元思政元素为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全新思考模式。(2)协调性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教学资源,如教材、体育设施、场地、多媒体工具等教学工具,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课堂互动与体育竞赛等教学形式开展趣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3)科学性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类专业思政元素挖掘的同时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体育专业理论与专项技能的讲解示范,引入相关的背景介绍、历史演变过程,由表层教学过渡至深层教学,引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构建体感体验下的教学互动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与情怀,体现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定位。
4.2 打造体育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延伸核心素养广度
全面发挥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创造性,打造具有温度、深度与哲理内涵的多元素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互动课堂,一是构建体育教师“教学研”一体化模式。其中“教”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及方法;“学”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观摩交流后的提高;“研”是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学术活动;“一体化”是指将教、学、研三者相互融合、相互关联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体育类专业教师要充分借鉴与吸收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发展经验,结合体育类专业独特优势,深入思考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潜在优势与课程价值,通过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等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体育德育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充分融入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不断完善体育类专业课程结构体系。通过观摩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优秀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例等具体内容不断丰盈自身教学手段。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参与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组建体育科研项目攻关团队,组织教师参与课题构思、数据采集、实践调查、论文撰写及修改的全过程,培养体育类专业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意识等教学工作者必备专业素养,践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发展理念。
二是注重与学生互动体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维持课堂教学平稳运行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体育类专业的教学目标绝不仅仅是强调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专项技能的掌握,而更为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与体育精神感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情感互动的关键作用。体育教师要以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角色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与见解,赋予学生课堂话语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运用当下最新智能化教学设备及教学平台,如运用智慧树、VR、MOOC等智慧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互动体验感,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树立规则意识与公平意识、提高品德修为与文化素养、激发国家荣誉感及社会责任感,传递正向的价值观,构建一个有灵魂、有温度、有滋味的趣味课堂,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以德化人、以情动人,提高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深度。
4.3 强化体育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挖掘核心素养厚度
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有效发挥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与建设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资源要素,提升体育类专业课堂教学效率。健全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质量及核心素养培育监督力度。课堂教学评价通过对师生之间的认知交往和情感交流而实现的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达成度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13]。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纳入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针对体育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各环节,通过监督委员会评定、学生评定、家长评定、教师互评等评定方式拓展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打破单一以成绩优劣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现象,采用形成性与发展性的多元评价视角考量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及课程育人质量。在制定评价标准方面要考虑到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时长,制定针对性评价内容,不可一概而论。对于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监督,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核心素养考核体系,采取全面、公平、客观的方式对教师核心素养展开全方位考核评估,并通过交流分享、主题汇报等形式考核教师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发挥程度。此外建立教师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通过举办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说课大赛、专题课程讲演等活动邀请体育领域及其他社会领域专业人士观摩旁听,吸取宝贵意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有利于从全新视角审视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潜在动力,有效弥补了第一方与第二方监督评价的不足。
二是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有意识持续性地对个人教学过程、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进行理性审视、评价、调控和改进的能力[14]。体育教师要积极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难点进行深入反思,反复钻研与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聆听与观摩优秀模范教师具体教学过程、参加教学沙龙、学术专题论坛等活动提升体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教学实践能力,促进体育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在反复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目标设定与课程育人效果达成、课堂教学氛围改善与学生学习兴趣变化、课程思政理念与体育类专业课程内容协同程度等具体化教学问题。体育教师要将充分挖掘体育类专业思政元素与课程育人的目标有机结合,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构建全新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的过程中由重复化、机械化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理解式、探索式的主动学习。体育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先前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重构体育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为体育课堂教学赋予全新内涵,创设全新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良好的课堂互动体验,建立其与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核心素养反馈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正向、积极的教学反馈,践行“以道御术,以术载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育运动的深层次意义,塑造学生优秀体育品德及高尚人格,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5 结语
全面促进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发展不仅是完善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改革的必然需要。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需充分整合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资源,在把握好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特点的基础上挖掘体育教师核心素养育人价值。以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为载体,体育教师要在大量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形成高尚人格、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互动中形成优秀体育品德及正确的体育观,充分体现体育类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以推动高校体育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