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来闽留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2022-11-23庄佩芬陈慧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管类福建留学生

庄佩芬 张 倩 徐 琎 陈慧琳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3.福建农林大学南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 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已经高达377054 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增幅最为显著,与此同时,经济、管理等热门的商业应用类学科逐渐成为来华留学生的首选。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历史独特,具有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应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但2018 年以来,来闽留学生规模在逐渐缩减,且经管类专业留学生占比仍较少。如何提升经管类来闽留学生教学质量,打造独具福建特色的留学品牌、提升其对高层次高质量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成为稳步推动福建教育国际化的首要挑战。课题组以经管类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经管类来华留学生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探索经管类来华留学生培养改革路径,强化福建对来华高层次留学生的独特吸引力。

一、文献综述

目前,从专业或地域角度出发,对来华留学生培养进行探讨的研究仍相对较少,现有文献多集中于来华留学生培养共性问题和专业细分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两个层面。作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日益增长的留学人数使高校留学生管理业已存在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语言交流障碍、教育管理及评价体系落后、专业课程设置陈旧等问题日益凸显[1]。同时,来华留学研究生占比较低,培养内生动力缺乏,存在学科发展优势和专业特色不显著、区域发展结构不平衡、管理体制和跟踪反馈体系不健全等共性问题[2]。解决来华留学生培养瓶颈,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结合地域特色进行因材施教必不可少。王丹等根据来华留学生语言基础以及培养目标不同提出了4 种高校留学生的培养模式[3]。戴东红基于对来华学历留学生群体学习特征的分析,认为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按需施教、因材施教,探索建立综合培养、创新设计、多元教学、全面评价的培养新模式,同时注意科学准确地把握趋同教育理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4]。

由于专业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等差异,且各省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多元化留学生培养模式的诉求。因此,本课题仅针对经管类留学生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留学生教育培养的研究,为推进新文科建设和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二、来闽留学生整体特点分析

(一)来闽留学生整体规模处于中等水平,但存在明显的下滑趋势

虽然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步递增,但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区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31 个省(区、市)接纳来华留学生共计492185 人,较2017 年增长了0.62%,但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来华留学生人数在2018 年仅位列全国第十五位,共接收留学生10340 人,较2016 年的12180 人减少15%。

(二)来闽留学生生源分布较分散,发展中国家生源居于主体地位

从全国角度而言,亚洲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占比高达59.95%,非洲和欧洲地区次之,分别占16.57%和14.96%,而来自美洲及大洋洲的来华留学生则相对较少。福建来华留学生也主要以亚洲地区为主,主要包括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而非洲地区次之。

(三)来闽留学生普遍语言基础薄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较为匮乏

在闽留学生虽以亚洲地区为主,但由于其语言和文化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且与北京、上海等地相较而言,福建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限制较为宽松灵活。来闽的多数留学生都表示未能很好地通过相关语言类的测试,若接受全英文或全中文授课都会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由于信息渠道有较大差异,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在实际的留学学习和体验中,仍会存在较大的认知偏差,不利于与本土的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沟通。

三、经管类来闽留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针对经管类留学生培养的问卷和访谈工作主要从留学生基本情况、教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调查来华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刻画来华经管类留学生生源基本特征与学习诉求;其次,是对教学培养满意度调查,主要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规划、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由于当前经管类来闽留学生规模较小,故课题组选取福建的5 所经管类留学生比例较高的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为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和闽江学院。调研结果显示经管类来闽留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

经管类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应该目标明确,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构成,但当前在闽高校经管类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成熟度不足。经管类留学生教学多沿用、复刻本土学生的培养模式,有的甚至将留学生与一般专业学生进行合并,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其教学效率低下,培养效果不理想。同时,培养目标和培养评价不明确,使留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得到合理的考量,留学生疲于应对繁重的课程和考试,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现有培养目标多聚焦于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但在留学生评价过程中却更多地侧重于通过考试对其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而非应用。这不仅不能够贴合培养目标的最初立意,也不能够回应留学生来华学习先进文化的诉求。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针对经管类留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仍不够完善,在面向留学生开放的课程中,缺乏彰显福建特色的经管类课程。其中,选修课存在较必修课比重过低、选择性太少、课程的专业度和实践性不强的特点。和英美等留学大国相比,中国的专业选修课的国际性和前瞻性仍存在改善的空间,例如,缺乏对本学科最新领域研究进展的关注及各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比对等。同时,留学生规模的限制使选修课的选择范围较小,个别高校也存在以文化课、政治理论课替代专业选修课的现象,不符合当下大多数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预期和学习诉求。对来闽留学研究生而言,其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背景差异性较大,在课程的衔接方面仍未有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协助其适应硕、博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多数来闽留学生表示在其母国一学期仅需修完3~6 门课,而在中国要完成包括必修和选修在内的8~12 门课程,课业压力过大,且因其母国教学资源差异,多数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授课内容存在局限性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因此如何调整授课内容,使其更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了一大挑战。同时,授课内容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低。留学生的国情、文化、教育基础的差异对教师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使知识点在不同的文化中合理转换和运用是实现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四)授课方式较为单一

大部分在闽高校的经管类专业课程采取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弱化了讨论、思辨和实践等课程环节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培养。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团队的英文能力不足,使课堂交流讨论难以得到顺利实施;另一方面,相较于国外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大部分国内教师更倾向于传统严肃、认真的讲授。这一授课方式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首先,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其次,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和创新的学习习惯。

四、提升经管类来闽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思路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来闽经管类留学生培养发展的新态势与培养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在闽各高校应进一步明确经管类留学生培养目标与理念,在完善其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提升经管类来闽留学质量。

(一)制定针对性的经管类留学生培养方案

在闽高校在制定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前,宜先对留学生进行初步调查,深入了解该专业留学生的整体状况和学习诉求,打造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培养方案。首先,在设计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不宜照搬本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应多与各地接纳留学生数较多的高校进行沟通学习,以便更好地根据经管类来闽留学生的特征,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使其更好地贴合来闽留学生的诉求,提升培养效果。其次,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学校要设计和提供相应的基础课程选择,帮助其补充相关知识,以便其能更好地投入专业课的学习中。最后,学校应完善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监督与评价体系,注重与留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以人为本,及时修正和改进培养模式方案。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闽高校在经管类留学生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及教学过程存在着缺乏对创新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考察的共性问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使得留学生课堂参与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闽高校应改革经管类留学生教学模式,改善课程设置结构,平衡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同时,在闽高校宜定期对经管类来闽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以及时洞察在闽留学生的留学诉求和意见建议,根据相关意见建议,优化经管类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推出多元化的课程选择方案。在课程设置可在满足经管类专业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考量留学生的诉求,同时根据福建经济的相关特点和发展情况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帮助其更深入的了解区域文化特色,提升来闽留学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构建经管类全英文师资队伍

在闽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合作,促进经管类专业与外语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定期开展教师专业英语水平培训和教学竞赛等活动,提升经管类教师英文水平;整合在闽高校经管类专业英文授课教师资源,突破专业、院校的限制,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打造在闽高校经管类高素质的全英文师资队伍。目前在闽院校英文师资水平仍与北京、上海等地存在差距,整合现有资源,通过院校合作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全英文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在此基础上,各院校还可以通过互相学习的方式,不断发展扩建本校全英文师资队伍,以提升经管类在闽留学生满意度。

(四)推行预科模式

高校通过借鉴英美等国推行预科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来闽留学生学习的适应性问题。预科作为英美等国普遍采用的模式,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适应当地文化和教学模式的时间,也可以补足留学生们在语言、专业等方面的短板,使其更好地适应之后的学习生涯。受留学生规模限制,当前在闽开设预科的高校仍较少,应转变办学思路,适当结合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地域特色,着手推行具有学科和地域特色的预科模式。这一措施,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提升后续专业教学质量满意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打造在闽高校的留学口碑,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来华留学生在闽学习,进而更好地输出福建文化特色,形成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经管类福建留学生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福建医改新在哪?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