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对医学研究生创新性理解的质性研究
2022-11-23杨济连雷千乐许伽彬徐婷婷
杨济连 雷千乐 许伽彬 徐婷婷 江 琴
(1.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创新性是培养创新性科研人才的核心。但何为创新性?学术界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解释,但是未能形成统一结论。创新性最早由Guilford提出,他认为创新性是一种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能力。[1]有些学者从社会环境,个体内部因素出发理解创新性,如Amabile[2]认为所有领域产生创新性都需要三个必要和充分构成要素:领域相关技能、创新性相关技能和工作动机,三者交互作用形成创新性,而外部的社会环境则会影响个体的内外部动机,进而对创新性产生作用。Sternberg[3]认为创新性是能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这种创新性是相对的,教师认为学生产生有创新性的产品,可能对其他领域的专家而言没有价值。这意味着创新性是相对的,也意味着不同领域对于创新性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Jahnke[4]在一项关于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看法的质性研究中发现,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学生产生创新性的判断方面不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认为学生在进行反思性学习和独立学习时最能体现创新性,而理工类专业的教师则强调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产生原创独特想法和新事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科之间对于创新性的理解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等医学临床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的摇篮,院校或科研基地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尤其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早期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塑造上受到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性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国内未曾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范式,对医学研究生硕博导师进行访谈,旨在于从导师的视角出发,了解他们对医学研究生创新性的理解。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课题组选取福建医科大学17名硕博士生导师作为研究对象:教授8 人,副教授9人,平均年龄(42.65±6.61)岁,其中院长1 人,副院长(副处长)4 人,学系主任6 人。受访导师专业涉及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心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技术、基础医学与医学伦理学。采用以下筛选标准以保证抽样代表性:1.福建医科大学在职硕博导师;2.担任硕博导师3 年及以上;3.自愿参加本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半结构式的访谈法,访谈成员为心理学副教授1 名,应用心理专业在读研究生1 名。在基于研究生创新性的文献研究上编制访谈问题。访谈问题主要包括:(1)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涉及做实验、阅读文献、开组会报告等活动,在不同的情境下,您是如何发现医学生的创新性的?(2)您认为在医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中,更为强调的是哪几点?
2.资料分析:基于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范式,在访谈停止后24 小时内将访谈内容编辑成电子文本,通过Nvivo 11.0 软件对其进行解析和编码。分为3 个层级: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与核心式编码。
3.质量控制:访谈过程中,为防止访谈者对访谈内容产生主观效应,访谈者采用具体化技术,如“能否根据这点举例”“这说法具体是指什么”等。该过程结束后2 名访谈者将就访谈内容单独进行初次编码,比较其结果差异,并在探讨后予以修改[5];最后,回顾初次编码结果,整合一些欠妥的节点,最后删除来源数低于50%的节点[6]。
二、结果
(一)领域相关知识技能
相关导师指出,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是研究生能提出创新性问题的前提,扩展知识储备,从文献阅读中把握本学科的前沿,了解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才能更善于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发掘新方法。A1:“现在大型医疗设备依赖进口,原创药很多都是国外的,能不能做出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东西,且走在前沿,这就很体现创新性。”A2:“在文献阅读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文献阅读是学生的一个基本功,包括查阅、获得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在文献阅读当中挺能体现和培养学生创新性,也是老师与学生互相成长的过程。”A4:“创新需要一定积累,就是要见识多广,没有积累就没有相应的想法,创新也无从谈起。”
(二)创新人格特点
相关导师认为,创新性的个体有特定的人格特质,提及较多的主要是好奇心和动机、交流互动和自主学习等三个方面:
1.好奇心和动机
A4:“好奇心和动机,这可能是本科生跟研究生较大的一个区别,研究生对一些实验过程还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和动机。”A8:“对于科研工作,时间也好,各方面东西都需要主动去投入,最关键是有科研的好奇心去驱动。”
2.交流互动
A9:“研究生要积极去参与研究生竞赛、活动,并且多交流,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A12:“在做学术的过程中,与实验室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交流,或者是与别专业的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各类会议,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并汇报成果。”
3.自主学习
A4:“自主学习,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样,老师怎么引导他的自学能力也是很重要的。”A5:“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为主动,学生一定要积极好学,要自主学习,行动要快,要有效率。”
(三)创新性的思维模式
研究生是否具有创新性与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导师提及较多的集中在寻找新的方法、反思性思维和质疑与批判思维等三点:
1.寻找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观点)
A3:“先通过看文献,总结已有的方法,才能碰撞出火花,创造出新的思路,提出新观点。”A13:“总而言之,创新会出现在自己的想法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别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说技术上、知识理论上的新颖性,这都属于创新。”
2.反思性思维
A13:“思考很重要,不管是做简单的重复实验,还是阅读他人的文献,如果只是阅读而不思考,那么将什么也得不到,只有去琢磨才能有好的结果。”A15:“要善于归纳总结,去寻找失败的原因,比如说实验的哪个环节把握不好,去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下次进行改良。”
3.质疑与批判思维
A3:“创新过程当中要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去试错、尝试,才能加速药物的研发过程,要敢于质疑权威,创新就是要不破不立,敢于破除原来的一些规则。”A4:“想要有创新点,首先要学会欣赏别人的创新点,然后要学会问问题,质疑。”
三、讨论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需全面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对本学科前沿领域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的能力。在导师看来,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领域相关知识技能、创新人格特点、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性的培养。
(一)培养研究生的整体观,强调学科交叉知识的运用
教育部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重点强调“四新”建设,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要实现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当前“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医学教育更应以“人”为中心,培养医学生预防、诊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
(二)加强引导与鼓励,提升自我效能感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大多数是导师制形式,研究生有大量时间是和导师一起交流学习的,导师的培养方式对研究生有巨大影响。有研究发现,支持性导师风格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支持性的导师风格更有利于提供研究生个人支持,学术支持与自主性支持[7];另外有研究发现,支持性的导师风格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创新能力[8]。如有的导师提及:“学生在进行反馈时,即使是暂时不太成熟的想法也不应该压抑,应该要鼓励,并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还有的导师提及:“很多时候,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这就是你想让学生形成什么样子?自己首先要有很好的思路,带着思路去引导学生。”
(三)强调规范化培养,聚焦于有创造力活动
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中,医学生的院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2010 年,上海市率先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项目,并取得一定的效果[9]。基于认知负荷理论[10],研究生在从事创造性活动时,涉及与认知活动没有直接关联的无效负荷(一种不必要的、干扰创造力的外来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一种相关的或有效的认知负荷),规范化的培养也有助于研究生把更多的认知资源投入与创造力直接相关的活动中。正如一名导师提道:“我觉得非常需要规范化培养,这是老师一开始就需要重视的一点,否则管理出来的人会很懒散。”
(四)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被许多受访导师所提及,自主学习也是研究生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若说本科是“学学问”,则研究生需要学会“做学问”。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采用“教学+科研”的培养模式[11]。自主学习是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研究生教学中,导师需要在提供一些引导后,帮助学生合理高效地进行时间规划,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时间[12],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对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性循环。正如有的导师提道:“医学生的基础工作很繁重,真正自己自由探索的时间太少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自由探索的时间太少了,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