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2-11-23莫限良
莫限良
(东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 河池 547400)
引言
随着东兰粳糯型墨米种植密度增加,培育期间施加大量氮肥,受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alni)的影响,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规模不断扩大,若未提出有效措施提前预防与适中控制,可造成10%-30%的减产量,若是病害严重,减产量可达到50%,目前已然成为制约东兰粳糯型墨米产量增加的重要病害。立枯丝核菌属于土传性真菌,可形成强抗逆性的菌核结构,在墨米秧苗期到穗期,都可能会发生感染,抽穗后受到感染的程度更为严重,防控纹枯病,普遍选择井冈霉素等化学药剂,这种类型的药剂会增加成本支出,且不可保证产品质量和防治效果,更会增加环境污染力度。
1.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传播特点
立枯丝核菌越冬时,菌核多分布在田边杂草以及墨米茎秆上,此外菌丝体也可分布在田间杂草和病残体上,待开春翻种土地进行浇灌、耙田时,菌核将会随着浇灌的水流流入田间所有位置,与其他杂物进行混合,待墨米种植时或者种植后,生存条件适宜便会生长,生出菌丝入侵叶鞘组织,侵害墨米植株,并蔓延到周围其他植株。在东兰粳糯型墨米拔节期时,墨米纹枯病的症状将会变得严重,病害会向四周不断扩散,呈快速蔓延的趋势,墨米抽穗之前主要侵害叶鞘,待抽穗后会侵害穗茎部和叶片。早期随着浇灌水流流入土地的菌核会引起植株再次发生感染。
去年发病严重的地段,会残留大量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这些菌丝和菌核是造成当年东兰粳糯型墨米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今年也势必会出现很高的发病率,呈现出恶性循环的趋势。这主要是当年防控力度不强,造成大量的菌核被残留,引发严重的纹枯病病害。
墨米生长前期阶段的禾苗尚未封行,田间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纹枯病发生的程度将会相对较轻。在墨米生长的中期和后期阶段,温度上升,将会量增加,田间的温度和湿度将会同步上升,禾苗封行郁闭,降低通透性,导致病菌迅速蔓延,影响产品质量。
杂交水稻可呈现出旺盛的生长态势,茎叶组织嫩绿且松散,十分容易受到立枯丝核菌感染,常规类型的水稻茎叶具有挺立且坚实的组织,相对于杂交品种而言,其抗纹枯病能力也会增强。矮秆品种在田间相对郁闭,在湿度和温度提升后,纹枯病发病率会高出高秆品种。
施加氮肥的土地墨米具有柔软的组织和繁茂的生长态势,封行早且通透性差。长期被淹灌的田地会降低墨米根系活力值,增加田间湿度,提高菌核侵染程度,极为容易发生纹枯病,增加其蔓延能力。在种植东兰粳糯型墨米期间,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氮肥施加量,适当性地增加钾肥和磷肥施加量,适时地晾晒种植墨米的土地,可降低纹枯病发生率。
2.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发病症状
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属于土传性真菌侵害,对墨米的叶鞘、叶片、茎秆和穗部等位置形成严重地侵害,在墨米生长的全过程都有发生。纹枯病发病初期阶段,叶鞘表面位置会出现颜色呈暗绿的水渍状斑点,随之不断扩大,形成边缘呈暗褐色的椭圆形病斑,病斑逐步重叠,形成中间位置呈草绿色或灰白色,边缘位置呈云纹状的性状。
若是东兰粳糯型墨米处于潮湿环境中,纹枯病病害的位置会出现白色粉状霉层,之后会演变成褐色菌核。纹枯病的发生,受到温度和湿度环境影响最为明显,当温度上升,湿度增加,会加快纹枯病发病几率,待纹枯病发病以后会破坏墨米植株的输导组织,降低墨米的谷粒饱满度,甚至造成墨米不能正常完成抽穗,进而形成大量的瘪谷。
3.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发病规律
立枯丝核菌菌核可在土壤中顺利越冬,在田边杂草和病草上附着也可越冬,在收割东兰粳糯型墨米时,大量的菌核落入土地,这便是来年墨米纹枯病病害的主要侵染源。菌核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土壤环境干燥,约有一半以上的菌核可存活21个月之久,在水中浸泡也有三成左右的菌核可存活长达7个月之久。存活的菌核在春耕耙田以后,会随着土地灌溉的水流漂浮在水面,附着在秧苗基部位置的叶鞘上。当植株分蘖生长,菌核会大量附着在植株根部位置,温度和湿度合适,会在幼苗上生长,并生长出大量的菌丝入侵稻株,部分菌核及时沉入水下,也会生长出菌丝,从近水面入侵叶鞘。菌核随着水源进行传播,在低洼地域、田面不平的地域和下风向位置,会存在较多的菌核,这些位置也极为容易发生纹枯病。
在东兰粳糯型墨米植株组织上的病菌不断扩展,同时还可向外生长长出菌丝,在病组织周围位置的叶鞘或者相邻近的稻株之间不断蔓延,形成再次感染。在东兰粳糯型墨米生育期间,菌丝可形成2代菌核,下雨、刮风、浇灌时,也可再次传播蔓延,造成侵染,一般的情况下,东兰粳糯型墨米生长周期可划分为分蘖盛期和孕穗初期,主要是稻穴间横向扩展和稻株间横向扩展,增加病穴率和病株率。后病部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发展,增加病株病害程度。矮秆品种没上升一个叶位,只需要两天到三天时间,高秆品种所需要的时间为三天到五天,直到抽穗前后十天左右的时间会达到高峰期,也具有最大的危害性。纹枯病菌核在田间传播的时候,基本依靠灌溉水源,在密植的植株之间也可以通过菌丝传染。
气候条件、菌源数量、田间施肥管理、品种抗性等多种因素会对纹枯病产生影响,高湿、高温等环境是诱发纹枯病的主要因素。当温度超过22℃,相对湿度超过90%,纹枯病便开始发病,气温在25℃到31℃时,湿度达到饱和时,纹枯病发病程度最为严重。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在施加氮肥较高、前期生长态势过于旺盛,提早封垄的情况下会加重危害力度。东兰粳糯型墨米品种不同,其发病率也存在很大差异。
4.水稻纹枯病防治措施
近些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强化,抗药性和农药残留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单一的采用化学药剂进行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预防,并不能对植物病害的流行情况进行控制。若是在防治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期间综合采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抗病育种防治等多种措施,可在规避环境破坏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东兰粳糯型墨米防控效益,提高农作物产量。
4.1 农业防治措施
在东兰粳糯型墨米种植期间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强化田间管理力度,控制植株距离,可显著降低纹枯病病菌侵染的力度。纹枯病在防治时,不同的墨米栽种措施都会对其预防成果产生影响,在东兰粳糯型墨米生育后期阶段可降低尿素使用量,并且通过合理的浇灌以降低纹枯病发病率。
首先,要对田间的卫生情况予以保持,在秧苗插秧之前,需要集中焚烧或者深埋田间菌核和病株残体,彻底清理干净菌核和菌丝体。在收割期间要求彻底收割,及时将田间的杂草等清理干净,减少田间的菌源数量,以腐熟的方式处理带病原菌的茎秆,而后将其作为肥料。
其次,对田间植株种植的密度进行合理的把控,强化田间管理力度。选择使用品质优、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在插秧过程中需要对其展开合理密植,保证墨米植株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使得田间湿度降低,增加光能利用效率。
最后,强化施肥管理力度,基肥施加量要足够,并且按照植株生长态势及时追肥,有机肥要着重施加,不可单一地施加氮肥或者重点施加氮肥而忽视其他类型的肥料,调节氮肥、钾肥和磷肥的施加比例,保证植株具有良好的耐病性。合理地进行排灌,适时地作晒田处理,对田间湿度值作出调整,尽可能地降低无效分蘖出现。
4.2 选育抗性品种
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防治环节,选育和推广强抗病品种的品种是最具环保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这也是防治纹枯病最为根本的措施。在近些年来,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人员致力于墨米抗病种筛选,深度挖掘品种的抗病基因,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抗性品种,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具有良好抗纹枯病能力的东兰粳糯型墨米进行筛选和改良,均可将其作为优良育种进行培育。
4.3 生物防治措施
开发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是防治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防治措施凭借其安全、经济、无副作用的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且在米农种植和纹枯病防治期间被采用,当前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真菌类基本是木霉属,在防治纹枯病时选用哈茨木霉TC3可具有良好的作用,再者,哈茨木霉NF9可通过重寄生作用对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的侵染情况进行抑制。
细菌类基本是芽孢杆菌属,比如菌株B-916发酵液,在抑制纹枯病时的抑制率可达到80%以上。从东兰粳糯型墨米土壤内分离出90-1030-6和90-731-1病株对东兰粳糯型墨米病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此外,将对纹枯病有很强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处理,将其碾磨成粉状,在田间播撒,还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东兰粳糯型墨米抗病品种。
4.4 化学防治措施
当东兰粳糯型墨米耕种田间已经出现纹枯病时,搭配使用多种化学药剂或者轮换使用化学药剂可对病害的传播情况作出有效控制。在墨米生长期防控纹枯病时,可采取井冈霉素实现病症管理与控制,但是在最近几年,井冈霉素的作用逐渐减弱,防治效果大幅度下降。
通过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发现,搭配使用井冈霉素和内生细菌B196,其防治纹枯病的效果远远地高出单独使用井冈霉素的效果。搭配使用内生菌B196和井冈霉素,需要在纹枯病早期阶段进行喷洒,按照1000倍液47:168B196菌体混合剂和1000倍5%井冈霉素水剂进行搭配。此外,有研究表明,24%井冈-氟环唑SC25g/667 m2混施对纹枯病的防效达82.70% ,明显高于10%井冈霉素AS100mL667m2和氟环唑SC45g/667m2单施的处理。
根据纹枯病病情发展情况及时选择使用药物,病症在发生前期阶段,一般具有比较慢的发展进度,在后期阶段会表现出很快的发展速度。所以,在墨米分蘖末期阶段田间封行以后,发病率会达到10%到15%,此时便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在喷洒药物的时候,其频率一般为每15天一次,连续喷洒两次到三次即可。因为纹枯病发生的规律是从下部位置向上部位置延伸,在喷药的时候需要从植株的中下部位置开展,确保喷洒要均匀,这样才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
结语
东兰粳糯型墨米纹枯病仍旧是制约其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的一大难题,提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是两种最为普遍的管理手段。目前在选育抗病品种时已经取得显著进步,同时取得一些抗性资源,但是仍旧没有深度发掘出高抗病品种,这就要求在筛选东兰粳糯型墨米品种的时候,需要强化筛选力度。此外,虽然人工分离可以得到更多的拮抗纹枯病菌有益微生物资源,但是微生物在防治的时候具有比较慢的进度,且当纹枯病大规模爆发时,并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这就要求在防治期间要以当地气候条件为基础,综合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农药防治等,将纹枯病控制在最低水平,降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