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时代的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2022-11-23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跨学科文科

廖 华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近两年关于“新文科”的文章层出不穷,对于“新文科”的定义、建设路径均有涉及。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指出:新文科发展要体现“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服务人的现代化目标”;重点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全面论述了新文科建设的要义。总体来看,目前对某个专业、某个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一是整体观照中文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如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西北师大学报》2019);二是中国文学二级学科的教学改革,如肖智成《“新文科”建设下的“问题共同体对话”——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关系重构与人才培养》(《社科纵横》2020);三是某个课程的研究,如李汇群《新文科背景下<红楼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曹雪芹研究》2020)。 可以说现有的研究成果既有整体考察,也有个案分析,见解颇多。然而,关于高校古代文学的新文科建设,尚未有专文论述,未形成系统的探讨。有鉴于此,笔者试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详论如下。

一、新国情促使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民族情怀

2016 年 5 月 17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传统民族传统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扬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承载着丰厚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学科,在教学上如何体现民族特色,如何传承民族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古代文学课程与民族精神文化的紧密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爱国爱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教师要通过作品的讲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娱乐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演出文化、地域文化、山水文化等,教师在授课中也要注意挖掘,以此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第二,将人文景观融入到教学中。比如讲到孔子,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介绍山东曲阜的孔子庙,或者当地的孔庙。讲到小说词曲,可以介绍敦煌莫高窟,或者当地的剧院、博物馆。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学生进行文化考察,将古代文学与当地的人文景观相联系,对于宣扬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也是大有帮助。

第三,组织学生成立古代文学创意坊。所谓创意坊,就是学生在艺术、文化产业等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融入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等,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与古代文学相关的跨文化作品。比如,有的学生根据古代小说、戏曲的插图制作年画、书签、扇子,想象丰富,新意迭出,既提升了知识转换能力,又彰显了民族特色。古代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文化特征,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将之发扬光大,充分展示中国特色,体现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二、新时代促使下古代文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对于高校文科建设而言,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通晓规则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人才,加快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那么,古代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根据时代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徐建委副院长在《中国古代文学话语体系的本土重构与全球视野》一文中就强调了公共性视角、比较视野在古代文学话语构建中的重要性。只有视野开阔了,看问题才能更全面、客观,尤其是古代文学中“对一种文学现象的特征研究,其视野局限于本国还是扩大到世界,得出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可见,古代文学的教学自然也要探索新时代对本专业的人才要求,从而在培养方案上做出改革。

其次,指导学生古为今用。古代文学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古代的文化知识,而是要联系当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不能仅仅梳理文意或艺术鉴赏,而且还要以古观今。比如讲到唐诗宋词,要与文化产业的开发相结合;讲到小说戏曲,要与当代的影视创作相联系,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并且养成古为今用的学习思维。

最后,与国际教研机构联合培养。樊丽明认为新文科建设要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跨校跨院”等合作方式,比如“应用型人才,通过国内外机构的学习和实习,开拓视野,增强能力”。古代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一是与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合作,定期召开研讨会议,探讨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这样能够更及时、更深入地了解到全球的教育动态、市场需求,以制定出紧跟时代潮流的人才培养政策。二是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将学生选送到国外知名高校,让学生感受国外教育氛围,了解国外的教育机制,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构架,本专业所需的人才要求,均有更全面的了解。国外的学生来中国深造,彼此交流,同样有助于我们打开视野,加深认识。

三、跨学科教学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新文科建设中,跨学科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对于古代文学专业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建设新专业。目前文科与新科技的结合,形成了许多新专业。比如考古学与技术结合的科技考古,艺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当然,文科不仅可与科技结合,也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像“外语 + 国政、外语 + 国经、外语 + 法学”,“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结合的护理康复人才”。总之,文理、文工、文医结合可形成许多新的专业。那么,古代文学也可尝试与其他专业融合。其实,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早已被关注,比如郑杰文著《中国古代文学跨学科研究》(200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考古学、文化学、文体学、佛学以及文艺心理学、文学传播学、文学接受学之间的关系。除了学术研究外,有的高校已经在进行教学实践,比如,2012年7月,山东大学成立尼山学堂,将文史哲专业打通,培养国学人才。可见,古代文学专业是可以尝试与其他领域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专业。

二是深化旧课程、建设新课程。对于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等传统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注重与传播、出版、心理、文化产业等文科专业相结合,以及理科、工科相融合,如《红楼梦》的讲解,涉及民俗学、建筑学、医学等,教师需要跨学科授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另外,还要注意开发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新课程,像“古典小说出版史”“古代文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文献整理”“《牡丹亭》的文化传播”;同时在教材编写上,增编古代文学跨学科的内容,在古代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方面均要体现学科交叉的意识。

三是重视团队建设,成立古代文学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心。为什么要强调团队合作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通政经法,但组织团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多个高校相继成立了跨学科研究平台,如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等。可以说,“‘跨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成为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必然的路径选择。”教学研究也是如此,像前文所说的山东大学尼山学堂,还有苏州大学“文治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成立PPE(政治、经济与哲学的交叉)实验班等。古代文学的教学也要将单打独斗的“跑单帮”形式转化为“跑马帮”的团队形式,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阐述中国理论,为教学服务。

四、新科技与古代文学教学手段的提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新文科“要展示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变化”。文科教学也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古代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图片,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这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手段不能止步不前,而应该与时俱进。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手段的深化。

第一,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记下要学的内容,不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当今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很多还是免费提供的,不少网站提供了电子资源,比如《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香港、台湾某些高校的图书馆网站也提供了一些古籍信息。所以,对于查找资料,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目前有哪些网络资源,如何搜索并使用,掌握了资料搜集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研究。

第二,微信时代下的戏曲教学手段。智慧黑板、远程教学、慕课等新兴教学手段开始得到运用。不知从何时起,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用微信购物、通信,方便快捷。而微信运用到教学中来,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通过微信问卷调查、建立微信群、共享资源、在课堂中分享小视频,与专家连线进行视频通话。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西厢记》时,利用微信让学生欣赏当地剧团表演《西厢记》的图片、视频,并且与艺人在线直播,交流作品的思想艺术,欣赏艺人的“唱念做打”,课堂效果良好。

第三,加大古代文学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目前已有古代文学专业相关的仿真实验室。比如“山水诗之意境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是全国首批文学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该课程“选取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等作为虚拟仿真实验中的特定角色,以江心屿等地作为特色地标,在技术手段的渲染下,学生可以在充满意境的虚拟仿真环境中沉浸式地学习古典诗词,真正达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系统化知识的目的”。又如南开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历时3年时间自主研发了“中华诗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该中心主任涂俊教授指出,“虚拟沉浸式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调动学生思维和想象。我们希望借助这种实验手段,使吟诵之学回归诗教体系,让学生在全新的吟诵体验中,体会古人的诗酒唱和、遣兴书画”。这说明古代文学教学仿真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细则。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跨学科文科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