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危与机

2022-11-23艳,张

关键词:肺炎思政育人

张 艳,张 红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开展线上授课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网络直播+会议形式进行授课,学生通过直播与教师在线交流,这种隔空教育模式虽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但与此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危机。转“危机”为“契机”不仅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必然要求,而且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

(一)学校隔空教育危机

首先,隔空教育降低了对教育对象的监管力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授课缺乏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如果教学者关掉视频仅以语音形式进行讲授,很难保证缺乏自控力的教育对象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其次,隔空教育导致教育主客体情感关系疏离。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隔空教育得到极大发展,教育对象与教育者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与情感互动,但是这种隔空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二者沟通互动中的情感诉求和真实想法无法有效传达,出现距离感。同时,隔空教育在一定形式上使教育主体忽视了教育客体的心理状态,加大了教育主客体之间情感交流的难度,无法当面进行情感沟通,教育主体无法真正了解教育客体的心理状态。

(二)信息技术应用危机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撑空间。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资源由专用资源向大众资源转变,实现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大转变[1],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危机,比如对于教育主体来说,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而对于一些学习接受能力较弱的教师而言,这对他们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客体来说也是一种诱惑,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极易受到网络大千世界的诱惑,将注意力从获取学习资源转移到网络其他信息,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教师角色转换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课堂转换为“云”课堂,在这种课堂模式的转变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化。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做到这些,还要成为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者;不仅要创新理论知识体系、创设多元教学课堂,还要关注学生动态、引导家长心态、研究工作势态,这些角色的定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身心投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这既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同时也会分散教师的精力,增加教师心理压力,加大教师工作难度。

(四)学习主体弱化危机

人的主体性是通过一定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开展网络授课,一些教师为了节省自己备课时间便直接借用网络上现成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资源,这就造成了教师对网络的依赖,同时教师也体会不到学习过程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和充实感。对于教育对象来说,网络授课的形式对他们来说无疑少了一个“监视器”,只靠声音传达理论知识的思政课堂让他们多了一份“自由”,特别是这种“放养”状态,对自控力弱的同学来说无法达到督促他们学习的作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都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互联网的使用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

二 转化危机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契机

(一)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新人

1.德育铸人以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3]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努力把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爱党爱国教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总体安全观等重大主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引领价值有效融合,不仅最大限度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且实现了立德树人工作的循序渐进。

2.智育育人以灵

智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认知基础”[4],其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促进学生智育发展,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教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培养综合能力,提升创新思维,不仅要求真理、悟道理,还要明事理。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也要积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拿起“笔杆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己的专业把论文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智育作为培育“五育”新人的关键环节,要牢牢把握好智育与其他四者之间的关系,协同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智育育人以灵的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3.体育教人向上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不仅是为了督促学生强身健体,更是为了引导学生磨练意志、健全人格,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内在意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更多发展契机。

4.美育让人有情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6]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时期, 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 对于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至关重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上下一盘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致敬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缅怀因疫情牺牲的烈士,很多人都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关于“致敬最美英雄”的视频、图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美育形式不仅加强了他们对于“美”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也使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培育了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为大学生追求心灵美指明了方向,使大学生对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观念理解更加深刻。加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更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叉发展,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和网络育人创造先决条件。

5.劳动使人光荣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7]。所谓劳动教育就是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通过适当劳动达到育人目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五育”全面发展,对当前抗击疫情和新时期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培育和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实践劳动,坚持生活自理和服务他人,使热爱劳动蔚然成风。

(二)推进“三全育人”,抗疫素材融思政

“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深化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规律。推进“三全育人”,将抗疫素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解决了疫情带来的现实困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1.全员行动,人人皆育人之人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人人参与育人工作,强化育人意识,落实育人责任,自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全员”既包括学校工作者、社会人士、家庭成员,也包括学生自身和全体校友,是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于一体的育人共同体。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一心,人人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居家隔离,积极抗疫、从容应疫,学生更是把“书房变课堂”,“客厅当操场”,每个人都是抗击疫情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工作者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强化育人意识和落实责任担当;社会人士通过网络积极传播正能量,为抗击疫情加油鼓气;家庭成员互相监督,互相照顾,不出门,不串门;同学之间不聚会,不走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人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形成思政“大课”文化育人的合力,使大学生的态度、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全程衔接,时时皆育人之时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为抗击疫情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要以全面系统的战略思维,科学应对疫情变化,协调推进防控工作,不仅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还要全力推动社会经济复苏工作步入正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把抗疫素材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始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形成长时段、可持续的育人链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多方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局面;要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大张旗鼓地正面灌输和引导,又要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教育和引领,实现全程衔接,时时皆育人之时的新创举。

3.全方位发力,处处皆育人之地

“全方位”育人即指充分利用教育载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各个场域,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启全方位育人模式,高校要发挥总体优势,统筹公共资源,科学合理分配,为高校疫情防控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教师要实现从讲师到主播、从理论到实践、从讲台到网络的转变,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视角的学习资源,激发育人动能最大化,促进育人实效最大化。实现全方位育人,要以实现“教”与“学”、“知”与“行”“想”与“问”的融会贯通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遵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积极的教育、管理、实践、服务、环境、文化等多层面的育人氛围”[8],实现处处皆育人之地。

(三)打造混合育人模式,云端思政筑同心

1.开设网络思政课程强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不畏生死,这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体现;为全球抗击疫情积极主动提供物力、人力资源,这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课程,高校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思政优势,坚持把爱国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畴,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心。

2.开展网络思政活动聚民心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上发挥作用,更要在思政实践活动中彰显特色。在全国上下一心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线上思政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通过各个媒体平台进行显性+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抗疫力量,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开展清明网络祭奠活动,召开抗击疫情主题会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做到与人民共命运。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不仅把疫情期间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而且凸显了思政教育的重大意义,不仅使其有“深度”,而且使其有“精度”,把思政这堂大课从“云端”渗入学生心里,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形成了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凝心聚力的良好效果。

3.线上线下生活思政暖人心

“用活融媒体、打造新思政,是新时代形势所需”[10]。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开展线上理论课程,而且进行线下送温暖活动,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部分大学生造成的心理恐慌状况,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针对疫情延迟开学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等情况,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资助,帮助学生申请网络流量资助和发放助学资金,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为了凸显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学校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深入群众,发扬服务和奉献精神。高校通过一系列线上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断丰富充实,不仅体现了其实践性特征,而且展现了其服务性特征,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行性契机。

三 把握契机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1.疫情防控深化了对思政教育的理论认知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1]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应当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坚持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全国上下一盘棋抗击疫情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积极为别国抗击疫情提供中国方案,同时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将疫情防控融入思政课教材,善于讲述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生动故事,坚持理性认识和情感并重,提升思政教育的价值性,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基础上强化其时代性和科学性。

2.疫情大考彰显思政教育的理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12]“理论自信是建立在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基础之上的,离开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的理论自信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3]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自信的根本,通过学生自主自为的学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重大时代主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样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积极作好引导,坚持一元思想指导地位,创新理论知识宣传和教育方式,促使大学生对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马克思主义发挥理论指导地位,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3.抗疫故事丰富思政教育的时代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回应时代之“声”的历史使命——分析问题、解剖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全国高校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既是抗击疫情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这既为防控疫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供了新机遇。丰富的抗疫故事,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提供了新素材,同时也为深化思政理论知识增添了新的时代意蕴。

猜你喜欢

肺炎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来势汹汹的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My Heroes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