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医药现代价值与发展定位探析
2022-11-23邢华平
邢华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随着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中药汤剂、八段锦、穴位敷贴等中医组合疗法在多家医院得以推广,成效显著。这使中医药不仅在国内迎来新热度,还逐步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形势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和认可。
事实上,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谋划并系统部署中医药事业发展。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1]这一论述明确了中医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坐标方位,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
基于这一战略背景和近期防疫情况,结合文化自信的观察视阈,我们可从文化的传承性、创新力、传播度等方面对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与定位作进一步分析。
1 从文化传承角度讲,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系统而完整地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和古代科学成果。
1.1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和典型载体,荟萃了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精华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开篇即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中医药学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其思想精髓、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生命境界,是中华民族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的独特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比如,中医药学重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学智慧;中医药学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上、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中医药学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4]。可以说,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体现者。
1.2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中医理念的实践推广,必将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
中医药学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又是当今唯一仍在发挥作用的中国传统科学;它既在理论层面与中华文化具有同构性,又在实践层面具有社会效应和群众基础。把握中医药文化的特性,能够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智慧,坚定文化自信。著名学者楼宇烈就曾说:“中国文化的精神要得到重新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赖于中医的复兴。”[5]我们若能切实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既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外化自然养生理念于行,又能够内化传统文化精神于心,使之成为推动唤醒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力先导。而且在明确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复兴具有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中医药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创新难点,可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研究提供典型案例,拓宽思路,厚植基础。
2 从文化创新角度看,发展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建立以健康实践为旨归的中国文化新体系
2.1 加强中医药文化价值体系的转型研究,推动其与现代科技、文化的融合、对接
中医药文化价值体系的转型研究及其与现代科技、文化的融合、对接,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6];“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7]。 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一观点被明确概括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强调传统文化必定需要与现代社会产生链接,结合时代特征作进一步调整、升华、推广,才能展现其价值与魅力。相较于其他类别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学更具有创新与融合的强大基因,更具有实现“双创”的条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中医药文化一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回望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各类学术思想并加以融合、创新的历史。中医药理论初成伊始,便广泛汲取其时天文、地理、历史、算术等各学科养分,既能够与儒释道会通,又能够择其善者而用之。无论是秦汉时期奠定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还是明清时期渐趋完整的温病学体系;无论是西学东渐时积极吸收借鉴西医知识与方法,还是近几十年努力实现中医现代转型;无论是从中医典籍智慧推衍现代养生模式,还是致力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吸纳、融合、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内生动力。
现阶段,在西方文化强势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我们应保持中医思维特色,坚守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既保有传统精髓与文化基因,又积极借鉴、吸收、引进最新科学技术和医学文化,努力创理论之新、方法之新、技术之新、方药之新,在与前沿科技和医学文化交流互鉴中充实完善中医药文化体系。国医大师孙光荣曾指出,中医药学历来善于吸收、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遵循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社会也应该继续吸纳大数据、声光电、信息工程等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自身的生命力[8]。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认为,虽然中药学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但现今生物医药产业涉及质量控制、临床评价、制造工艺等方方面面,只有继续保持吸纳、协同、创新,才能切实推动中药产业发展[9]。事实上,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鲜明特色的中医药学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具有同向互动的内在基础。近几十年来,世界科技发展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创新愈来愈具系统性、整体化特征。中医药学研究问题侧重于整体、宏观和系统的角度,采用个性化、系统化、动态化的技术方法,可以在推动现代科技发展、学术创新上贡献智慧。钱学森就曾多次指出:“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10]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结合,或会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成果。
此外,中医药学在保持开放姿态吸收现代技术的同时,还应加紧凝练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挖掘梳理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医德理念、人文精神。要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的过程中,着力打通对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当今社会主流道德观、价值观的通道,实现现代转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等现代价值导向提供思想源泉和践行路径。
概言之,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文化理念层面,都应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秉承“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的原创精神与包容性,这是中医药现代发展的必然方向。而通过梳理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者之间的深度关联,把握其内在契合与一致性,既能激发中医药文化的现代活力,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也必将有助于中国文化新气象的形成。
2.2 强化中医药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影响力与实效性,在建设“健康中国”战略中释放巨大潜力。中医药学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疗法,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身心修养与生活智慧。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部署建设“健康中国”的社会背景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保持并增强固有优势,着力在影响民众与发挥实效上下功夫。
2.2.1 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与科普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对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在其指引下相关工作已逐步推进并取得一定成绩。当中,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面向全社会普及中医药,正是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发挥传统文化作用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政府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科普,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各类活动,提升中医药文化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的亲近感与认可度,部分省份已把中医药相关课程作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同时,通过推广节气养生的中医理念,如夏贴三伏、冬吃膏方等,推动中医药回归国人的日常生活,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发挥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社会影响。政府还将继续加大中医药在教育领域的比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规定:“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1]传承中医药文化已然被视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2.2.2 推动我国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目前唯一尚存的自成体系的学科和社会行业,在当今“健康中国”建设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讲,中医药学具有基于对人体、环境、情志深刻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具有体现着浓厚人文关怀的望、闻、问、切诊疗体系;中药源于自然生物,具有药食同源的根基,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同时还有简、便、廉、验的有效性与经济性。因此,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时具有明显的诊疗效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疫情中多次发挥独特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应进一步保持发挥以上独特优势,同时还应继续拓宽健康服务领域,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地对其加以利用,满足人们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努力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11]。推动其与当代医学诊疗技术、社会发展需求融合、互补,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切实落地,同时让老百姓在亲身体验与践行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3 从文化传播布局言,宣传中医药文化是为世界卫生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时代自觉
要从战略高度推动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指向国内自身的文化传承,同时也包含向世界传播和推广的意蕴。中医药具有健康服务、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实效,其理念和形态与其他文化类别相比,更便于被国际社会和别国民众理解和接受,是我国最容易树立的民族文化品牌项目之一。它既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医药作为健康产业,其应用将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播将影响各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这都有利于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提升他国人民对中国的价值评判[12]。新时代应努力使中医药文化更有规划、更自觉地走向世界,进一步加以宣传推广,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我国与别国友好关系的桥梁作用,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
3.1 中医药文化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军是大势所趋
一千多年前中医药便已有传播至海外的记录,《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更是传至多个国家,引起关注。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医药已连续多年在中国文化代表元素排行榜中位居前列,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13]。可以说,“中医是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氛围与自珍自赏的美好心愿的对象化、具体化,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14]。
近年来,人类疾病谱不断变化,不时有新的疑难杂症出现,加上人口老龄化加速、药物毒副作用凸显,民众健康理念和社会医学模式也相应发生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中医药道法自然的理念和药取天然、治病求本的防治路径日益显示出优越性,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据统计,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一百多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有的甚至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5]。中医药连续数年都被纳入中美、中英等国财经对话的议题,成为国家经济外交和公共外交的内容之一。2018年1月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新建了一批中医药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简称ISO/TC249 )先后颁布了十余项中医药国际标准。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医学纲要》第11版中,首次将中医药列入其中[13]。这些新现象说明中医药的价值正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也意味着中医药在各国传播和应用合法化的条件进一步成熟。而这一过程既是在向世界推介中医药文化,也是为世界提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国方案。
3.2 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1]较早前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均明确“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扩大对外投资和贸易,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发挥政策支持、渠道丰富、评价积极等优势,使中医药学所蕴含的核心观念、哲学思想、物质资源与国际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对接,发挥其价值。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大好时机,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医药服务国际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和贸易转型升级,强化我国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交流联系,开展科研、教育等领域的项目合作,增强在传统医药政策制定、标准核定方面的影响。在充分调查和了解当地法律、政策、民俗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民众体格和中医优势病种,因时因地制宜,开展中医药诊疗和推广,逐步打造涵括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分类品牌;进一步发挥中医孔子学院、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文化新媒体等各类交流平台的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翻译和宣讲,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通过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发挥中医药在促进民生、服务外交、密切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中医药服务贸易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的格局。在提供健康服务、疾病诊疗、发展贸易的同时,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当代中国活力[4]。
总之,增强推进文化自信的实践能力,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文化使命。中医药既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图谱,又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纽带,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文化与科技资源,在国内外重大疫情防控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还是助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先行者。无论是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还是文化传播角度看,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与世界各地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均具有重要价值,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