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和改革

2022-11-23练暑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科人工智能

练暑生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当前“新文科”作为一个热门的概念出现在各个大学的规划文书当中。2018 年8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发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文科”“新”在哪里?它的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学界还在讨论之中,在实践层面一些高校也在做一些尝试,这些尝试都还是初步的,影响力如何?带来多大的示范效应?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门类下最基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又该如何应对“新文科”建设?目前尚待进一步观察之中。不过,联系到这个概念提出的基本背景,人们讨论的聚焦点还是比较清晰的:涉及“新时代”和“新技术”两个概念。

一、建立在“现代合理化”知识分类体系基础上的学科结构面临重构

(一)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体制必须重估中国传统中文教育的价值意义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如何界定自身、如何处理古今与中外的关系,都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站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重新作出评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知道,晚清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着一条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文化的道路,“由器物而精神”,从引进器物技术到学习文化思想,以图建设“新文化”“新中国”。我们目前的大学体制和学科建制就是产生于这个背景当中。1902 年张百熙主持制定的《钦定大学堂章程》分七科,其中“文学科”所学科目基本上是古代人文学术。1903 年经张之洞等人修订的《钦定大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将经学科从“文学科”中分出单设文学与理学、诸子学、考据辞章等九个门,其中单列“中国文学门”。“中国文学门”7 门主课《文学研究法》《说文学》《音韵学》《历代文章流别》《古人论文要言》《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传记杂史周秦诸子》,另设“补助课门”9 门:《四库集部提要》《汉书艺文志补注》《隋书经籍志考证》《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各种纪事本末》《中国历代法制》《世界史》《西国文学史》《外国科学史》,外国语文英、法、俄、德、日任选一门。“癸卯学制”中的“中国文学门”就是当前“中文系”的基本雏形了。

产生于现代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和学科分类是现代的产物。现代以来,特别是在启蒙理性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对事物加以分类分析的知识观。这种对事物进行数理化的区分的观念是现代学科建制的观念前提——用韦伯的概念就是“合理化”。合理化的过程作为区分的过程,首先涉及划界——明确各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什么是‘文学’?它与‘历史’或‘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相比有什么独特性?”等问题。这种知识分类的意识有其启蒙文化的基础,也符合现代社会分工的需要,过去那种学习圣贤书,甚至依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士大夫显然不适合现代社会需求。21 世纪以来,无论联系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还是全球的社会发展趋势,当前的学科体制都面临着重新评估建设的迫切任务。比如,形成具有“中国特性”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现代大学体制过程,中国传统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对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意义不言自明。

(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冲击改写着中文的学科体系

除了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也让现代学科面临重新改造。2019 年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大会成果性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明确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于现代教育带来的冲击,呼吁从公共政策制定、学习评价到学科设置等方面开展全球性的合作研究,“注意到缺乏有关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所产生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支持就人工智能对学习实践、学习成果以及对新学习形式的出现和验证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创新和分析。采取跨学科办法研究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鼓励跨国比较研究及合作”[1]。人工智能现代影响到了文学学科专业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语言习得、人工智能的创意等。其中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语言习得是目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影响最大的两个交叉领域。如机器人写作程序开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网络机器诗歌写作、小说写作近十年来已经十分常见。2014 年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发布了一款智能机器人,它依靠大数据、语义分析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方面的技术,超越了简单的人机对话,还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出版《阳光失去了玻璃窗》。该机器人名为“小冰”,参加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节目,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来说,“小冰”的写作不局限于争论其文章写作的质量,是否具备人类情感这个纯文学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文学写作教学体系如何重新构造的问题。比如,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低端的、通俗化的,尤其是模式化的写作将来都容易被机器所取代。写作和人工智能机器发生了关联,文学写作人才面临重新定义。写作目前还无法被机器替代的部分是什么,在人机对话中,写作人才应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是期待着深入研究讨论。此外,语言是人类智能的核心表现领域,计算语言学很早就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学科目标旨在提出一种可被计算机处理的语言学理论、框架、模型。现在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的交叉领域早就跨出了学术领域,在生活中开始大量出现机器生成的语言了,在线翻译、导航、机器人客服的自动答复,驾驶对话、语音检索等机器人。跟人工智能写作一样,越来越多跟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正在被机器替代,如天气预报、赛事的解说、新闻播报等。在冲击旧职业结构的同时,生成了大量具备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知识的复合人才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理所当然是培育这种需求的专业领域之一。

当前,面对新技术和新的时代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发展变革,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少高校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变动改造。2019 年4 月11 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了“面向未来:中文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研讨会,将中文学科组建为“中国古典学”“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研究”三个学科平台。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05 年),一级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包括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外国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北大的改革突破了这个目录划分,强调了中国语言文学内部的学科融合,同时向外延伸至人工智能语言学领域。文科向理工科延伸,同时理工科向文科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年召开了“科技人文发展专家咨询会”,宣布将大力发展新文科,建设科学文化、应用文科和文化传承等学科。有着“中国理工科最高学府”之称的清华大学也专门召开了文科工作会议。传统中文学科来说,因为涉及人的语言生成及其表达能力这一块,跟人工智能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也备受关注,“在新文科的理念下,建设和发展新的中国语言文学,需要凸显四个方面的特征: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2]。

二、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是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升改造的重要路径

新文科包括新工科,更准确地说,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构造学科专业的结构——从结构元素到整体结构关系本身。从激进的方面来说,就是对建立在现代启蒙理性、特别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学科区分进行新时代改造;从相对保守的方面来说,就是对目前的学科和专业的知识要素进行拓宽或重新整合。前者需要教育系统的全局设计,涉及面宽,时间跨度大,这是教育全局决策层面思考的问题,本文讨论的问题属于后者。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是近五六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转型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的专业方向。当前,人们一般是在如何跟产业结合这个层面上思考创意写作方向建设的意义,而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及相关的教学改革无疑有着一个新的价值面向,也亟须新的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在新文科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方向建设应有四个基础性的面向。

(一)立足于对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回归

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应立足于对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回归。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一个统一体,古典的士大夫通常既是学者、思想家,也是作家、音乐家。琴棋书画是士大夫审美创造能力的理想概括,四者都精通的知识分子相对比较理想化,但是古典知识分子的写作能力却是最基础的素养,是人人应具备的能力。中国古代读书人从开蒙开始,在接受儒家经典思想教育的同时,强化写作方面的训练。在时文写作之外,对对子、吟诗、作赋是普及性的能力。而当前大学中文系的人才培养,创作艺术训练缺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从本科到博士,读的是理论书,写的是理论文字,不少人甚至连文学文本都没有读过几本。建立在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上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以培育理论思维能力为主,是现代大学制度根子里面的东西,要改革的话,涉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国标、考试评价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配备等方方面面。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写作课》,但这个课程无论课时量还是课程内容都满足不了学生文学写作能力的训练要求。这几年课时总量不断压缩,同时课程内容又是综合性的,从诗歌到散文都教。文学不同文类的写作规律大相径庭,笼统放在“文学”写作之下,在理论认知上没什么问题,在写作实践训练上却不切合实际。当前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多数还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上下功夫,设置分文类的各门写作课程。但其中又涉及师资配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很多高校在做“驻校作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中文教育和文学创作艺术相脱节的问题。但是“驻校作家”成本高、人数少,同时人不属于学校,很难建立师生的紧密融合和情感认同,一不小心就会沦落为“面子工程”。

更多的时候,创意写作专业方向还得依靠校内教师资源的开发。目前各个高校担纲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师,一般是各个文类的研究者,如诗歌研究者教诗歌创作,小说研究者教小说创作,但是不少教师只是研究者,本身缺乏创作的经验。一些有创作经验的教师,也是在做理论研究之余从事相关创作,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上。这里面涉及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来源和发展体系问题。学生的评价可以从论文转变为文学作品,但是教师的发展评价还是靠论文和课题,教师的文学创作在多数的高校还无法成为评职称、做考核的依据。中文教师的发展评价体系如何跟文学创作建立联系,是当前创意写作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立足于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回应

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的建设和改革立足于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回应。我们知道,随着新技术的兴起,文化产业日新月异,不断形成新的业态。写作和不同的产业形态相互结合,催生了不同的写作文类。如跟影视产业相互结合形成剧本写作,跟广告和游戏产业结合形成脚本策划写作,跟网络相互结合产生网络文学写作,跟移动新媒体相互结合产生各类微写作……它们从写作形式、写作要求、写作语言到写作者的素质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需要专门的研究和训练。如新媒体写作目前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这门课程在知识能力要求上,一方面需要同学掌握一定的新媒体软件硬件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传播领域和传播对象,它的写作形式和语言都自己独特的规律。同样一篇推文在微信朋友圈发送和在微博上发送,表述风格、措辞、谋篇布局都需要作者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新经济、新业态相互结合,面临的难题和阻力一点不少于强化写作艺术训练这方面的改革。就课程和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来说,创意写作作为专业方向和新闻传播学关系密切(一般同在文学院或中文系名下),相关交叉课程也容易开设,设备场所可以通用。创意写作专业方向这个方面面临的问题不是非常大,主要问题还是体现在如何跟业界建立更为紧密和有效的联系上。

鼓励业界导师进入课堂、和业界合作开展项目实训、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是各个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常规项目。但是在实践展开过程中,有着相当多的体制机制和观念方面的束缚。最根本的问题:校企目标不一致。企业是为了赚钱盈利,学校是为了育人,两者的目标不一致,要达成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比如,当前网络文学企业很愿意跟高校合作,因为大学生写手和大学生读者是网络文学群体的主要成员。业界导师也很乐意进课堂授徒,即使课时费基本等同于义务,他们也无怨言。但是课堂的教学管理、评价还有教学常规,业界导师往往比较难以适应,很多业界导师看到学校目前烦琐的教学管理常规,对课堂望而却步。

企业实战不是训练,作为课堂项目只能小规模展开,让部分被企业相中的学生参与,这部分的学生的作业和期末考核单独用项目来评价。这就涉及课堂标准和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统一性的问题。除了课堂教学常规和教学评价考核问题,企业的项目实战很多时候是全天候的,有时需要24 小时工作,还需要外出采访。这涉及经费如何支出、学生的安全如何保障等,这些不是任课教师能解决的问题。此外,学生作为新成员参与项目,结果往往导致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多数的写作任务由教师辅助完成。一个项目下来,教师付出的时间精力远远高于单独写作。所以,实战项目入课堂,如何让企业有动力和如何让教师有动力同等重要,从教学实际展开的可能性角度来说,后者的重要性还高于前者。为了破解企业导师进课堂的种种难题,高校目前都在尝试做双师型的培育。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教育部目前没有一个明确规定。各个高校为了达成比例,都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比如企业挂职时间也列入了双师型的指标界定范围内。但是科研的要求和双师型的实践要求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能力要求,其中的平衡非常考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能力。

(三)立足于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话

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还必须涉及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相互衔接的问题。目前新技术对传统学科冲击最大的非人工智能莫属。人工智能的发展涉及目前整个大学学科包括人文社会学科在内的所有方面,如人工智能与伦理学、人工智能与法学、人工智能与会计学等。其中,人工智能与中文学科专业的融合备受关注,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与情感、人工智能与语言学都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而从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的建设来说,当前最迫切需要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目标。诸如,人工智能写作软件的教学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中的人机对话,人工智能写作冲击下的课程结构的改革,等等。比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在人工智能时代还要不要保留,如果要保留的话,课程内容该如何调整变化。再如,《剧本写作》故事大纲的制定、故事人物模型的设定等很多项目都可以用机器来做。机器该做到什么程度,人机对话形式和深度如何,相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内容如何开展?未来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的学生该学习哪一些人工智能工科课程?对计算机文学创作算法应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通晓文学写作和计算机算法的教师如何培育?受到条件的限制,人文学院中文系对此类的问题还没有展开实践,但却是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和相关教学改革不可回避,也是能有大突破的地方。

三、结语

站在回归古典审美教育角度看待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给予了创意写作教学改革一个新时代高度,同新经济、新业态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相互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的时代活力。本文提到的这些面向既需要专业本身内在的改革,也需要教学管理等外在改革的支持。特别是教学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层级、学院或者专业办学主体性如何突出等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建设,是新文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当前,我们正力图通过诸如打造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相关写作创新班等工作实验,期待能够获得中文专业提升改造和教学管理的双重突破。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科人工智能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2019:人工智能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人工智能与就业
豆文科作品
数读人工智能
孙文科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