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疏解对迁入地郊区城镇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北京城市学院疏解到顺义杨镇为例

2022-11-23刘希庆肖瑞青林琛范文晶万妍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

刘希庆,肖瑞青,林琛,范文晶,万妍

(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 北京 100083)

引言

高校疏解对迁入地郊区城镇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高校本身文化要素的汇入、扩散以及对地文化资源的承继、融合、改造和创生等情形。当外来的诸多文化因子汇入作为文化空间的迁入地之时,它们对地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方式和程度既体现了普遍性,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北京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北城)对迁入地北京顺义区杨镇文化发展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既有共性因素,也有其独特的风貌。

一、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发展

在新常态发展格局下,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文化。新型城镇化之魂在文化,魅力之源也在文化。”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城镇化的归宿和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城镇精神的孕育,形成新城镇现时及其未来的场所精神,即城镇人与文化因素融合统一展现出来的城镇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有的以历史沉淀的形式展现,有的则是在混合当今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展示出新的特征,而有的则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和特征指向未来。正是因为城镇场所精神的存在,才使得这个城镇成为“这一个”。

(一)作为文化空间的城镇

无论何种类型的城镇,作为聚落的形式都是人与自然空间的统一体。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空间的文化属性。一个城镇的文化空间特性必然以人为中心。首先这个文化空间被容纳在一个更广大的自然地理空间中,然后是由人为因素塑造出的边界,并最终确定了城镇空间的范围,使其成为一个场所。

作为文化空间的城镇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包括了“疆土、区域、地景、聚落、建筑物(以及建筑物的次场所)逐渐缩小尺度,形成了一个系列”,从而具备“空间与特性”。这可以理解为首先是自然的地理场景,其次是物质层面的建筑及其支撑系统,这里有各类生活设施和这些设施所呈现的文化特征,比如居所、宗教场所、广场、图书馆、剧院、文化中心等。最后,还有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的精神文化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历史延续下来的以技艺等形式存在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制度文化与民俗的存在,当然还有最高层级的场所精神。①

(二)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发展路径,仁智各见。范周先生认为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其一,树立大历史观,塑造文化特色和魅力。其二,推进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其三,创造优质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其四,聚焦发展文化产业潜力门类。其五,以重大创意性项目为引擎。其六,以政策创新为核心构建支撑体系。这些发展路径皆是以城镇管理者为主体的主动选择作为思考前提的,它们涉及到了理念先行、文化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以及项目推动等要素。当然,这些路径的考察相对缺少了关注文化发展中自然生发的内在因子。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外来文化要素融入的视角考察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发展便具有了更为独特的意义。但是,不管是主动有为,还是自然生发,高校疏解对迁入地城镇来说,均体现出外来文化要素对在地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在地文化发展路径上得到显著的反映。

二、杨镇文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杨镇的文化发展有其历史的传承,也有当今的创造。无论是历史和现代的各类型文化都可以汇聚成为杨镇的文化资源,分析这些文化资源,就可以了解其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也可以为新文化发展奠定一定的现实基础。

(一)杨镇的场所精神

一个由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共构的杨镇,作为一个场所,其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阶段的场所精神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同时又在新的文化因子的作用下趋向另一个相对的稳定状态。从历史上看,杨镇的场所精神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商业繁茂。杨镇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第四京东大杨各庄”的美誉,这里自古便是华北商品的集散地,交通四通八达。其二,名镇风貌。清康熙年间,杨镇被列为全国八大名镇之一,与景德镇、朱仙镇齐名。其三,“义”文化。镇域有三义庙、关帝庙。杨镇在光绪年间升为顺义的“四大义仓”之一。

新中国成立至今,杨镇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小城镇、北京市总体规划重点镇、顺义新城规划的重点镇;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中国最秀美富饶乡镇”“环境建设先进镇”“北京市园林绿化小城镇”“北京市二三产业发展先进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花木之乡”等称号。另外,全镇有16个“区级文明小康示范村”、9个“首都文明村”、20个“文明富裕村”、35个“文明小康村”。这些荣誉又为杨镇的场所精神增加了新的内涵:国家、市、区重点地域,环境优美,运动健身,园林绿化,花木生产,文明富裕等。

(二)杨镇的历史文化资源

作为文化空间的杨镇,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距顺义新城14公里、首都国际机场20公里,距离北京市区40公里。该镇位于潮白河冲击平原上,镇域分布于一级阶地向二级阶地过渡的地带,平均海拔38米,相对高差约11米。其地势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局部有明显的坡地。镇东、南部为潮褐土,西部为湿潮土。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等条件孕育出了杨镇的历史文化资源。

1. 地理沿革文化。今天所称的杨镇之名,肇始于1990年,由原来的杨各庄乡改镇而来,后来又合并了小店乡、沙岭乡,是顺义区镇域面积最大的镇。从历史上看,镇域隶属关系也较为复杂。元代,杨镇地区分属燕京路顺州和三河县;明代,杨镇地区齐家务以西隶属北京顺天府顺义县,以东隶属顺天府三河县;清朝分属顺天府北路厅顺义县、顺天府东路厅三河县、顺天府北路厅密云县;民国时期辖域分属“伪临时政府”所设的燕京道顺义县和冀东道三河县。

2. 农牧手工业文化。 明代镇西有“兔北马坊”牧马场。清代有内务府千总旗庆官地12顷,壮丁437人。光绪年间,杨镇又是顺义四大义仓之一。另据1940年所撰《河北省顺义县事情》记载:杨镇“盐、酒、布等业综计五十余家,资本工员略与本城同。”这说明民国时期杨镇有盐、酒、布等行业,这里还曾设立过乙种农业学校。由此不难发现,伴随着这些农牧手工业,杨镇产生了相关的农牧手工业文化。

3. 名镇商贸文化。 据康熙年间《顺义县志》记载:“治东北距城三十里,缠庐杂稠,百货骈集,轮蹄辐輳,烟火千家,为邑中市口首镇。每逢一、六日赶大集,逢三日赶小集。”真是一派百货汇聚、马车隆隆的景象。难怪在康熙年间,杨镇被列为全国八大名镇之一,与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杨镇自古便是华北地区商品集散地。作为商品集散地的名镇,孕育出名镇的商贸文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4. 公益文化。三义庙、关帝庙再加“义仓”,这些历史遗存映照出了社会的人情百态,也会凝聚起道义精神。因而,杨镇有其深厚的公益文化历史,这值得进一步挖掘。

5.宗教寺庙文化。从历史上看,杨镇曾拥有72座庙宇,宗教寺庙文化十分繁荣。有碑文记载寺庙的盛景:“栋宇雄伟,碧霞璀璨,巍乎焕乎!”。另外,民间宗教建筑有真武庙、天仙宫、三义庙,可惜今荡然无存。现今保存下来的,只有清代石刻关帝庙重修碑、重修旗杆碑、娘娘庙石刻等,由此还能窥见当时修造的情形。

6. 民族文化。 杨镇所辖区域内的民族主要有汉族、满族、回族。另外,还有少量人数的朝鲜族、藏族、白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等。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且民族的聚居也会孕育出新的文化。

7. 非物质文化。杨镇镇域内的生产、生活等必然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目前,杨镇有非遗认定项目6项。其中,“曾庄大鼓”“杨镇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治水文化。 杨镇镇域内分布有金鸡河、冉家河、蔡家河、中干渠、鲍丘河。河流是土地的血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河流可以灌溉农田;另一方面,河流又是排涝通道,可以防洪涝灾害。因此,人们会兴修水利、治理河道。围绕着河流的治理行为,就会产生地域性的治水文化。治水文化的产生不仅是指对河流本身的整治方式和方法,而且还有治理的人工组织等,尤其在机械化相对薄弱的年代,依靠百姓出工,人工开挖搬运等简陋方式的情况下,更易诞生具有属地乡土特色的治水文化,这些文化的创生自然就会记录下一个平原小镇的治水历史。

(三)自然旅游资源

目前杨镇所辖区域内有一处自然旅游资源,即汉石桥湿地公园。一处以人造植物资源为主,辅以人文创意的鲜花港。另外,辖区内还有一些以农业种植采摘为主的农业观光采摘园等。

(四)公共文化资源

杨镇目前有有民间艺术团队27个。其中歌舞类18个,剧目类8个,书画类1个。文化活动设施包括镇级和村级两部分。其中,镇级有室内文体活动中心一处,建筑面积2000平米,室外篮球场地两块。村级设施包括数字电影放映厅46个,基层图书室48个;针对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也有相关人员的配置,但这些人员并非完全专职。

三、北城在疏解中流动的文化要素

北城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学科专业范围所涉广泛。其疏解的行为本身,必然会连带大学所具备的各种文化要素一起向迁入地流动。这些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独特的大学精神

北城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个文化要素的集合体对于任何迁入地而言,都意蕴丰富。一所大学的疏解,不夸张地说就是一个大型文化城的迁徙,尤其是大学精神的迁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对于昆明而言就是一个最好的样板。北城的精神是在多年的办学基础上融合了社会各阶层的认知孕育而成。它既有一般大学的精神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韵。它的精神应该包含以下的特征:综合、应用、创新、实干等。

(二)多类型的文化分野

北城的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数量众多。以北城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而言,既有文化艺术的专门领域,包括文物与博物馆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类(动画、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学类(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书法学、摄影、航空服务与管理、影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影视、曲艺、模特)等;又有文化管理和贸易,包括城市管理、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再以2021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看,涉及到戏曲(京剧)、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编导)、美术(文物修复)、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美术(书法)、戏剧(院团管理)、音乐(音乐教育)、电影(表演创作与教学)、美术(中国画、内画)等众多的文化艺术领域和管理领域。

(三)文化艺术专家和人才

北城大量的文化艺术专业聚集了众多的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除去专职的专业教师外,还聘请了校外学者和专家。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实践经验和能力。这个群体可以生发出不可估量的文化艺术创意和管理能量。

(四)文化艺术设施

北城除了拥有文化艺术相关专业外,伴随着学生的培养必然会建设相应的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剧院和各类文化艺术工作室等。

(五)文艺活动

北城有着大量的常规文化艺术课堂教学,还会有学生的艺术节。另外,作为一个文化平台,它还要不定时举办各类文化展览等活动。就像叶盛兰大剧院和京剧艺术文化传播基地联合举办的“梨园雅韵进校园”活动等,这些活动涉及到了不同文化艺术专业。

(六)文化消费人口和需求

北城的疏解为在地带来了大量的消费人口,近2万的师生消费不仅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领域,也必然催生出大量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消费也会呈现出类型的多样化。从此种意义上说,一个大学就是一个文化消费的巨大能量体。

四、北城的迁入对杨镇文化发展的影响

北城的迁入对杨镇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以质的研究角度进行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概括描述。

(一)杨镇新场所精神的孕育

北城的迁入必然产生对杨镇的新的场所精神的塑形。杨镇未来的场所精神寄托了北城教师和学子的渴望和荣誉感。未来的杨镇会以什么样的精神品性在社会间传播,关乎着在这个空间中生活的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愉悦感。同时,北城又成为杨镇场所精神的塑形者,北城本身以及师生们会同原在地的人们一起为杨镇未来的场所精神贡献力量,而这种精神又会以北城学子的身份向社会传播。总之,杨镇文化空间的特性和场所精神,与北城本身的文化空间特征和大学精神相融合,在一定的时期内就会锻造出新的文化空间特性和场所精神。也许未来的杨镇会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充满文化科技色彩和创意精神、环境优美的宜居空间,而身处其中的北城无疑会是孕育此种场所精神的重要的影响因子。

(二)提升整体文化环境

杨镇的文化环境可以从经济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城镇基础建设两个指标考察。②北城的迁入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到这两个指标。首先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上,它会提高杨镇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地方财政收入、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三产业总产值都具有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北城与在地的深入融合、需求的释放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推动程度日渐扩大,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会越来越合理,特色愈加鲜明。其次,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城迁入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杨镇变化最大的就是此项指标,其中尤为明显的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三)倡导文化传承与创新

北城对杨镇文化传承的影响,体现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机构建设、文化传承和创新四个方面。首先,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上看,杨镇的汉石桥湿地和顺义鲜花港。北城的迁入,提高了人们对两处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价值的认识以及相关价值观的传播。这也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要考虑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维系和塑造”的观念。其次,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由于重要的文化遗产集群(古镇中心)已经荡然无存,影响则主要集中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北城的非物质文化研究和传播能力能够为杨镇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帮助。比如工艺美术系的专业力量,完全胜任对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研究。如果再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化营销专长,未来的保护和传承可能会诞生新的路径,呈现出新的局面。再次,文化机构建设。北城主要体现在以自己固有的机构填补杨镇的数量不足的同时,也可以为杨镇未来的相关文化机构的建设提供建议。最后,文化传承创新。在杨镇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上,北城大有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和专家可以通过精心梳理杨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并提升其水平

北城的迁入对杨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地政府应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产品,这一责任要求促使镇政府考虑从资金、文化事业基础建设以及人员等方面出发增加投入。杨镇已经开始做出相关的规划,计划将镇级文化中心建设纳入杨镇规划内容,确保包括北城在内的杨镇人民享受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服务。同时,杨镇可以充分利用北城的文化场地资源,实现共享共建,以此扩展镇级文化活动场地。城市学院的文化教育设施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在地的设施数量,而且其更大的意义则体现在其文化精神的存在及其传播上。北城为迁入地的文化空间注入了勃勃生机,就如同叶盛兰大剧院一样,它的存在为杨镇增加了高水平的文化消费场所。除了文化设施的建设之外,杨镇还制定了文化管理人才三年规划,通过逐步调整招收人员,合理设置工作职责的方式,配备服务人员;通过发动镇域内义工、志愿者、学生等力量的方式,整合资源,共同为镇村文化发展服务。

(五)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北城众多的文化学科和专业教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这个群体的存在为杨镇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文化产业的类型上看,杨镇的地域特征、规模以及人力资源等承担不起大规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图书出版、报刊、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广告、旅游、艺术、体育等。但是在这些产业的微观领域,特别是结合杨镇在地特征的文创产品的开发、传统农产品的文化营销、以文化创意改造传统产业、推出创新产品等方面,北城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像北城经管学部的范文晶副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在传统农产品文化赋能上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项目组前期走访了杨镇荆坨村、下营村,在对相关农产品的调研基础上,依据农产品的特征,设计了商标、包装和视觉VI,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具备了可传播的文化属性。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文化赋能,一方面助力了低收入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以品牌文化的营造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提升文化影响力

北城疏解到杨镇,对于杨镇来说,进一步提高了其在社会上的文化影响力。杨镇的文化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开放性、文化特色化、文化品牌、文化吸引力上。从文化开放性上看,北京城市学院为其文化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杨镇的场所精神以及各类文化都可以依托该平台向北京市和全国传播。从文化特色化上看,北城可以为杨镇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做出贡献,杨镇可以利用北城的文化人力资源发掘历史文脉,打造近京平原小镇的特色文化,比如其公益文化、治水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再次,从文化品牌上看,北城的文化创造力既可以形成杨镇的文化品牌,一座大学成就一个小镇。同时,也可以依靠北城的文化实力,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流脉中打造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