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约思维:写作中的表现、原因与矫正

2022-11-23石修银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逻辑培育责任

石修银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5)

一、“化约思维”释义与表现

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关注主题、题材、语言等域面,静态化、简单化地看待生活现象,而忽视学生逻辑思维与思辨意识的培育,导致学生作文空洞乏力、思想浅层、理性缺失。这种有缺陷的思维方式,演绎的就是“化约思维”。有研究者对化约思维作这样描述:“简言之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思维。它受西方化约论(Reductionism)的影响,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其理念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认为万物均可通过分割成部分的途径了解其本质,缺少整体、联系、发展、细密的溯源性分析,有明显的重事实轻事理的实利主义倾向。”[1]可见,化约不是简约,而是一种过度简单化的认知思考与思维惰性。中学生写作中,化约思维表现出以下三点特征。

一是没有溯源性。缺失细微的洞察力,未解读事件发展的具体背景或事实发生的真实原因,比如学生习作《成功其实很简单》,结尾道:“学会书法其实很简单,只要认真练习,就能获得成功。”这就是将复杂的书法学习化约成“认真练习”的模糊表达。读者最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认真练习”,比如先临摹字帖,然后让人批评,再学习他人,这样逐渐在学习、矫正中进步。而化约了具体细节的模糊语言,让读者难以感受支撑思想的逻辑力量。

二是没有分析性。首先表现一是未能区分中心词不同内涵。比如一位学生写道:“路上在几个老人嫌最近蔬菜贵,在家无聊……则想,如果她们也能加入外婆的跳舞行列,是不是生活里会少点烦恼呢?”在家的无聊,跳舞或许可以消解;但物价飞涨带来的烦恼,跳个舞就可以消除吗?作者不加区分“烦恼”的复杂原因,以为“一跳解千愁”。其次表现为对不同现象没有分辨力。如写生活中不同的提醒,有暗暗的提醒,有张扬的提醒,也有夹带自私的提醒,作者只写生活中有诸多的提醒,看到生活的复杂;没有对不同的提醒分类审思,分析其本质,提出自己期待的提醒,继而发现生活的特质。

三是没有清晰性。其一,对象泛化,写作者没有交际意识与对象意识。如《好奇》一文,写“神奇”三大作用:①引人探究复杂的未知之领域;②创造充满生命力的新鲜事物;③保持学习的激情。但劝导对象不明晰,第三点是针对学生,第一、二点是针对科学家与有志于探索的学者。这样没有呈现真实的交际情境,无法读懂其说理逻辑的缘起与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二,主题泛化。首先,违反同一律,关键词内涵多个。如《带着责任启程》写自己做班委守护责任,获得好评,结尾道:“生活中处处有责任,不经意捡起一张废纸,是保护环境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老人或者小孩,是尊老爱幼的责任;替别人解决困难,是助人为乐的责任。”“我”的责任是职责责任,“生活中”的责任是社会责任。该文主题偏移以致泛化,导致文章思想浅层虚浮。其次,主题多个,不见逻辑分析,不见作者的洞察力。如《冲突》为题,结尾道:“成长中的冲突,在最后,一句‘对不起’,便会风平浪静;一句‘没关系’,就会海阔天空……”“对不起”表示自责道歉,“没关系”表示宽容大度,在800 字文章中,作者“化解冲突”的思想与方法,读者无法清晰领会。

二、原因探寻

教学的简约,带来教学的清晰,有的老师也因之认为化约思维在写作中有借鉴之处。这是一个误解。化约思维,无法体现思维的清晰与纵深,演绎这样的写作,无法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更无法实现高阶思维培育与深度写作。这种思维的演绎,源自写作生命的惰性与浮躁,还源自以下两方面。

社会文化方面。我们自古对逻辑思维并不重视。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人并不是很善于推究现象之下的深层道理,也并不是非常习惯于用细致的纯粹的逻辑进行分析。西方的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证明上帝存在的时候,用层层推进的五层逻辑即‘圣托马斯五路’来推论,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是很少有的。所以,有人总说汉族为主的中国人,思维特征一是经常‘化约’,二是多用‘譬喻’或‘象征’‘暗示’,三是思路不是‘逻辑’或‘推理’,而常常是‘体验’和‘类推’。”[2]也正因此,家长、学校等都形成了一个不重逻辑的社会环境。

思维习惯方面。美国教育家斯滕伯格提出“思维三元理论”,将思维分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检验等能力。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不同,“美国人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分析性思维,把一件事情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分得很细。我们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融合性的思维,觉得这个过程‘神而明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3]比如“珍惜”为题文章,中美初中学生这样写:[4]

中国:在生活中,服务员的一声“欢迎光临”,列车员的一声“祝你平安”,老师的一声“下次努力”,字里行间蕴含着关怀、爱心与不懈的守候。每个人都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又何须在欲望的歧途中苦苦求得恩宠?

美国:只有在灯光昏暗的时候,你知道自己需要光亮;只有在梦想离去的时候,你明白自己热爱它;只有在天下雪的时候,你怀念太阳;当你闭上眼睛你会看到你的梦想,或许有一天你会明白为什么,任何事情抓到手就会窒息。

中国学生以抒情的笔调,表达对人们学会珍惜的期待,但是缺乏具体感性的描写,高度概括,情景模糊,除了让人感觉语言优美外,没有冲击力。美国学生审思自己生活中的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等的现实冲突中,体会珍惜的重要,演绎生活的真切感受与具体体验,达到共情目的。我们这种现象的产生,也与写作教学重抒情不重思维逻辑有关。

三、矫正策略:培育逻辑思维与思辨意识

矫正化约思维,即要改变不重视逻辑的文化,构建理性思考的社会文化,更要从逻辑思维与审辨思维的培育二点着力。

(一)培育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也叫‘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相对于形象思维而言)。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5]逻辑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诠释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实现对复杂客观世界的认识。写作教学中,值得教师认真探究与用心培育。

1.培育思维的清晰性

一是主题统一明晰。比如一位学生开头“有你真好,没有你的帮助,我绝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结尾却写成“肯下功夫,多去问,用心学,就一定能实现成功的彼岸”,主题不一,思想偏移。二是话题或中心词内涵前后一致,不能违背同一律。《带着阳光前行》,“阳光”概念颇多,有爱心、快乐的心、他人给予的呵护等,文章只能选其一种。三是写作对象清晰,可以设定交际对象,如“给老师写一封信”“主题班会上的分享”等,让学生自觉与写作对象对话。

2.培育思维的缜密性

中学生写作意在表达情感或思想,诠释的是交际功能,打动或说服读者是基本目的。为此,写作就要心有读者,达到读者共鸣、共情。为此要消除读者疑惑,使其阅读心清意朗。因此,在立意、选材、构思架构时,需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诸多方法;而要达叙说演绎的缜密,需做到三点:

一是紧密围绕中心。一位学生的《快乐其实很简单》结尾道:“我成功了。回眸欣然。我很嫉妒他人,天天闷闷不乐,以为快乐很难。到了现在才发现,快乐其实很简单。”文章写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嫉妒他人。但文章前面说:“父亲告诉我,每次确定一个小目标,你就不断接近成功,你就快乐了。”显而易见,不快乐缘于“嫉妒”与快乐缘于“去超过一个个小目标”逻辑断裂,文脉紊乱。

二是理由与观点契合。有的作文材料未对观点体现“佐证”关系。如一位学生写道:“小鸟都不愿在温室里待着,享受现成的‘待遇’,我们更不应该待在家里,被父母‘侍奉’着,要学习知识,敢于拥抱社会拥抱大自然。”这是类比思维。徐贲认为:“在说理中的运用类比并不是说明的理由或证据,而只是说明与解释。”[6]不妨修改为:爸爸说完,我明白鸟欲飞出鸟笼的原因了——“自由是鸟的追求,被人主宰,如何有自己心灵的愉快,如何可以唱出自己欢乐的歌呢?”有的材料苍白空洞,不能有力支撑思想情感。比如:“无论是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浪漫想象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特夸张,还是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直抒胸臆与刘禹锡‘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朴素之语,他们都不缺少真,所以能写出震撼、同情、悲壮与宽慰,所以能流传千古,所以能写入人心。”文章列出了李白他们的诗歌表现,但对“他们如何都不缺少真”不作诠释,有高台说教之嫌。

三是句间逻辑缜密。首先,句中关键词内涵不偏移或不偷换,思路演绎流畅。比如《有一种甜》:“有一种甜,是黑夜中一盏明灯,为我指引方向。当我捧起奖杯时,辛苦之后收获成功的甜在我齿间回荡,往日付出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前者是指“人们指引我”而感受的甜,后者是“成功的甜”,两种含义的“甜”在同一句中,思维断裂而跳跃,读者不知具体所指。其次,句间环环相扣而不离散。比如一学生写自己被授予班干一职,结尾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生活处处有责任,担当才是我们应尽之责。未来长路,长亭短亭,我们都要带着责任启程。”这画线句,与前面一句脱节,“欲戴王冠”是指他人赋予的责任,“生活处处有责任”是社会责任,句间逻辑链条脱节。画线句若改为“生活给予荣誉,担当则是回馈”,则前后句子逻辑、语脉顺畅。

(二)培育思辨意识

一是审思的纵深性。西村克己认为:“多问‘为什么’‘why’,是提高逻辑思考力的关键。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总是有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这些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事物表面化,只有探究事物内部的原因,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7]75因此要引导学生褫其表象,探究原因,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生活内核。比如看到福州城市路让树的现象,不只看到福州市民对绿色的喜爱,更要看到福州环保优先的文化意识。目睹农村的变化,看到农村的美好,更是看到农村就业观点变化带来了价值取向的改变。如此,演绎深度思考,拒绝思维的浅表、模糊。

二是审思的全面性。观点源自全方位的审视。观点要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不可选择性失明。比如一位学生写《充电》,写自己暑期音乐学习的充电,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文末道:“充电,让你成长与进步,让自己的暑假最有价值。”这样没有体现思辨品质。审视充电历程,还当审视同伴充电的经过与结果,对比分析,才能评判自己充电方式是不是最佳方式,自己的暑假是否过得最有价值。西村克己提出有逻辑思考力的人,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善于将水平思考与垂直思考结合起来。“所谓水平思考,就是对事物的整体做浅层的分析;所谓垂直思考,就是对特定的部分进行有深度的分析。”[7]18“水平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实物的整体,然后找到重要的部分。进行重要性的排列,一旦确定重要的点,就可以运用垂直思考了。”[7]19这样水平思考与垂直思考的结合,有助于思考的全面与深入,而不会演绎成模糊抽象的化约思维。

观诸教学实践,探究逻辑思维与思辨意识培育的策略,促成学生思维的清晰性与缜密性,促成思辨意识的涵育,而培育真诚品质是首要之务。写作中,真诚对待读者,你就会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就会设法实现与读者的交流对话,让读者读懂并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矫正化约思维弊病应该注意的地方。

写作不是职业,而是人生的基本技能;写作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存发展与丰富社会思想。矫正化约思维,培育思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清晰缜密的思维,彰显逻辑和思想的言语表达能力,涵育文明理性的素养。

猜你喜欢

逻辑培育责任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