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以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为例
2022-11-23李亚莉崔晶宏应一帆
李亚莉 崔晶宏 应一帆
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自伤事件频出,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可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普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有效防范危机事件发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但是,目前院(系)层面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服务机制仍处于“缺位”状态,单一的校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服务的需求。因此,加强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站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于2017年4月成立了学校首个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辅导站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本文将以此为例,分析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工作模式与有效路径。
一、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重危机干预轻预防辅导,重个案咨询轻宣传教育等问题,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不够,而二级心理辅导站面向全院(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同时因本院(系)师生之间较为熟悉,心理距离较近,心理教育与帮扶支持更为精准、有效、及时,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
(二)有助于壮大心理教育工作者队伍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中有关规定,“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配备符合规定,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学校层面的心理师资力量仍显不足。而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可以有效调动院(系)层面专兼职辅导员、朋辈以及学生个体的力量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工作队伍不断扩大。
(三)有助于提升心理工作者的素质
基于心理辅导站建设背景下心理工作队伍的扩充,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心理服务质量与水平,学校和院(系)通过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开展工作交流与研讨;组织辅导员等参加校外观摩学习以及省级以上心理专项培训;开展朋辈心理工作技能提升训练等途径提升了心理工作者的工作技能与素养。
(四)有助于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辅导站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密切关注重点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通过心理辅导站各层级人员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切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及时疏导潜在心理困惑、妥善处理心理危机,从而减少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关于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模式探讨
(一)工作目标
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借助于院(系)学工队伍力量,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多渠道帮扶心理困惑学生,深层次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在全院(系)形成“助人—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共同维护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定位
区别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对象应重全体而非个体,是面向全院(系)学生的教育,而非少数心理异常学生;工作的内容应重基础而非专业,主要解决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区别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是发展性的普及教育;工作目的应是重发展而非咨询,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当及时转介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心理辅导站应致力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普遍提升;工作方式应是重疏导轻管束,通过春风化雨、细致入微的关心帮扶,做到对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真正服务学生心理需求。[2]
(三)工作模式
1.构建一张网络
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心理辅导站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年级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使者”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其中,二级心理辅导站位于第二层级,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和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
2.用好两支队伍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辅导员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利用自身专业以及职业优势,参与指导院(系)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能的切实发挥,既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又可以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新路径。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灵使者是重要的朋辈力量。心理委员在班级层面开展心理健康工作,配合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测评、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工作数据上报等各项工作,同时他们定期接受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培训与督导,提升心理服务能力。
晋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心理辅导站在每个宿舍确定了一名心灵使者,承担心理异常的发现、疏导、上报、陪伴等工作,宿舍心灵使者的设置,将心理健康工作延伸至宿舍,对学生进行更为精准、沉浸式心理服务,切实提升了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缩短心理危机救助的反应时。
3.把握三个重点
(1)完善规章制度。组织和制度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心理辅导站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例会制度、值班制度、预约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并探索建立了心理健康信息的双向反馈机制、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报告制度、心理危机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等用以保障心理辅导站科学,有序开展工作。
(2)明确工作重心。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站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顶层设计,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设计符合院(系)学生专业以及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心理教育方案,内容包含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毕业生求职心理调适,在校生心理素质提升计划等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通过主题教育班会、专题知识讲座、素质拓展活动等强化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培育学生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3]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排查。2021年10月15日,教育部明确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4]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心理辅导站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抑郁症量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非新生年级学生抑郁症筛查全覆盖,筛选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结果,针对一类、二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以及抑郁症筛查53分以上学生,安排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一对一跟进,进一步确定学生心理的情况,在综合排查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重点关注学生同时包含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以及突发状况学生等特殊群体,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定期研判、及时帮助、实时更新,直至问题解除或者继续关注。
(3)加强人员培训。心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辅导员的专业分布较广,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不多,因此,需要加强辅导员心理专项培训。心理辅导站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为辅导员心理工作技能提升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并积极鼓励其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辅导员个人应增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心,主动学习、把握规律、提升素质。
针对朋辈工作队伍专业能力培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心理辅导站设计了心理委员、心灵使者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方案,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工作坊和沙龙指导朋辈心理工作者工作开展,提升其心理工作能力,切实发挥朋辈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4.形成四级联动
心理辅导站要更好发挥心理育人职能,还应加强与社会精神卫生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沟通联系,畅通心理健康工作沟通反馈渠道,形成“社会—家长—学校—学生”四级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逐步形成快速高效反应系统。
三、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几点反思
(一)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稳步推进,但工作仍存在单一性、常规化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契合度不够。今后应探索如何将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院(系)党团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寻找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融合点,创新性开展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5]
(二)推进心理辅导站特色化建设
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要突破常规,激活学生的关注度与认可度,需要在品牌化建设上下功夫。心理辅导站应在认真审视院(系)专业特色、潜在资源优势、学生发展需求等基础上,以项目化建设打造二级心理辅导站特色,以精品化活动提升心理辅导站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站点品牌,实现“一站一品”目标。
(三)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及宣传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逐步觉醒,心理健康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断加强。二级心理辅导站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加强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同时开通网络预约平台,开展网络咨询与服务。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属性和即时性优势,通过设置心灵信箱,收集学生邮件,倾听学生心声,或通过一对一聊天功能,及时疏导学生困惑,为学生提供倾诉和宣泄的途径等。[6]
四、结语
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统工作模式的重构与升级,通过下沉心理工作重心,调动更多资源与力量投入到心理健康工作中,为更多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提升了心理工作的覆盖面、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校院(系)两级管理的有益探索。但是,目前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院(系)缺乏明确的规范与标准,重视程度不同,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水平和作用发挥存在较大差异。今后,我们要不断克服困难,主动加强心理工作科学研究,切实增强心理服务与育人的本领,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